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手段
2017-11-06熊希素
熊希素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3~6年级开展的一门以德育培养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合品德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以此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品德与社会以生活作为课程内容的来源,以道德培育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道德修养,也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为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乎到学生的人格养成,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从合理制订教学目标、优化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和有效进行教学评价这四方面入手,进行提高和完善,下面就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合理制订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点进行,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通过课程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何种能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制订教学目标要联系学生具体的学情指标、心理因素、年龄特点来进行,力求定制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的范围应该涵盖知识的增长、方法与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养成三个方面,应该依据实际课程内容和学生学情的不同有所侧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于价值观的养成是教学目标的核心,知识的增长和方法与能力的提升目标制订要围绕着价值观的养成进行,真正把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成为培养学生德育发展的主阵地。
另外,教学目标的制订要考虑到学生学情的差异,进行分层制订,制订出基础目标和扩展目标。基础目标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想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基础目标之上,为有能力的学生定制扩展目标,使他们能够通过课程更好地提升自己。
二、优化组织教学内容
优化组织教学内容首先要使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常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目前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道德修养、爱国意识、基础历史与地理知识、社会能力养成四大方面。在优化教学内容的环节,我们可以将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地结合到学生生活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结合身边的事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更为扎实。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从田野到车间”的教学中,结合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的特点,在课前向学生布置了预习题目:了解各类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和农业相关谚语,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既让学生学习到农业耕作的相关知识,也充分调动了家长共同参與教学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品德营造了良好氛围。又如在爱国意识的培养内容中,我们充分结合少先队组织的建设来开展活动,以组织少先队员唱队歌、演讲、征文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使命和少先队员的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断完善教学过程
在完善教学过程的工作中,我们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量引入讨论式教学、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讲故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学习和实践有机融为了一体,让我们的课堂“动”了起来。这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依托教学目标,广泛结合教学内容,做到了每一项活动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广泛而不平淡,全面而又突出的特点。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发展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
以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从小学创造”板块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外,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将全班学生分为了4个课题小组,要求学生围绕感兴趣的小发明项目进行设计和研究,各课题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进行发明模型的展示和讲解,既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发明的乐趣,同时这种交流也是不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碰撞。另外,学生在活动总结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经过和活动过后的所思所想,这种总结模式本身也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与社会能力的一次再锻炼,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四、有效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有些老师不够重视,对教学评价往往敷衍了事,简单生硬,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我们的教学中极为重视教学评价,评价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在知识的增长、方法与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养成三个方面客观有效地进行评价。我们的教学评价从多方面进行,以教师评价为基础,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广泛地开展家长评价和社会评价,形式采用以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鼓励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增添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多用建议的方式提出,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为有效推动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由班委会在图书角设立了《我们的成长日志》版块,每个学生随时可以在日志中留言,记录班级中涌现的好人好事、班级取得的各项荣誉、甚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每节品德课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轮流上台朗读更新的日志内容,以此分享成长的心得和收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总之,通过开展教学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使他们通过评价的鼓励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成长,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是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成长特点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过程及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使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利于学生接受,将学生培养成为道德品质与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孩子。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沈晓敏,高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