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浅析

2017-11-04李丹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李丹丹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理论研究深入,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生产决定的,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是实践生产的需求、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到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在实践中运用与“异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今时代的各个国家对科学技术观念十分重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理论内容为基础,根據我国发展的实际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引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影响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科技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而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对科技的也越来越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知,是当今国家应该正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对科技观正确认知的理论系统,起着引导国家对科技的正确认知的重要作用。我国根据当今时代的国内、国外环境的特征,总结过去的改革、发展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不仅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又有根据中国特殊情况的创新和发展。

科技观,即科学技术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认知和看法。这种认知和看法不仅能够指导人们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还能够影响国家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策略。科学技术实践是当今我国社会中人们的重要生产实践活动,而这种生产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独存在于某个孤立的角落,而是和人们的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科学技术观念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体现在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历史意义以及产生、发展的因素中。所以,科技观的研究意义远远大于对科学技术的研究,科技观的研究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对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的主要内容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经济生产决定的,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是实践生产的需求、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到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在实践中运用与“异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几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四个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存在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物质形态存在方式、知识形态存在方式。这两种存在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表现,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经济水平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发展迅速,宗教神学不断受到冲击,导致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革命的形成,使国家、社会等环境迅速变革,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科技发展,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机器化生产程度越来越深,而机器化生产程度越深,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程度就越深,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就越明显,科学技术对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影响就越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思想,和谐发展理念是指导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中所蕴含的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观点和思想,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社会作用等方面的重要认识。列宁和斯大林在20世纪丰富了这种科技观,并运用于苏维埃俄国、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我国三代领导人总结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念指导我国社会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不仅对中国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理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我国发展科技的重要决策更起着至关重要的实践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认为科技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政治问题的重要方面。他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发展科学技术,只有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基础。他吸取了旧中国发展过程中“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以“向科学进军”为口号,号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提高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他认为只有科技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无论从研究原子弹这样的尖端科技发展,还是普通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邓小平在20世纪下半叶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根据国际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环境下,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实际水平,以及我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为基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重要理论系统。他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强调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目标的实(下转第287页)(上接第277页)现,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否实现,四个现代化中,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发展前提,只有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了,才能促使农业、工业以及国防方面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国防方面的现代化,才能构建人们社会生产的重要环境,才能为社会生产提供先进的生产力基础,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江泽民不仅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还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重要标志”,强调科学技术不仅在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不断更新换代,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是科学技术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江泽民强调,“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大,才能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才能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人们的社会生产提供更具有优势的社会环境。

胡锦涛在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理论系统的发展中,不断深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长久的重要内在力量,只有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倡导科技的发展,才能拥有推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胡锦涛指出,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更要以生态文明、环境友好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完成社会生产实践的任务,还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

以上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一些方面的体现,我国在科技人才建设、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也有重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经过各个国家的不断丰富、发展,内容不断庞大,涉及到科学技术性质、本质、功能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涉及领域不断丰富,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有内涵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理论基础,从恩格斯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为出发点,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的重要历代领导人的努力,结合中国各个时代不同的具体国情,借鉴中国改革、发展建设以来的重要经验,构建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导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影响着当今党和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更决定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国家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