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技能在运动参与中形成
2017-11-27李明
李 明
李明(1987-),男,安徽巢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贵州 铜仁 554300
Department of Art and Sports,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论运动技能在运动参与中形成
李 明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做基本的概念释义,并系统阐述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关系。研究显示:运动参与,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技术动作概念的理解;运动参与,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心理动机;运动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
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运动
前言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中,不难发现,一部分群体的运动表现差强人意,运动能力不理想,运动成绩不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运动技能的掌握未能形成良好的运动反射,泛化现象比较明显。运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重复的“身体练习”,只有通过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身体练习,才能帮助建立正确的运动条件反射。然而,身体练习只是运动行为的片面表现,想要运动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既要肢体参与,又要注重心理与精神的高度参与。因此,为达到个体能够正确掌握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必要要厘清运动参与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功效。
1 概念释义
1.1 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是指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能则不一样, 它是人经过学习后而掌握了的具有个性化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因此从学习和掌握角度而言, 我们应该说人们学习运动技术,不应说人们学习运动技能。同理, 可以讲“人们掌握某种运动技能” , 而不宜说“人们掌握运动技术”。因为在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中,可表现为掌握的不同程度初步掌握阶段、改进和提高阶段、巩固与自动化阶段。前两个阶段只说明学习过运动技术,只有到第三阶段才能算掌握了某种运动项目的技能。由此可见,运动技术只有被人学习,才有可能升华为运动技能,才能把物化的运动技术上升为人格化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1]
1.2 运动参与
所谓的运动参与,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体、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投入。“参与”源自于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常指个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的外显说明。然而,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及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设定,“运动参与” 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在国内体育界接纳、引用。“运动参与”是来自于对英文“sport participation” 的直接意译。在对“运动参与”进行界定时,必须将焦点集中在“参与”,这是由于“参与”在表达一种运动的行为状态,即说明个体是否是亲身体验或间接经历,而关键就在于个体“参与”的形式,这将决定个体在“运动”中的角色扮演,是观看者,还是实践者,因此,关注“参与”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运动参与的内涵。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对卷入运动现象发生了一定的兴趣,这一研究兴趣一直持续到80 年代,并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运动参与行为: ①参与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 ②参与的性质(实际的参与或替代参与); ③参与的类型(情感的、行为的或认知的) ;④参与的形式(训练、舞蹈、身体活动、游戏等)[2],因此,在对运动参与做界定时需要从这四个维度加以考究。
2 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关系
2.1 运动参与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
运动参与作为一种衡量个体在体育实践中是否“在场”的行为指标,是一切体育活动得以顺利、有序开展的保证,是所有运动技能习得的首要前提条件。运动技能其本身就是一种关于身体练习的实践知识,它获取基本途径主要来源于个体的运动参与。首先,“运动参与”为运动技能的获得提供了一个物质载体,即身体。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展现只能是通过身体语言向外传递,如在篮球技能中,上肢参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肢体我们将无法投出完美的弧线,没有肢体我们无法完成暴力、热血的扣篮,因此,身体的存在是运动技能得以形成的重要物质条件。其次,“运动参与”为运动技能的再生产提供了可能。从人体动作学习的原理来看,当大脑得到来自外部信息信号,那么动作学习进入开始阶段,信息再经神经过程得到确认,并转化成动作程序,然后经由其他生理过程,如脊髓、肌肉并相应的生理反馈,在反复的输出、比较后最终完成动作练习。[3]一个动作程序的启动,预示着个体的运动技能在整个智力体系、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系统的参与下完成学习、渐进与巩固,简单来说,运动技能能否得到传承、发展,以及学习的好坏往往与个体的心理、精神、身体的参与状态紧密联系。
2.2 运动技能是运动参与的成果表现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运动条件反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泛化阶段(认知阶段)、分化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巩固阶段(稳定阶段)、自动化阶段(协调完善阶段),可以说,“运动参与”的状态贯穿于整个形成过程。例如,在认知定向阶段,由于新动作技术对大脑产生刺激,引起大脑皮质细胞的兴奋,加上体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地建立起来,所以大脑皮质中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常常伴有错误动作发生,因此,练习者在这个阶段中主要依赖视觉参与,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肢体参与,模仿练习,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利用视觉参与来控制动作。随着学习、参与程度的加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慢慢进入分化阶段,练习者开始对运动技术建构起初步的认识,此前出现的一些不协调和错误的动作也渐渐消退,这些都取决于视听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的工作参与。然而,在接下来的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更加集中和精确的参与,致使大脑皮层相关中枢暂时性联系的接通机制稳定,进而形成稳固的运动动力定型,运动技能也逐步迈向巩固与自动化方向。诚然,四个阶段的生理特点各不相同,同时又不具备明显的界线划分,总体上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螺旋式上升特点,然而,综合分析四个阶段的现象,不难发现,正是由于“运动参与”的存在,才刺激了运动技能的形成。
