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有效衔接的分析

2017-11-04刘炎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男子组女子组显著性

刘炎冰,门 杰

刘炎冰(1981-),男,山西汾阳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enyang 032200, Shanxi, China.

对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有效衔接的分析

刘炎冰,门 杰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8名体育学院跳远专业运动员的相关技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助跑利用率低,起跳过程动作稳定性较差, 起跳技术有待优化;助跑和起跳技术不匹配,有效衔接差。实验前、后运动员助跑技术各项参数有显著性变化(P<0.05);在起跳技术中,踏跳时间、腾起角度、水平损失率的指标上有显著性变化(P<0.05),着地角、蹬地角、起跳扇面角的指标上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结论:体育院校运动员助跑和起跳有效衔接有待优化;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相关参数与优秀运动员的各项参数有差异,可能是由于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素质、教练训练方法和竞技水平不同造成的。

跳远;助跑技术;起跳技术

跳远成绩主要取决于助跑和起跳,助跑和起跳动作衔接有效性与跳远成绩呈正相关[1]。跳远运动员除了需要起跳初速度还需要对助跑距离、速度和跳远技术要求甚高[2]。目前针对运动员助跑和起跳的有效衔接与跳远运动员成绩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说明助跑和起跳技术有效衔接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和作用,旨在确定跳远运动员助跑距离、速度及定点标志,使助跑与起跳快速而有效地衔接,为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改进及科学化训练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体育学院专业跳远运动员8名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通过体育学院将其中符合测试条件的8名运动员分为实验组(S)和对照组(D),进行2个月实验干预,并针对实验前(SQ)、试验后(SH)进行技术指标测试,运用实验拍摄法、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分析

跳远运动员的专项成绩是由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决定的,因而专项身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专项成绩。

表2数据对比发现,男、女运动员身高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年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BMI指数对于普通人的正常范围在18.5~24.99之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体育院校男、女生的BMI指数都在正常范围内,而国内优秀BMI超出正常范围,是因为国内优秀男、女运动员从事体育专业训练多年,瘦体重增加,也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原因。

2.2 跳远助跑技术分析

2.2.1 跳远助跑速度分析

跳远助跑速度与成绩呈正相关,助跑速度与的加快起跳准确性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助跑速度应在本人最快速度的95%,跑与跳的衔接最大化跳远成绩最好。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2 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统计表

注: *与学生男组比P<0.05;**与学生男组比P<0.01;●与学生女组比P<0.05;●●与学生女组比P<0.01。优秀选手数据来源于中国体育总局http://www.sport.gov.cn

表3 实验前、后助跑速度相关数据指标

注:#男子组SHD与SQD比P<0.05; ##男子组SHD与SQD比P<0.01;¥男子组SHS与SQS比P<0.05; ¥¥男子组SHS与SQS比P<0.01;*男子组SHS与SHD比P<0.05;**男子SHS与SHD比P<0.01;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5;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1;¢女子组SHS与SQS比P<0.05;¢¢女子组SHS与SQS比P<0.01;●女子组SHS与SHD比P<0.05;●●女子组SHS与SHD比P<0.01。

速度与跳远成绩呈正相关,速度指标的提升有助于跳远成绩的提高。表3结果显示,男子组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前对照组在30m、60m、最后10m速度指标、跳远成绩测试中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子组试验后试验组与实验前实验组比在30m、60m速度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最后10m速度指标和跳远成绩测试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组实验后实验组与试验后对照组在30m、60m、最后10m速度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跳远成绩测试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子组在速度指标测试中显示的结果与男子组呈现一样的变化趋势。

试验组跳远训练成绩提高明显。结果提示,我们要在跳远上取得成绩需要在助跑技术方面下功夫,在保持较高的助跑速度之外,还要提高运动员的基础速度,更加重视跳远运动员的加速能力。

2.2.2 跳远助跑距离分析

助跑距离影响助跑速度和成绩,同时助跑距离与起跳准确性呈负相关,运动员达到最快速度的距离也就是最佳助跑距离。实验过程中遵照“六秒定律”和速度指标确定助跑距离。但助跑的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环境、竞技状态进行调整,但调整范围要保持在20~50厘米之间。

