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教学小学高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探究
2017-11-04罗前鸣
罗前鸣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逐渐融入到数学课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弊端。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培养其不同方面的技能。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小学生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限,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立体图形”微课应用在教学并提出一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微课;立体图形;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研究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几何概念、定义等知识比较抽象又会给小学生的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怎样上好空间与图形的课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此类“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较普遍地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而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呢?“花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我认为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立体图形”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立体图形”教学效果,尤其是微课的运用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更深更透的了解。
一、創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映射,而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我们在实施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也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成事例生动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中的体积计算时,就可以用游泳池注水的情境作比,往池中注入的水的体积就是所形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注入的水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长方体的体积越来越大,但是游泳池的长和宽是既定的,由此学生就不难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两平面图形的底面积相等,那么他们体积的大小就取决于高的大小。”这为他们在解应用题时提供了一个快速比较结果的方法。
二、重视实物展示,促进从表象到抽象的认识
实物教学是指在课堂中展示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物体,借助其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联,来启发学生进行简捷、形象的思考,从而获得针对研究对象的深刻判断的一种直观教学方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小学阶段学习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模型,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物体作为教学道具来给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演示和讲解,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具体的空间观念,加深对图形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微课辅助教学,优化空间展示效果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好似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吹来了一阵春风,教师利用其强大的图像合成功能、动画制作功能、影音播放等营造出了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课堂学习,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而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微课,能够成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立体图形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减问题”时,很多学生对于“用不同的切割方法去切割同一立体图形,其表面积的增减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个概念不是特别理解,所以我立马就用图形制作软件做了三种不同切割方式的长方体示意图给学生看,通过三组图形在同一屏幕上陈列出来,方便学生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切割方法的不同会给表面积造成不同的影响。
另外,运用微课还可以生动形象地对图形进行动态展示,克服了手工作图的固定性,为教学演示提供了便利。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演示的方法有很多,数学教师还可以更好地使用音效、色彩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凸显所讲解知识的关键点。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领域的运用,有效冲破了空间的限制,把纷繁的生动的动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成功拓宽了教材知识的外延,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组织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习质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还要依靠动手实践”,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也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不断累积学习体验,最终达到提升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元素、科技元素等来优化课堂展示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3.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