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2017-11-04杨静
杨静
摘 要:初中生关于法治意识的培养始终处在薄弱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教材和教学观念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自身难以提高認识,难有机会进行实践体会。在新课程《道德与法治》进入学校后应该避免类似情况出现,特别是不能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研究现状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力度,但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和解决,会影响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成效。本次研究针对定西市某初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累计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主要调查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研究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接纳程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有12名同学对学校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不满意,40名同学表示道德与法治课的进行与否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有35名同学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表示满意并受益匪浅。根据进一步的调查,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育研究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教师对法治意识教学停留在表面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尤其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方面,有的老师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来进行法治教育。例如:放放视频,看看课件,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这就会导致学生对法律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摆正学习法律的态度;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只是单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去讲解拥有法治意识对学生自己的帮助。并且,这些教师讲解内容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学习法律、培养自己的法治意识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造成初中生法治意识得不到很好建立。
(二)法治意识教学素材缺乏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作者在对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梳理之后发现,教材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而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材中,篇幅少,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什么时候用、怎样去运用缺乏讲解,因此,需要教师收集整理素材。在课本当中,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建立法治意识的步骤和对策,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导致很多学生特别渴望树立法治意识,但是苦于没有正确指导,法治意识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建立。
二、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
(一)创新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法治意识的认识
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学生和社会淘汰,法治意识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上重要的一部分,必然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展示自己的创新水平,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尽一切可能的为他们寻求实践的可能性。如在学习《与法同行》一单元时,就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为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深化培育法治意识,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在《在集体中成长》时,就可以利用诸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丰富教材中法治意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虽然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来丰富法治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具体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帮助,在生活中怎样去运用学到的法律。并能够采用学生喜欢的、可以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治意识,鼓励学生按照法治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促进他们成为一名具备法治意识的好学生。
(三)注重在生活中运用法治意识
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道德和法治教育最终落脚点,应该体现在社会行为而不是口头甚至是考试。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要选择拿起法律来捍卫。切不可采用暴力行为,通过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当自己购买到伪劣产品,要及时跟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联系,通过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利。同时,学生在享受到自己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去损害他人合法权益,避免给他人带来损失。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学的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满足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求,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