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案例视角下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绩效与对策研究※

2017-11-06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云台山景区旅游

陆 薇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多案例视角下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绩效与对策研究※

陆 薇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文章以保定野三坡、铜仁市梵净山、三明市泰宁旅游区、焦作市云台山等景区企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探索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绩效与对策。研究发现,景区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方式主要包括:为村寨打造景区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村民的生计条件;虽然在扶贫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景区带动功能不足,旅游相关产业链尚未形成,扶贫项目的稳定性不高,景区缺乏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景区、居民利益矛盾突出等问题。据此,提出要优化政府扶贫协调功能,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景区的带动效应,重视调动旅游扶贫企业的积极性,统筹协调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旅游扶贫;企业参与;景区;多案例

2014年11月,国家7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选择符合条件的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确定280个项目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其中云台山镇一斗水村名列其中。2016年9月,国家12部门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1月,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这些政策背景下,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扶贫的新方式,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企业是旅游扶贫的主体,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为当地带来的产业,这些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贫困人口的收入;企业在参与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有了企业的参与,能够在扶贫过程中突出市场主导作用,敢于打破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制度樊篱,实现扶贫发展与扶贫开发无缝对接。本文从4个旅游扶贫案例出发,具体分析了旅游扶贫过程中扶贫方式,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扶贫绩效的对策措施,希望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更好地完成提供理论基础。

1 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理论机理

1.1企业参与扶贫的动力

龙佳希(2016)基于财政视角,就政府在贫困村旅游扶贫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政府扶持引导,结合地方特色、市场调节、当地居民主导的最佳模式[1]。刘钰佳(2015)认为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业初期阶段快速成长[2]。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是企业参与扶贫的重要动力之一,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吸引企业参与旅游扶贫;此外,企业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可以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通过与政府、居民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可获得部分利益,这些都是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动力。政府可以通过授权民营企业保护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发国家森林公园模式,实现旅游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帮助企业成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整合水利、电力、交通、农业、扶贫、旅游等涉旅部门共同参与的旅游扶贫协调机制,由政府有关人员做牵头人,整合项目和政策资源,完善景区公路、能源供应,移动通信、住宿餐饮、风貌改造、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升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档次品位,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2企业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企业是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主体,而地区的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是难以替代。龙晶和曹斌(2014)认为“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有效形式[3]。Hana和Bruce(2013)认为社区旅游企业的存在会带来社区福利,产生经济效益[4]。Zhang Shaowen等(2013)认为企业可以带来新的策略去利用农村资源,发展农业经济;企业应该坚持以生态旅游为平台,以贫困乡村为重点,以共同富裕为目标[5]。旅游扶贫的目的是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而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会帮助贫困农民实现贫困农民到旅游工人再到旅游从业者的一系列蜕变,农民将成为旅游战线上的新兵。企业在扶贫地区打造的特色产业链和特色旅游产业品牌使得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日益完善。企业是产业扶贫的实施主体,因此了解企业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实施产业扶贫的措施对于开展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3企业参与扶贫的主要方式

企业通过帮助打造乡村景区,帮助贫困人口做好旅游服务,提供就业岗位,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帮助贫困人口进行创业等方式进行旅游扶贫。邓小海(2014)认为为了实现旅游扶贫目标,应积极培育核心旅游扶贫企业[6]。王淑娟和李国庆(2015)认为通过电子商务及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分布,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7]。路煜萍(2016)指出“互联网+”与产业扶贫的结合有利于改善农产品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等、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整合各类资源、用消费带动和激活贫困村的生产力[8]。

企业参与扶贫的主要方式有:第一,企业可以采取景区建设用工、公司搭台创业、技术培训就业、资产入股分红、民俗表演获益等形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整合水利、电力、交通、农业、扶贫、旅游、通信等项目和政策资源,用于贫困地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环境美化项目,提升扶贫地区旅游景区资源品位和接待服务能力。第三,企业可以通过探索扶贫信贷资金托管模式,创新推出贫困户人、房、地、林资源入股旅游开发模式。第四,旅游以文化为辅,企业可组建地方研究组织,建立文化艺术创作机构,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推出系列旅游精品歌曲,展示扶贫地区特有的文化魅力。第五,在已有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农家乐、渔家乐、特产坊等,举办特色活动,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品牌。

