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7-11-06何昌喜

新课程·小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何昌喜

摘 要:现代社会,小学教育正面临着信息数据化的冲击与挑战。目前小学数学教改实验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中国新课程的最基本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问题解决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一定的贡献。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切发明的根源,没有人会主动想学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东西,智力活动一定是被情感力量所激发的,因此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一件事情非常感兴趣时,大脑则处于最活跃、最集中的状态,使想象活跃,记忆牢固,心情愉悦。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思考实践,这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在生活情境中引发爱好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应死板地传授知识,而是应该设置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感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进而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教学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体育课上,教师整队,每行4个人,共9行,请问共有多少人?并和每行9个人,共4行,共有多少人?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演示进行观察,积极参与,积极抢答,激发其参与的热情。

2.在猜想求证中引发爱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猜想是直接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研究中,猜想更是一种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猜想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设计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及猜想,使其产生强烈的求证欲望,进行自主的学习,求证猜想的正确性。在讲解《旋转和平移》中,一架飞机向前飞行了一段距离停了下来,机头的小鸟儿和机尾的小鸟儿都说是自己飞的距离较远,在此刻询问学生是谁飞的远,让学生去猜想,想要知道到底答案是什么,学生就会动手去实践,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就增加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3.在矛盾冲突中引发兴趣

如“每排10个人,共四排,排成一个正方形,并且每个角都必须有一个人,一共36个人,对吗?”,学生的第一反应一定是10×4=40个人,于是学生得出结论36个人不够。教师在这个时候提出疑问“36个人不够吗?”并让学生用木棍实际地去排放一下,学生排完之后,真的是36个人,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是36个人”,教师这时组织起来研究,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并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

二、动手操作助深思

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动”来启发学生。例如,通过比分米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会主动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试试可以放几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积就会是多少。放两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平方分米。就这样,学生动手操作,做了几道这样的题后,学生就会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学生以后再遇到求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时,就会直接用公式计算,简单而精准。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教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互说算理促其反思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辩驳,互说算理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会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一致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驳,让学生明白自己所思与他人所思的不同之处,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他们的问题,通畅自己的思路,纠正错误。如“共有126本书,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问平均每层放几本?”有的同学先求出3个书架一共多少层,再求每层放几本:3×6=18(层)126÷18=7(本);有的学生则先求出每个书架一共放多少本,再计算每层放几本书。还有的学生会列出综合算式,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情绪高涨,学习的氛围极其愉悦。通过互说算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反思自己的策略以及他人的策略,相对比之下得出有效的策略,并且通过不断的反思使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

当身边没有实物可供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用图形或者线段来带领学生学习。比如“小明早晨7点30出门,8点到达学校,请问小明用了多长时间?”。计算时用线段形象地代替,就会变成一个很容易理解的问题,画出的线段能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四、拓展变化激其再思

成功会增加内心的满足感,成功更能激励学生追求卓越的愿望。如果学习的方式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急需学习的乐趣。当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带来的满足感会使学生努力去探索解决下一个问题,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并增加条件,让它的解决方法多样化。无论是条件性开放题、策略性开放题还是结论性开放题,都能促使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

总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具有长远效益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机械地传授学生解题技巧。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策略水平,立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程明喜.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