3 运动参与对运动技能形成的作用分析
3.1 运动参与,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技术动作概念的理解
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条件。运动技术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参与者在进行体育活动实践时,首先是要对所进行的运动项目的动作技术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脑中建立起静态的运动表象。学生在体育课堂或课外体育活动中,将心理、精神和身体投入进来,参与其中,才能将教师讲授、示范、演示的教学内容内化,并自我的建立起相应的动作技术整体概念,借此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消化。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理解与运动参与频率、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初学者参与时间短、强度低,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呈现出扩散状态,动作的条件反射不稳定,所以在练习技术动作时出现失误、错误,技术动作概念出现模糊化、错误化。然而,规律、有效的运动参与会引导参与者将外显的技术动作(视觉表象)转化为自身的运动知觉,简而言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运动参与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将静态、抽象的技术动作概念操作化、实践化,形成自我独立的技术动作概念体系,以此减少错误动作的产生, 巩固正确动作的定型。
3.2 运动参与,有利于调整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是关乎到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心理动机过高时产生较大的刺激, 使人脑皮质细胞兴奋产生扩散, 打破了巩固动作条件反射下暂时建立的条件反射稳定性, 导致错误动作的产生。相反心理动机过低, 会使学生缺乏自信, 导致畏俱心理, 使人脑皮质的抑制反射占优势,导致动作不能完成到位, 产生错误动作[4]。因此,正确、适宜的心理动机,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出现心理动机不平衡的现象时,如何才能控制、调节呢?这时运动参与将是一个比较有效、实际的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动机会随着运动参与的深化,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而表现出阶段性的不同。例如,学生在参与技术动作练习的开始阶段, 由于此时教授的技术动作内容较为陌生、新颖,往往表现出很强烈的学习积极性,防御机制较弱,心理动机易被外部因素控制,易被引导,因此,这时教师在运动参与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将会对学生树立正确、适宜的心理动机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技术动作练习的深化阶段, 学生的心理、精神、身体投入与参与都达到了量的积累,往往对运动技术建立起自我认知,且有了一定的掌握,不易受到外界干扰,学生的心理动机趋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并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由于之前只存在概念上、表象上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也致使心理动机出现错误定位,但通过实际的参与,亲身实践、体会,就会对自我的运动能力重新评估以及对新的运动技术有更加清楚、准确、深刻的认识,从而重新调整心理动机,继而设定自己的目标。
3.3 运动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指反映在人体运动方面的各种特定性状, 它包括人体的生理机能状态、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掌握有着直接联系的身体形态、个性特征等。[3]运动能力包括5个方面的因素,即技术训练水平、心理素质、战术思想、运动素质、智能水平,这些因素当中一些是很难做出改变的先天因素,如基本的身体素质(身高、血型、肌肉纤维等),而另外其它因素是可以通过参与长期的、规律的体育锻炼得到改观。例如,在参与网球单打技战术训练中,参与者往往大部分时间都奔跑于底线、中场、网前,因此要具备良好的体力,以利于可以应付球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式,此外,在格网对抗过程中,欲要取得制胜分,就要求参与者灵活整合运用发球上网、组合击球丶低球丶挑高球等战术,做到“两快两准”,即眼快、脚快、判断准、落点准。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来看,在每完成单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时,肢体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协调、控制, 完成对应的条件反射活动, 借此加强、巩固、提高的学生掌握动作的各种要素,继而推动基本运动能力的成长。上述事例说明,运动参与不仅可以积累相当丰富且具有实际效用的技战术方法,提高自我的技术训练水平和战术思想,而且对耐力、速度、力量和灵敏等运动质素以及心理素质、智能水平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谭兵. 对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6):61-63.
[2] 刘海燕,于秀.关于运动参与概念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79-80.
[3] 武雪莲等.试论运动技能的形成[J].四川体育科学,2005(4):69-70.
[4] 金亚虹等.运动技能学习中影响自身觉察错误能力形成的若干因素研究[ J].体育科学, 2005(1).
DiscussionontheFormofSportsSkillsinSports
Li Ming
This paper makes a basic definition on sports skills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ir relationship through document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s research methods. Study shows that sports participation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in understanding skills, adjusting mental motivation in skill learning, and improving their basic sport abilities.
sports skills; sports participation; sports
G807
A
1005-0256(2017)11-0161-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