2 企业参与旅游扶贫的多案例分析

2.1景区企业概况与背景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的案例选择依据为:一是景区的规模。景区为知名旅游风景名胜区。二是景区具有扶贫的能力。景区都有其特色的自然资源优势,并凭借其自然资源景区打造了国内知名景点。三是景区的扶贫措施。景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旅游扶贫开发,景区在实行了旅游开发后,景区的旅游人数得到了增加,并且景区的地方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周边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了周边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四是景区的扶贫成效。景区的旅游扶贫措施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优点,最终都对地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据这些条件,课题组选择了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铜仁市梵净山景区、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焦作市云台山景区四个旅游扶贫案例,在了解了旅游扶贫案例的背景及相关的旅游扶贫理论的情况下,具体分析这些旅游扶贫案例的扶贫方式以及成效的差别。4个景区的简介及扶贫特色如表1所示。

表1 景区简介及扶贫特色

2.2景区企业扶贫的主要措施

调查发现,4个景区参与旅游扶贫的主要措施包括为村寨打造景区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村民的生计条件。

2.2.1 为村寨打造景区景点

打造特色景区,增加客流量。打造别具一格的风情小镇,房屋外立面装修全免费。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结合重建规划,野三坡对拒马河沿线“破、旧、陋、乱、临”建筑进行了拆除,并采用新中式风格,让野三坡成为别具一格的风情小镇。铜仁市梵净山景区依托传统村寨资源,着力将村寨打造成为A级旅游景区,提升村寨品质,分别打造了江口云舍4A级旅游景区,江口寨沙侗寨和印江团龙两个3A级旅游景区,推出了“云中仙舍”等演艺节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村寨观光、休闲、体验。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的桥大源村以傩舞、峨嵋峰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标志注册“大源傩”“峨嵋祥竹”商标,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通过特色品牌的塑造,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统一规划,保护传承古村落文化。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在保护古文化的基础上,打造了三明市特色的文化旅游村落。突出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大力招商引资。际溪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农旅、商旅融合项目,成功引进投资,这些项目对于当地贫困人口的帮扶具有重要意义。铜仁市依托梵净山4A级旅游景区优美的自然山水、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势,结合独特的佛教文化、厚重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资源禀赋好的村寨,采取整合项目、集中资金投入,金融扶贫等方式,形成了梵净山环线集旅游餐饮、住宿、购物、游览、自行车租赁、休闲娱乐、佛茶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带、黑湾河乡村旅游接待群。

2.2.2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焦作市云台山景区随着云台山旅游的发展,景区不断完善道路交通、水电电讯、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直接改善了云台山各山区村落的村容村貌及各项基础建设。为方便旅游服务,解决景区及周边群众用水、用电不便的问题,云台山景区累计投资1 163万元,先后实施了5项引(供)水工程,方便了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用水。景区每年拿出500多万元对岸上村、子房村等周边村镇进行绿化环卫补助、贫困村民生活补助、水利道路建设补助等扶持。

2.2.3 改善旅游服务功能

焦作市云台山景区自2003年以来,景区引导当地群众自主经营家庭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产业。焦作市云台山景区旅游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更加满足了游客的需求,这些措施为景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数。景区不断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焦作市云台山景区与著名网站的合作对推动景区建设,打造景区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的厕所革命就提供了“互联网+厕所”涵盖充电桩、手机APP等服务,可以提供周边厕所信息,还能扫码消费、购买门票。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的厕所革命的开展为当地的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也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到来。铜仁市实现了景区开发与附近村民的和谐共处,“公司+农户”“旅游+农业”的经营方式。从吃住行,游购娱实现旅游产品建设,大量吸取当地的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形成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各个层次游客的需求。

2.2.4 优化村民的生计条件

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进行了旅游公路拓宽、沿线绿化美化等,所以用工需求很大。云台山景区与乡镇结合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直接促进当地村民经营从事各种旅游服务和接待工作。不仅如此,还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前来经营、务工。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开展土地流转活动,全村70%以上的农田都流转给了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每亩地每年可以得到流转费1 000元。通过土地流转,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周边的贫困人口得到了新的收入来源,提高了自身的收入水平。焦作市云台山景区,除了群众自主创业、经营,云台山景区也十分注重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转移问题。随着发展需要,景区不断提供各种内部管理和一线服务岗位,景区还出资在各景点内统一建设了与环境协调统一、划分不同功能的商铺135家,免收租金给村民经营,直接增加就业500余人,此外,景区还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2.3扶贫成效

