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师在语文课堂讨论中的角色定位
2017-11-06李艳辉
李艳辉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气。”当学生不能自行解决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消除学生的疑惑,展开智慧的交流,进行课堂讨论,已是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要使课堂讨论具有实效,就需要教师明确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
课堂讨论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而是在讨论中出现更多精彩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课堂讨论伊始,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使课堂讨论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
1.教师要明确课堂讨论的目标。课堂讨论要目标明确,才能使讨论有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根据文本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解决问题、消除疑惑、发散思维、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宗旨,确定课堂讨论的目的,为学生的讨论引航。
2.教师要精选课堂讨论的话题。好的话题是引发师生观点交锋、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促进师生、生生讨论向深度开掘的动力。
(1)文本的精妙之处。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学生推敲琢磨的神来之笔,如,《小巷深处》一文中情感真挚的语言,《空城计》一文悬念迭起的构思,《凉州词》的豪放风格,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2)思维碰撞的分歧之处。学生由于认知、经历、价值观的不同,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教学《勇气》一文时,让学生讨论“文中写了两种勇气,作者更欣赏哪一种”时,有的学生认为是美国伞兵的勇气,有的认为是法国妇女的勇气,学生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在此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说明理由。这样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3)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杂题”。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列出来,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3.教师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为了使学生乐于讨论,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融洽的讨论环境,营造讨论氛围。如,教学《背影》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背诵《游子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沉浸在被爱的感觉中,以“如果说母爱柔情似水,那么父爱应该是厚重如山”为导语,让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父亲对作者的挚爱至深”。这样的情境,这样的话题,学生自然是满怀真情地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
二、教师是课堂讨论的引导者
课堂讨论重在凸显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如果忽略了教师的引导,课堂讨论会显得散漫、混乱,就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机智地诱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讨论,使课堂讨论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是课堂讨论的评价者
学生完成课堂讨论的任务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首先,教师应该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学生讨论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是否完成任务、完成的情况如何等进行适当的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为以后的讨论积蓄能量。其次,教师应该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课堂讨论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注重过程,教师对積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赞扬,期待他们保持参与讨论的热情,对表现欠佳的学生则要用委婉的语言激励,期待能激起他们讨论探究的兴趣。
总之,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是影响课堂讨论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教师、学生、文本有机结合,和谐统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