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杀虫剂防治扶桑绵粉蚧田间试验研究
2017-11-04胡卫峰魏亦寒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53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5000
胡卫峰 魏亦寒 蔡 平*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 53;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 5000)
新型杀虫剂防治扶桑绵粉蚧田间试验研究
胡卫峰1,2魏亦寒1蔡 平1*(1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江苏省苏州市 215123;2苏州金螳螂园林绿化景观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为有效防治扶桑绵粉蚧,选用7种新型低毒杀虫剂进行了扶桑绵粉蚧田间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其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可用于田间防治和除害处理;螺虫乙酯、吡丙醚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次之;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较差。
扶桑绵粉蚧;杀虫剂;田间防治;防效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Tinsley)是我国新近发现的一种危险性有害生物,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该虫在全世界近24个国家和地区为害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1]。为有效防治扶桑绵粉蚧,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有效的探索,筛选出20余种对其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2],但这些杀虫剂多为有机磷、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此,笔者从目前市场出售的农药产品中筛选出7种新型低毒杀虫剂进行了扶桑绵粉蚧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以期明确其防治效果,从而为化学防治扶桑绵粉蚧提供更理想的药剂,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为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SC,美国陶氏益农化学有限公司)、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SL,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22.4%螺虫乙酯悬浮剂(S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0%吡丙醚乳油(EC,上海生农生化制品有限公司)、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W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WG,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W G,惠州市银农科技有限公司)。
1.2 供试虫源
田间试验的虫源为苏州市工业园区白鹭园木芙蓉植株上发生的扶桑绵粉蚧,试验期间试验区的木芙蓉不进行病虫防治及其他管理。施药时间在2015年9月10日(即扶桑绵粉蚧发生盛期),试验期间除9月11~12日有短时小阵雨、9月15日有小阵雨外,其余时间天气均为多云或晴天。
1.3 试验设计
运用二级稀释法将氟啶虫胺腈、螺虫乙酯、啶虫脒、吡丙醚、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1∶1)复配剂均稀释成1 500倍液,另设清水对照,共7个处理,见表1。每处理10行(约30株)木芙蓉,处理间间隔2行(约6株)作为保护行。施药器械为新加坡利农牌9900系列HD 400型喷雾器,对水喷雾,施药喷片孔径为0.8 mm,工作压力5 kg/cm2,于距叶面30 cm左右均匀喷雾,喷至叶面潮湿开始滴液为止。
1.4 检测项目
施药前剔除死亡虫体,留下健康的雌成虫和若虫。药前和药后1 d、3 d、5 d、7 d、15 d,各处理随机取3个样点,每样点调查1棵完整的植株,分别统计雌成虫和若虫的死亡情况(判别标准为用针挑拨无活动迹象者视为死亡)。依据对照的自然虫口死亡率计算校正死亡率,并用方差分析软件对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公式:死亡率(%)=[(防治前活虫数-防治后活虫数)/防治前活虫数]×100;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虫率-对照组死虫率)/(1-对照组死虫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雌成虫和若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效果,见表1和表2。
药后1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以啶虫脒处理较好,校正死亡率达85.48%,其次为氟啶虫胺腈处理,校正死亡率为81.43%,2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吡丙醚、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和噻嗪酮处理的雌成虫校正死亡率在22.00%~52.53%,明显低于前2个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若虫的毒杀效果,以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处理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7.09%和79.10%,其余4个处理的若虫校正死亡率在19.28%~54.39%,与前2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药后3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处理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59%和91.38%,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吡丙醚处理的雌成虫校正死亡率为64.11%,其余3个处理的雌成虫校正死亡率为31.41~51.11%,与前3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合药后1 d的数据可知,药剂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表现出速效性较好的特点。对若虫的毒杀效果,以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处理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3.16%和82.11%,吡丙醚的校正死亡率增至64.05%,剩余3个处理对若虫的毒杀效果明显不如前3个药剂,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1 不同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单位:%)
表2 不同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若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单位:%)