2.2.3 跳远助跑绝对利用率分析

表4 实验前、后助跑利用率相关数据指标

注:#男子组SHD与SQD比P<0.05; ##男子组SHD与SQD比P<0.01;¥男子组SHS与SQS比P<0.05; ¥¥男子组SHS与SQS比P<0.01;*男子组SHS与SHD比P<0.05;**男子SHS与SHD比P<0.01;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5;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1;¢女子组SHS与SQS比P<0.05;¢¢女子组SHS与SQS比P<0.01;●女子组SHS与SHD比P<0.05;●●女子组SHS与SHD比P<0.01。

表4数据结果显示,男子组试验后对照组与实验前对照组在100m、助跑速度绝对利用率和着板水平速度速度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跳远成绩测试指标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组试验后试验组与实验前实验组比在100m和着板水平速度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助跑速度绝对利用率和跳远成绩测试指标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组实验后实验组与试验后对照组在100m和着板水平速度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在助跑速度绝对利用率和跳远成绩测试指标值中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子组在助跑利用率相关指标测试中显示的结果与男子组呈现一样的变化趋势。

统计结果显示,助跑绝对利用率相对较低都在90%以下,特别是女子组已经到88%,也就是说不能将速度与起跳更好的结合,为了起跳充分过多的降低了助跑的绝对利用率,也可能是研究对象绝对速度本身就很低造成的,过低的助跑利用率影响了助跑速度、起跳角度最终影响跳远成绩。

2.3 跳远起跳技术运动学分析

2.3.1 跳远起跳时间与腾起角的比较分析

踏跳时间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是衡量跳远技术的重要参数之一。运动员起跳的时间与助跑损失率呈反比,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踏跳时间和腾起角度,大都维持在0.10~0.12s和18~24°之间。

表5 实验前、后踏跳时间与腾起角比较

注:#男子组SHD与SQD比P<0.05; ##男子组SHD与SQD比P<0.01;¥男子组SHS与SQS比P<0.05; ¥¥男子组SHS与SQS比P<0.01;*男子组SHS与SHD比P<0.05;**男子SHS与SHD比P<0.01;@女子组SHD与SQD比P<0.05;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1;¢女子组SHS与SQS比P<0.05;¢¢女子组SHS与SQS比P<0.01;●女子组SHS与SHD比P<0.05;●●女子组SHS与SHD比P<0.01。

表5数据显示,试验后的男子组与女子组在与实验前比较在踏跳时间和腾起角度有显著差异(P<0.05),在跳远成绩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后实验组与试验后对照组比较在踏跳时间和腾起角度有显著差异(P<0.05),在跳远成绩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教育专业跳远运动员的平均踏跳时间在0.127~0.146s之间,腾起角度在15.14~16.82°之间,与优秀的跳远运动员的踏跳时间和腾起角度差值较大,也是运动成绩有差异的原因之一。

2.3.2 跳远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率的分析

表6 实验前、后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学生水平速度损失率比较

注:#男子组SHD与SQD比P<0.05; ##男子组SHD与SQD比P<0.01;¥男子组SHS与SQS比P<0.05; ¥¥男子组SHS与SQS比P<0.01;*男子组SHS与SHD比P<0.05;**男子SHS与SHD比P<0.01;@女子组SHD与SQD比P<0.05;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1;¢女子组SHS与SQS比P<0.05;¢¢女子组SHS与SQS比P<0.01;●女子组SHS与SHD比P<0.05;●●女子组SHS与SHD比P<0.01。

表6数据显示,试验后的男子组与女子组在与实验前比较,着板瞬时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在水平速度损失率和跳远成绩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后实验组与试验后对照组比较,着板瞬时速度有显著差异(P<0.05),在水平速度损失率与跳远成绩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前男子、女子组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损失率与优秀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率差值较大。实验前女子组的水平速度损失率要大于男子组。男子、女子组在试验后较实验前在水平速度损失率上有很大提高,距优秀运动员仍有一定差距,但对提高跳远成绩有很大帮助。

