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2017-11-27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学校

吴 威

吴威(1993-),男,河南济源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管理。

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4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Sichuan, China.

“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吴 威

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国民体育的基础,《H健康中国2030”030中国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总结出一系列的问题,并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校体育改革提出建议:以力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总结出一系列的问题,并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学校体育改革提出建议:以“激发兴趣”为核心思想,以增强体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小学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中学以技术为主,并设立体育项目兴趣协会,大学通过比赛增强兴趣,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体育;改革;兴趣;终身体育

前言

2015年2月,“打造健康中国”首次在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保障。目前,我国居民因得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5%,医疗卫生费用每年增长20%,再加上环境的污染、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民健康问题已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将人民健康列入中长期规划纲要,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教育部印发《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方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每名学生每年都要进行体质测试,并进行成绩划分,计入档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提出只有体质测试成绩达到良好或优秀的,才有资格参加各类评优评奖,普通高中、高校的学生体育测试成绩不足50分的将不能毕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确保学生每天校内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也提出要发展青年健康,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乎我国的未来,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的体质,而且能够缓解学习压力、培养团队精神、树立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国民体育的基础,王宗平教授2012年在《中国体育报》上首次提出“动商”理论,即动商和情商、智商一样,能够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5次改革,经过大胆地尝试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我国在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体系、师资、管理制度上都逐渐成熟,形成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健康第一,发展素质教育,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转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校体育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后接受体育教育的阶段,已经毕业的学生很少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来系统地学习体育运动,因此,学校体育在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增强体魄上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却依然不断下降,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体育报》曾发表文章称,我们中国人体质最好的年龄段是3岁到4岁,也就是说进入学校接受学校体育教育后,身体素质便开始下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大、中、小学之间缺乏连贯的教学培养体系

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大、中、小学之间都有各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然而各个阶段的学校之间相互独立,在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许多重复的地方,教学的内容也缺乏实用性,比如有的学生从小学起上体育课时就开始学习篮球的三大步上篮,而到了大学的体育课依然学习三大步上篮,结果在毕业时完成了规定的1404学时的体育学习后,仍然没有熟练地完全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常识也没有,除了几个基本动作外,什么也没有学到,更别谈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了。

除体育课外,其他的学科大多数都是从基础开始,环环相扣,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有一套严密的教学体系,学习难度逐渐增加,知识面逐渐拓宽,体育课的教学也应该与其他科目一样,在大、中、小学之间建立一套连贯的教学培养体系,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学生有偏差

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思想,主张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为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然而,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却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健康,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很少出现疾病,在主观上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无需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强体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可能仅仅因为兴趣,通过体育活动来释放学习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塑造身形、享受快乐、锻炼意志品质等等,而增强体质仅仅是体育锻炼后增加的附加值而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时,就无需督促,他会自动自发地去做他喜欢的事情,而且会做的很好。如果学校体育将“以健康为目标”强加于学生头上,那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还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投其所好,大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1.3 学校和家长忽视体育的发展

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但在应试教育下,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强调文化课的成绩,忽视国家的相关规定,忽视学生的体质好坏,随意占用体育课,挪用体育经费,利用一切时间来补习文化课,即使在中考时要进行体育考试,也只是在考前进行突击训练,考什么就练什么,考完就丢;很多家长也为了自己的孩子能考一个好学校而大费周折,把文化课当作重中之重,在周末找补习班、请家教,根本不给孩子一点喘息的时间,很少会把体育活动当作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在学校和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对体育产生一些误解,认为“体育无用论”,体育课可有可无,练体育的人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至于有些学校和家长愿意让孩子花大量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大多数也是为了换种方式让孩子顺利升学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取得名次。

诚然,对学校而言,这样做可能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但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学不到任何运动技能,还会阻碍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身体素质也得不到发展;对国家来说,相关的政策得不到落实,学生的体质得不到发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也只能沦为空谈。

1.4 体育教学大纲没有落实到位

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差异,体育场地的需求、学生的安全、项目的多样、器材的利用都需要考虑在内,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是否适合所教项目、能否完全吸收利用、训练强度的大小等等都是体育教师所要注意的。

而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还很单一, 并没有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所教授的内容基本上由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体操组成,并且一用就是很多年,变化极小,还有的学校由于受到教师水平或场地、器材的限制,上体育课时除了让学生跑步还是跑步,无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或是一上课就进行体质测试,不达标就重复测试,直到达标为止,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还有的学校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学生与老师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而很多学校在上体育课时直接实行“放养式教学”,在做了热身活动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得讲究“自主”,更多的时候变成了“自流”,忽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强度,过度地放纵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学到运动技能。

另外,体育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运动技能,对于体育理论、体育健康、运动损伤与防治、安全理论、裁判及比赛组织、自我锻炼指导和体育比赛欣赏等知识都要涉及其中。