药后5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和吡丙醚处理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61%、96.01%和76.52%,3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3个药剂的致死率分别为60.63%、49.42%和39.49%,与前3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若虫的毒杀效果,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处理的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72%,2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吡丙醚和螺虫乙酯处理的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65%和64.02%,这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另2个药剂处理的若虫校正死亡率远低于前4个药剂处理,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药后7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仍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处理较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8.97%,这2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吡丙醚和螺虫乙酯处理的雌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96%和84.35%,这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和噻嗪酮处理的雌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13%和41.97%,这2个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对若虫的毒杀效果,啶虫脒和氟啶虫胺腈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吡丙醚和螺虫乙酯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7.43%和78.65%,这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余2个药剂处理的若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51%和37.92%,且与前4个药剂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药后15 d,对雌成虫的毒杀效果,5个药剂处理总体上略呈上升趋势,但与药后7 d无明显差别。结合药后1 d、3 d、5 d、7 d的数据分析可知,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处理对雌成虫的防治效果好,表现出速效性好、特效性长的特点;吡丙醚和螺虫乙酯处理次之。对若虫的毒杀效果,除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处理的校正死亡率仍为100%外,吡丙醚和螺虫乙酯处理的校正死亡率上升到93.98%和90.04%,另2个药剂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03%和56.84%,且与前4个药剂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和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和若虫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可用于田间防治和除害处理;螺虫乙酯、吡丙醚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次之;噻嗪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较差。本试验中,啶虫脒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与杨爱娟等[3]的试验结果相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也与丁吉同等[4]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一致;噻嗪酮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与仇智灵等[5]的试验结果相似,其中唯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复配剂对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有所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啶虫脒属于氯化烟酰亚胺类新型高效杀虫剂,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杀虫作用,可有效防治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的害虫[6],对非选择性害虫和非靶标生物却表现为活性不高,对天敌、哺乳动物安全[7]。氟啶虫胺腈为磺酰亚胺杀虫剂,可经叶、茎、根吸收而进入植物体内,高效、快速且残效期长[8],能有效防治对烟碱、拟除虫菊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吸汁类害虫,对非靶标节肢动物毒性低,是害虫综合防治的优选药剂[9]。扶桑绵粉蚧天敌种类丰富,目前已知有10多种寄生蜂、多种瓢虫和草蛉[10,11]。有关研究表明,啶虫脒对班氏跳小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12],对异色瓢虫的毒力低[13],对大豆蚜天敌瓢虫及草蛉幼虫的安全性高[14],对麦蚜天敌瓢虫、草蛉的杀伤力较低[15],对绣线菊蚜天敌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成虫安全[16]。因此,建议选用氟啶虫胺腈、啶虫脒防治扶桑绵粉蚧,以减轻化学药剂的使用对扶桑绵粉蚧天敌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1]武三安,张润志.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J].昆虫知识,2009,46(l):159-162.
[2]王伟兰,陈红松,黄立飞.4种杀虫剂对取食朱槿的扶桑绵粉蚧的毒杀作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9):99-103.
[3]杨爱娟,马骏,高军,等.防治扶桑绵粉蚧化学农药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4):552-555.
[4]丁吉同,阿地力·沙塔尔,胡成志.7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的室内毒力测定[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3,36(6):484-488.
[5]仇智灵,张莉丽,陈江彬.不同药剂对检疫性害虫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3(1):69,72.
[6]邓业成,王荫长,李洁荣,等.啶虫脒的杀虫活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2,15(1):50-53.
[7]周育,庾琴,侯慧锋,等.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6,32(3):16-20
[8]于福强,黄耀师,苏州,等.新颖杀虫剂氟啶虫胺腈[J].农药,2013(10):753-755.
[9]石小丽.2010年世界农药会议新品种—氟啶虫胺腈[J].中国农药,2010(12):56.
[10]陈华燕,何娜芬,郑春红,等.广东和海南扶桑绵粉蚧的天敌调查[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2):269-272.
[11]陈华燕,曹润欣,许再福.扶桑绵粉蚧寄生蜂优势种Aenasius bambawaleiHayat记述[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2):280-282.
[12]罗杰,黄公令,周慧平,等.五种药剂防治扶桑绵粉蚧对天敌跳小蜂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27(增刊1):65-66.
[13]席敦芹.5种药剂对异色瓢虫安全性测定试验[J].农药,2008,47(1):50-51,54.
[14]李长锁,胡喜平,于涵,等.7种常见杀虫剂对大豆蚜优势天敌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4(8):1-2.
[15]张桂荣.小麦蚜虫无公害防治用药筛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618,9621.
[16]姜双林,韩芬茹.杀虫剂对绣线菊蚜及其天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40(2):157-160.
2017-05-20
《苏州工业园区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项目
*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