第一,拓宽了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渠道。野三坡成为别具一格的风情小镇,土地流转及合理的分区规划使得当地农民有了关于土地方面的收入,旅游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所带来的用工需求也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第二,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情况。焦作市云台山景区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当地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些都改善了当地贫困人口的生活。

第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焦作市云台山景区,除了群众自主创业、经营,云台山景区也十分注重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转移问题。景区不断提供各种内部管理和一线服务岗位,景区还出资在各景点内统一建设了与环境协调统一、划分不同功能的商铺。此外,景区还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这些商铺的建立与基础设施的改善工程,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第四,促进了当地居民积极创业。焦作市云台山景区自2003年以来,随着云台山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年年递增,对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景区引导当地群众自主经营家庭宾馆、饭店等旅游服务产业,这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自身的工作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岗位。

2.4案例地比较分析

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铜仁市梵净山景区都是侧重于吸引游客,增加游客数量。焦作市云台山景区侧重于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主要是通过打造特色景区景点来吸引游客。铜仁市梵净山景区通过改善旅游服务来增加游客数。焦作市云台山景区通过不断提供各种内部管理和一线服务岗位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焦作市云台山景区带动了当地居民进行创业,提高自身收入;铜仁市梵净山景区开展“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模式带动了周边的老百姓从事旅游业,实现了景区开发与附近村民的和谐共处;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带动了当地农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增加收入。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带动了当地居民参与发展农旅、商旅融合项目,实现了景区和居民的共同发展。

从4个景区的旅游扶贫措施中,得到的经验为:企业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需要争取政府的支持;为了提升企业参与旅游扶贫效用,需要采取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在参与旅游扶贫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和当地居民的矛盾;产业扶贫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

3 企业参与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3.1参与扶贫中的问题

3.1.1 景区的带动功能不足

景区在旅游扶贫过程中,没有调动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景区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发挥不足。由于缺乏信息获取的平台和渠道,景区对扶贫对象的基本信息缺乏了解,导致景区不能按照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扶贫,会影响扶贫的效果。铜仁市梵净山景区、焦作市云台山景区、河北保定野三坡景区、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4个景区均没有特定的信息获取平台,因此在扶贫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扶贫不精准的现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相关各类人才却很缺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3.1.2 旅游相关产业链尚未形成

经济联动效应不太明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很低,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充分。旅游业链条延伸不够,没有带动建筑建材、餐馆饮食、工艺美术、土特产、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个别景区仅考虑到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景区,没有形成长远的具体可行的规划去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没有争取其他企业共同参与扶贫。个别景区没有对其自身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因此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在争取政府支持的过程中没有竞争优势。

3.1.3 扶贫项目的稳定性不高

目前,大部分景区没有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在此条件下,景区自身经营效益的波动必然直接影响其扶贫资金投入的规模,使景区参与扶贫表现出显著的波动性特征。其中有的景区因效益不佳而出现投入减少或中止投入,最终导致扶贫项目归于失败。

3.1.4 景区缺乏参与旅游扶贫的积极性

景区担心扶贫过程中要自身承担风险亏损,此外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景区自身会产生消极懈怠心理,不愿参与到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去,因此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彻底发挥。

3.1.5 景区、居民二者的利益矛盾需要协调

景区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经济所得一般都归于自己所有,没有按照合理的分配机制将景区的利益所得按一定的比例分给当地居民所共有,在利益分配不均、居民没有得到相关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居民、景区相互牵制,旅游扶贫的效用也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3.2提升扶贫绩效的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优化政府扶贫协调功能、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景区的带动效应、重视调动旅游扶贫企业的积极性、统筹协调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矛盾入手解决。王丰阁(2014)认为,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并采取措施激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地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9]。汪翠荣(2016)认为,以财政扶贫资金建立资产收益型扶贫新模式完成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具有重要意义[10]。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财税优惠、用地支持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参与旅游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注意协调企业与村民矛盾,保障当地居民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利益。