1.5 体育教学资源不平衡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的资源配置还很不平衡,无论是场地、器材设施还是体育教师都存在着缺失,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差异尤为明显,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师资分配都严重失衡,在一些偏远地区不仅没有任何体育器材设施,导致体育课程无法开展,有的学校教学老师也是一肩多挑,语文、数学、历史、美术、体育都由同一个老师担任,教学方式落后,在没有专业教师指导和缺少场地器材的情况下,学生不仅得不到科学的锻炼,盲目地教学甚至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也无法落实,从而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2 学校体育改革的建议

2.1 在大、中、小学构建一套连贯的教学体系

在实践中学校体育要想真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身体素质,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是不行的,因此,教育部要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规律在大、中、小学制定出一套连贯的教学体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才刚刚开始发育,不宜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威廉士的“自然观点”也认为:“体育要符合儿童的生物学和本能需要,获得乐趣为主,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多样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情趣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身体的不断发育,主要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学校成立一些不同项目的体育社团,由不同专项的体育老师进行管理指导,在课余时间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既可以缓解学习压力,又能扩大社交范围,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而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就要进行大重量的力量练习,在经过中学阶段的积淀之后,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学阶段课余时间也比较丰富,这个阶段就以体育比赛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2 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和美术、音乐等一些艺术类科目一样,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学科,而学生的体质在不断下降的同时,虽然有人对此很关注、很担忧,但是大部分的人依然关心的是学生考了多少分、排了多少名、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学校。因此,在学校和家长都忽视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时,提高学校体育的地位迫在眉睫。2011年,山东省拟将体育考试加入高考,最终由于舆论压力和一些其他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实施;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初衷也是为了督促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引起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然而家长和学生却认为多了一个考试科目,就多了一份负担,尤其对于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来说,就要分散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体育考试上,在一分之差就可能决定成百上千个学生命运的高考中,时间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在2017年的高考中将技术列为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尽管很多家长和学者不同意将体育考试纳入高考,但在应试教育下,在学校和家长都忽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时,唯有这样才能引起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尽管会遭到质疑,会在改革中出现很多问题,但相比起遏制全民族身体素质下滑的现状,将体育纳入高考利大于弊。

2.3 加强体育课堂监督,鼓励创新型教学

国家要加强对地方学校体育的监管,根据课堂开展情况进行宏观管理和适度调控,保证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对占用体育课、占用体育经费的行为进行惩处,以确保体育教学大纲的顺利执行。另外,传统体育教学最困惑的是受学时、学生体能及规则的限制,通过正常教学很难达到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比赛的乐趣,而很多运动的目的都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赛才能实现,无论是锻炼身体、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技战术还是终身体育,必须建立在学生有参与比赛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并达到长期锻炼的学习效果。因此,体育教学要在不增加学时不破坏规则的情况下,积极进行创新型教学,比如将比赛运用到教学中,以提升学生比赛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既能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战术又能通过学习,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参与比赛,以达到学以致用目的。因此,要在“健康中国”理念的指导下,着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使体育运动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提高身体素质。

2.4 加强对偏远地区体育设施的投入

要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基础设施是必须的物质保障,因此,国家要加快促进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学校体育的均等化,增加对农村偏远地区的体育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根据城市和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条件,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配备形式多样的体育器材设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机制,保障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还要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体育兴趣,所以要完善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薪资水准,增加岗位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进行体育教学。

3 小结

没有青少年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健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经过多次改革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仍需提高,学校体育的体制仍需完善,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从整体上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为全民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杨文轩.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J].体育学刊,2016,(06):1-6.

[2] 杨旭东.新时期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及发展方向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6,(26):94-95+97.

[3] 徐伟,姚蕾,蔺新茂,周珂,丹娟,侯方方,余欣蔚.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自基层的调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8):74-80.

[4] 马孝志.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261-264.

[5] 张玉超,康娜娜.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回顾与展望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2-98+105.

[6] 董翠香,党林秀,朱美珍,季浏,张秀丽.新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及改革的基本思路[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05):75-80+2.

[7] 蔡晓红,黄小花,王林钧.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发展与学校体育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151-152.

[8] 代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变迁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04):106-109.

[9] 赵莉莉,韩静.对“阳光体育”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231.

[10] 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4.

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SchoolSports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HealthyChina"

Wu Wei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basis of national sports. "Health China 2030" strategy 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mprove people's health level, in which strengthening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is clearly put forward.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ums up a series of question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f all ages: using “interest stimulation” as the core idea, cultivating students' body fitness and lifelong sports as the goal, choosing sports by primary schools themselves, practicing skills in middle school by establishing sports interest association, and enhancing interest through competition in colleges.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cultivate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chool sports; innovation; interest; lifelong sport

G807

A

1005-0256(2017)11-0146-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61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