2.3.3 跳远起跳时着地角、蹬地角、起跳扇面角动力学的分析

表7 实验前、后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学生着地角、蹬地角、起跳扇面的比较

注:#男子组SHD与SQD比P<0.05; ##男子组SHD与SQD比P<0.01;¥男子组SHS与SQS比P<0.05; ¥¥男子组SHS与SQS比P<0.01;*男子组SHS与SHD比P<0.05;**男子SHS与SHD比P<0.01;@女子组SHD与SQD比P<0.05; @@女子组SHD与SQD比P<0.01;¢女子组SHS与SQS比P<0.05;¢¢女子组SHS与SQS比P<0.01;●女子组SHS与SHD比P<0.05;●●女子组SHS与SHD比P<0.01。

表7数据显示,试验后的男子组与女子组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在与实验前比较着地角、蹬地角、起跳扇面角及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男子组在蹬地角和起跳扇面及成绩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子组、女子组试验后实验组与试验后对照组比较着地角、蹬地角、起跳扇面角及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男子组在起跳扇面与成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子组在蹬地角、起跳扇面角及成绩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女子组在蹬地角度、起跳扇面角数据与男子组存在差异;无论男子组还是女子组着地角、蹬地角、起跳扇面角与菲尔歇模式存在差距。蹬地角度严重偏小,这可能是由于运动员对于起跳时机把握的能力和起跳腿力量偏弱有关。起跳扇面角能间接地说明蹬伸速度,有研究表明:“要想减少支撑时间,进行快速蹬伸来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必须减小起跳扇面角”[33]。体育教育专业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扇面角偏大,说明在着地角和蹬地角过小,起跳发挥不充分,蹬伸速度降低,不利于产生更大的腾起初速度与腾起角,进而影响助跑与起跳的衔接和跳远成绩。

3 结论与建议

3.1 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男、女生跳远运动员的身高、体重、BMI、训练年限都与国内优秀选手存在差距,体育院校运动员助跑和起跳有效衔接有待优化。

3.2 体育教育专业普修课男、女生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相关参数与优秀运动员的各项参数有差异。

[1] 冯树勇.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5.

[2] 刘江南. 美国田径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2002:125-139.

[3] Timothy J.Koh.Landing Leg Motion and Perpformance in the Horizontal jumps[J].Journal of Applied Biomeehanics(1990):343-360.

[4] 丁伟,李海峰等. 现代跳远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研究综述[J]. 山东体育科技,2005,27(3):7-8.

[5] 凌小源.对影响跳远助跑起跳准确性因素的探讨[J].体育科技,2007,28.

[6] 王保成,王川. 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246.

[7] 卢平林. 跳远助跑与起跳参与因素整体效应体现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57-58.

[8] 阳剑. 跳远助跑、起跳技术分析[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2):67-68.

[9] 彭春政,袁建国. 跳远运动员专项成绩与专项身体素质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4)3-5.

[10] 罗建达,石荣群.跳远助跑连接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技,2006,27(3):23-25.

AnalysisonEffectiveLink-upbetweenLongJumpRun-upandTake-offTechniques

Liu Yanbing,Men Jie

The relevant technical data of 8 sport college professional long jumpers is analyzed by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Results: Athletes are poor in physical fitness with low run-up rate and unstable take-off. The take-off technique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run-up and take-off techniques do not match, and the link-up is poor. The run-up technique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are of great difference (P< 0.05). Jumping time, jumping angle and loss rate index a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ake-off technique (P< 0.05). So does landing angle, angle of leg thrust, and fan-like take-off angle ((P< 0.01). Conclusions: the effective link-up of athletes’ run-up and take-off need to be optimized for sport college jumpers;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of run-up and take off technique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elite athletes, 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athletes’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methods and different sport performance level.

long jump; run-up technique; take-off technique

G823.3

A

1005-0256(2017)11-0072-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29

猜你喜欢

男子组女子组显著性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基于动作功能视域下的高校网球教学运动损伤及成因分析
球场展巾帼风采
骑得比男人快,女车手被喊暂停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王琳娜先负赵冠芳
王天一先胜曹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