3.2.1 优化政府扶贫协调功能

应依托省级扶贫部门,尽快建立完整的企业扶贫数据系统,为科学有序地指导企业扶贫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支撑。政府构建多层次的企业扶贫信息平台,强化省级扶贫信息平台建设。省级扶贫网站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除了提供政策宣传、形势分析等信息外,应加强对重点扶贫区域的介绍及建立相关链接,使贫困地区需求信息与企业扶贫资源、帮扶意愿有效对接,使想扶贫的能参与、想捐赠的有渠道。

3.2.2 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各级旅游部门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首位,以地方教育为根本,以“任人唯贤和量才适用”为原则,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制度。同时,采用干部挂职锻炼、结对子等帮扶措施提升旅游发展的智力水平,开展广泛多样教育,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3.2.3 提升景区的带动效应

通过景区建设,发展相关的产业。在产业扶贫方面,可投入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人才,将自然资源、农户自有资源以及各类扶贫资金资产化,因地制宜的做一些产业脱贫工作,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从而达到持久脱贫的目标,以产品为基础,纵向扩展和延伸产业链,开发旅游配套产品,逐步增加下游产业链的长度及其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比重,提升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增强其带动效应。同时,发挥电商企业的作用。

3.2.4 重视调动旅游扶贫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各级政府鼓励、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引导民营企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共同投入到扶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积极引进企业,企业的参与会使旅游扶贫更具生机与活力。对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又具有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应从政策上逐步允许其对外开放;通过财政贴息、协调金融机构发放旅游扶贫贷款,支持创新旅游扶贫金融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

3.2.5 统筹协调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政府积极的统筹协调推进旅游扶贫,省直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旅游扶贫工作责任,实现部门专项规划与旅游扶贫规划有效衔接,制定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保障机制,确保让贫困人口有效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并从中受益。企业在旅游扶贫过程中要积极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注意居民的态度,尊重他们的意见。政府和企业可以安排熟悉当地情况,沟通能力强的人进行沟通协调,能够将居民的意见定期反馈给政府和企业。景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当地可以选举村民代表,从景区开始实施开发到结束,全程参与,保证景区所提供的花费和收入是真实的。

[1]龙佳希.基于财政视角分析政府在贫困村旅游扶贫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6(4):16-18.

[2]刘钰佳,秦远好,刘德秀.基于财政扶持视角下的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42-144.

[3]龙晶,曹斌.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研究:以漯河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4(5):499-502,530.

[4]Hana Sakata,Bruce Prideaux.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A bottom-up locally initiated non-monetised project in Papua New Guine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 21(6):880-899.

[5]Zhang Shaowen, et al. Countermeasures for stressing industry but disregarding agriculture in resource-based counties: A case study of Fugu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 5(4):41-44.

[6]邓小海,曾亮,罗明义.产业链视域下旅游扶贫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11):56-59.

[7]王淑娟,李国庆.环京津贫困带旅游扶贫困境分析:基于旅游产业链的视角[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6):121-124.

[8]路煜萍.浅谈以“互联网+”助推安康产业扶贫[J].经营管理者,2016(30):320.

[9]王丰阁. 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的策略:基于“智猪博弈模型”[J]. 当代经济,2014(15):88-89.

[10]汪翠荣.以财政扶贫资金建立资产收益型产业扶贫新模式探讨:以河北省威县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为例[J].财会研究,2016(4):8-11.

ResearchonthePerformanceandCountermeasuresofBusinessParticipationinTourism-aidedPovertyAllevi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MultipleCases

LUWei

(School of Business,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Taking Yesan Hill of Baoding, Fanjing Mountain of Tongren, Taining tourist zone of Sanming, Yuntai scenic area of Jiaozuo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business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businesses’ participation modes include creating villages scenic spots, improving tourism infrastructure, promoting tourism service and increasing villagers’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at, despit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inefficiency of driving force, absence of tourism-related industry chains, instability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s, lack of scenic area’s enthusiasm in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tradiction of interests between scenic areas and residents. This paper concludes with countermeasures to tackle the problems: optimizing the government poverty alleviation coordination func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verty-stricken region’s tourism practitioners, promot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scenic spot, stimulating businesses’ motivation, and reliev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local resident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business participation; scenic areas; multiple cases

F592.3

A

2095-7211(2017)06-0051-05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绩效提升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1663018。

陆薇(1993—),女,江苏扬州人,吉首大学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与投资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云台山景区旅游
登云台山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河南云台山景区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云台山旅游区内乡村聚落演变过程探析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地质素描
——江苏云台山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