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7-11-04赵莉
赵莉
摘要:都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是直接地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的。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幼儿个性的缺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也是父母造成的。所以就会有这样一句话“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纸上的颜色就是大人的杰作”。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而父母作为幼儿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其心理健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为营造家庭环境做的最多的人,家庭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他从出生起就所处于的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心理行为和身体行为。幼儿自己是无法分清事情本身的对与错的,他会依据家里人给予他的反应来进行判断。家庭对于孩子的降临都是非常的开心,这就导致很多家长对孩子很溺爱,什么都听孩子的,要什么给什么,这就会导致幼儿以自己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自我意识特别强。再比如这个家庭非常的不和睦,家庭关系紧张,就会导致孩子在潜意识里感染家长的紧张情绪以及暴躁的情绪,会造成幼儿暴躁的性格或偏激的性格。因为幼儿在这个阶段是非常依赖家里成员的,所以他会对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而感到焦虑。同样,如果这个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非常的和谐,再对幼儿教育这一方面都非常的重视并且运用了合理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话,幼儿的心理发展就会顺利许多,他会在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引导下拥有积极向上的情绪,会懂得与人交往或分享,会尊重他人会爱护环境等等。
二、 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注重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很多家庭只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却忽略掉了孩子心理的发展,认为我的孩子吃的好、长得壮,没有生病没有营养不良就很好,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想法。要知道幼儿与家长之间是需要进行心灵沟通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是存在困惑的,需要大人去告知对错,告知原因,很多家长觉得这有老师就够了。
(二)只看重知识技能的培养
有的家庭只去重视幼儿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否对之后升小学有所帮助,而忽略了这些培养是否是符合幼儿这个年龄阶段发展特点的。有些家长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其学习书法或毛笔字,但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现在的身体发育适不适合学习这个技能,会不会影响到孩子手部骨骼发育,或者根本就没去想孩子是否喜欢这个学习项目。
(三)只注重给幼儿物质生活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还会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长会因为为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去奔波劳碌却忽视了幼儿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家长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无暇去陪伴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亲子活动,培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这样的家长往往还存在一种愧疚心理,于是就大量的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其实这样对孩子来说,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他会在这种环境中滋生出攀比心理。同样他还会变的孤僻,不愿意接触人,甚至在别人接触他的过程中给予对方攻击。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缺乏陪伴,缺少交流导致的。
三、关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所提出的建议
(一)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和幼儿乐在一起,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幼儿共享经验和成果,尊重幼儿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幼儿商量,征求幼儿的意见,培养幼儿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如买衣服、买食物、去哪里等。幼儿在做出选择时也在思考,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从这些细小的事情中,幼儿慢慢学会了自主能力,对于自己选择的东西会更加热衷,甚至更爱惜、更节约。而对于错误的选择,幼儿也会印象深刻,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对以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另外,在亲子交流中,宽容与督促也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让幼儿对父母充满信任。
(二)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来往,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方面对幼儿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其次,父母自己要多与幼儿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幼儿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幼儿的方式,把自己当做幼儿。”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幼儿寻找朋友。例如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幼儿出游,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家里做客为幼儿寻找同伴,成为幼儿的朋友。同伴交往为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同伴交往为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比较有效的对照标准。4岁左右的幼儿已能将自己与同伴做简单的对比。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让幼儿能够更清楚地看见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幼儿最初的社会性的比较,它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与同伴的交往为幼儿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幼儿在交往中发出的不同行为,往往招致同伴的不同反应。在同伴反应中,幼儿既可以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性质,又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为他人所接受,并进一步调整、控制、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同伴交往,特别是其间同伴的反馈,对幼儿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家长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不论是家长的文化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家长要不断学习,掌握正确教养幼儿的方法,让幼儿在关爱与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成长。家长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调整自己的期许,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影响。尽量不要在幼儿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该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幼儿,更不应该向幼儿发泄。
(四)要注重幼儿心理活动,多与幼儿沟通
无论是心理健康还是身体健康,这都是健康的的一部分。都是家长应该给予关注的。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可以给予孩子一些教育,但孩子在家庭中的时间是要长于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孩子还是和家长在一起的。如果同一件事学校的老师和家长给予孩子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话,孩子是不明白究竟哪一方是对的。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正确的引导孩子的行为。
(五)依据幼儿每个阶段所带有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培训
科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在这之前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个阶段幼儿所具有的特点是不同的,家长需要依据每个年龄段幼儿自身的特点和所需要掌握得技能进行培训。
(六)正确认识幼儿的心理需求
其实这个阶段的幼儿是不很理解“物质”是什么的。他更需要的家人的陪伴。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即使你可能认为这浪费时间或者很幼稚,但是这却是孩子最需要的,他需要人安慰和陪伴。
(七)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正确的认识幼儿的需要
其实从幼儿出生开始他就已经产生了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需要也变得复杂化。他需要生理的必然需要、需要安全、需要有归属和爱、需要被尊重、需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孩子从婴儿期成长到幼儿期时,就会不在只满足低层次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对家庭教育要有一定的认知,要能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影响是非常重大且长远的。幼儿时期是树立正确观念、培养良好人格的关键。家庭教育在这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对自己进行约束一方面去引导孩子向正确的、积极的事情学习。做幼儿的好榜样、做幼儿的好朋友。以上是本文对家庭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浅谈,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中山.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2]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三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