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地理复习策略
2017-11-04汪宏蓉惠安县科山中学福建泉州362100
汪宏蓉(惠安县科山中学,福建 泉州 362100)
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地理复习策略
汪宏蓉
(惠安县科山中学,福建 泉州 362100)
复习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经过复习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文章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复习中发现的问题,从梳理地理知识、重视地理推理、创新专题复习和构建心理地图四个方面提出复习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地理成绩。
知识系统;推理能力;心理地图
目前泉州市初中地理在初一、初二开课,并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中考。要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复习,难度非常大。又因为中考评测除语数英外,其他科目都是等级评价制的,故学生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攻略语数英三大主科上,几乎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关注地理学习。因此地理复习的有效性就成了重点。
复习是一种重要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心智劳动过程。[1]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复习中发现的问题,就能更好地提出复习策略提高地理成绩。
一、梳理地理知识,增效地理记忆
初中生经常遗忘所学的重要内容,进而试题处理有困难。以致对后续复习、考试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产生不良连锁反应,造成进一步的学习困难,产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心理学表明,人的大脑的运作,是将信息存储在树枝的树突上的,它以类型和关联存储信息。如果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2]初中生形象思维仍占优势,还不能自觉发现和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合理的梳理纷繁复杂的地理内容,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是地理复习的关键。如区域地理的复习,书本知识点较为分散、繁杂,可以让学生先忽略掉与主题无关的事物,简化、提炼,抽出概念,形成一个粗略的框架,去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把知识点变成线、网,从而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结构,在脑中建立深刻印象。 (如图)[3]
然后以表格的形式去再现、回忆知识的点、线、网,在探讨中,形成对“知识群”清晰深刻的认识,完成系统梳理知识的过程。
这样的梳理知识,既系统全面又重点突出,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达到轻松愉快地完成复习。
二、重视地理推理,灵活正确答题
初中生仍以“读”“写”“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过于呆板,缺乏灵活性,对于问题的阅读、剖析、解决能力不足。学生希望老师把所有可能出现问题都罗列出来,当遇到问题时只需要对号入座就可以。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始终无法解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缺乏了学习地理至关重要的推理能力。
推理即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其作用是从已知的知识中得到未知的知识,特别是可以得到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掌握的抽象知识。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地理学本身固有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学习中常见“推理”过程。
例如:(七下湘教版)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活动题“水系特征深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亚洲广阔的地域和中高周低的地势,形成的了众多大河。这些大河一般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分流。亚洲西部河流少,水量小,与那里干旱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举一返三,从地形和气候入手,分析欧洲水系的主要特征。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对地理原理、概念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中所隐含的联系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在理解掌握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化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理解中东地区“水资源匮乏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从一般影响降水的几个因素思考,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地形、季风风向、海陆位置等。首先这里不属于季风区,因此季风因素可以忽略;其次按照正常的海陆位置看,中东地区离水域很近,海陆循环应该比较频繁,却非常干旱;最根本原因是地形,由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南和东南部都有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上的水汽,使得沿海地区比较湿润,内陆地区十分干旱。这一自然因素,又会对人口的分布、城市的分布、农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让学生进行推理,展开讨论、形成归纳),争夺河流就成了每个沿岸国家和地区最关注的事情。[4]
以上的案例不难发现,地理知识中存在许多关联的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海陆、纬度、地形(决定)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影响)人口、城市的分布(影响)农业、工业的发展等”,所以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居住在河流经过的平原地区,就是按照这样的推理过程得出的,自然因素对人类的影响举足轻重。学会这样的推理过程就能解决很多类似的地理问题,形成一种地理思维技能。
三、创新专题复习全面提高成绩
多轮的知识梳理试卷讲解后,学生产生了倦怠情绪,课堂复习效率严重下降。基础较好的学生厌烦了轮番重复,成绩较差的学生仍旧一错再错,课堂复习效率严重下降。这时安排专题复习能改变沉闷的课堂和单调乏味的复习状态,重新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它以多样的形式:归纳法、比较法、表格、填充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创新。
以往传统的复习安排五个专题:“地图”“地球的运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泉州地理”,这种专题设计较死板。虽能一定程度彰显教学效果,却不能切中要害,化解学生的问题。
笔者在反复钻研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大胆打破固有格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复习规律,从全新视觉,设计第三轮专题复习——《综合题问题的归纳解答》,包括五个部分 :“地图”“地球的运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经济产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及环境问题”。以“自然环境”专题为例,针对综合题中常考的问题做归纳,安排了3方面包含11个问题:(如图)
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串联历年的试题,结合学生常见的错误。通过纠错纠偏,指导解题技巧,再以专题训练强化。从应试的角度看,这样的专题复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中要害,解决了学生的问题。学生不再恐惧复习,同时在复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基于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笔者又把这个专题录制成微视频,让需要的学生反复学习、琢磨。
四、构建“心理地图”,学会无图思考
初中生在学习地理时,常抱怨“记不住”或“太难记”,要不就是“上课听了都会但作业或考试却答不到点上或答不全”,这就是没有形成心力地图的后果。可以想象,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中国河流的心理地图,让他来回答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困难的。
“心理地图”也称“脑中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资源库”。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要高效率地复习地理,必须构建心理地图,这不是简单在地图上填注地理事物名称就能完成的。而是必须运用地图,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的境界即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时,头脑中立即浮现出一幅地图。[5]
例如复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让学生把中国政区图作为心理地图的底图,然后把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的分布等内容叠加上去,整合出一幅新的“心理地图”。有了地图的依托,记忆就能持久,效率就能提高,地理的学习也就不再是一种“负担”。同时,为了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心理地图”,运用起来更加方便,可以对地图与图表进行归类与整理。
学生“心理地图”一旦形成,就增强了学生地理知识的综合整合能力,使学生具备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分析“中国陆地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引导学生把“中国地形”“我国的气候类型分布”“中国的人口”三张图和“美国的地形”“美国的气候类型分布”“美国的人口”三张图分别对比,可得出结论:“中国山区面积广大而且干旱、高寒地区分布广,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中国人口比美国多,所以耕地总面积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美国。”
总之,复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应以地图为载体,围绕地图进行地图笔记的记录、地图信息得分析、绘制地图、图文转换、地图整合等练习,构建“心理地图”,学会无图思考。
[1]纪延华.基于心理学的复习的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
[2]赖天宇.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EB/OL].[2017-06-27].http://www.lantianyu.net/pdf49/ts015006_2.htm.
[3]地理思维导图图片[EB/OL].[2017-06-27].360图片http://image.so.com/i?src=360pic_strong&z=1&i=1&cmg=ba9eca15506f2965bd22933e366406b5&q=%E5%9C%B0%E7%90%86%E6%80%9D%E7%BB%B4%E5%AF%BC%E5%9B%BE%E5%9B%BE%E7%89%87.
[4]沈杜.地理推理能力的培养[EB/OL].[2017-06-27].三亿文库:http://3y.uu456.com/bp_8qkur1nxm25 zpak1bu45_1.html.
[4]马强.初中生地理学习中心理地图的构建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G633.5
A
1673-9884(2017)09-0065-03
2017-06-27
惠安县教科研“十三五”规划立项2016年度一般课题“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者简介:汪宏蓉,女,惠安县科山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