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模式创新研究

2017-11-04张玉泉王宪红隋国增刘长青王云富师伟超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三亚旅游体育

张玉泉,王宪红,隋国增,刘长青,王云富,师伟超

2015年三亚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YSK 2015-02)和2015年海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课题(项目编号:HNSK(YB)15-111)阶段性成果

张玉泉(1965-),男,山东聊城人,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与民族传统体育。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Sport and Health College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 Hainan, China.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模式创新研究

张玉泉,王宪红,隋国增,刘长青,王云富,师伟超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及个案分析等方法,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创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的创建和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构建起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首先,将循环经济理论融入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生产活动全过程中,通过乡村低碳农业资源循环链创设、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研发以及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系统创设三个方面构建起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其次,通过乡村社区科学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营造乡村低碳社区环境以及倡导社区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起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低碳环境,也使得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引擎;再次,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导,引领体育旅游业及其游客积极参与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这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政策制度、资金投入、教育引导、管理人才培养以及监督与协调等方面的低碳保障。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模式

1 前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蔓延出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命题。低碳经济由于其所赋予的重大政治和经济意旨以及鲜明的技术经济特性,而倍受国内外学术界及其决策者的广泛关注。旅游产业的庞杂性决定其旅游学科领域研究的应用性和交叉性,怎样与新的应用理论研究相融合,一直是旅游学科着重创新探索的焦点。目前乡村体育旅游作为乡村新兴的一项稳民心、安天下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已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在快速发展中多以消耗资源及环境污染为代价,而疏忽了负面产业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高碳化”态势,每年因发展乡村体育旅游而伴随高碳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在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中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三大效益,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尝试性将低碳经济理论融入到乡村体育旅游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中,以我国热带海岛地区三亚乡村为典型案例,试图探索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乡村体育旅游良性运营的新模式,旨为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开发建设与实践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硕博论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 Science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查阅论文、专著等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了2000年以来国家及海南省低碳年鉴、旅游年鉴、农村年鉴、环境年鉴以及政策法规及文件、会议纪要等相关文献。

2.2 专家访谈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三亚市及海南省部分市县旅游、农业、环保、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20位相关负责人以及旅游学、经济学、环保学、生态学、体育旅游等专业的18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调查访谈;走访三亚市及海南省部分典型乡村旅游企业、个体经营农户管理者、服务人员、当地农民23人以及体育旅游者15人,较详细了解对三亚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发展相关问题的体验与认识,以充实研究理论基础。

2.3 实地考察法

实地走访考察了海南省三亚市中廖村、三亚市文门村、三亚市槟榔村、琼海市嘉积镇北仍村和博鳌镇朝烈村、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大章村、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什寒村、文昌市的葫芦村、白沙黎族自治县的芭蕉村、五指山市水满乡以及兴隆热带植物园、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尖峰岭热带农业风情园、东方县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等乡村社区和旅游景区,并对其相关人员进行了咨询访谈,较详细了解到不同类型乡村体育旅游开发建设现状以及景区和社区生态环境状况。经对实地考察咨询的随行笔记进行整理,为本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2.4 个案研究

对三亚市海棠区北山村和湾坡村、吉阳区中廖村委和罗蓬村、天涯区文门村和抱前村、崖州区雅安村和镇海村及北岭村、育才生态区龙密村和雅亮村等11个美丽生态乡村社区和旅游景区进行个案实地调研。对不同类型乡村在体育旅游发展前景、生态环境、低碳措施、主要成效、限制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为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思路和内容构建提供实证数据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循环经济型的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创建

3.1.1 创建新思路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是一种在旅游系统内部运营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低碳发展原则的旅游发展新模式。要求人们在乡村体育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应尽力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依此,将循环经济理论融入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的生产活动全过程中,依照循环经济理论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 原则及其“低碳化”原则,从乡村低碳农业资源循环链创设、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研发以及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系统创设三个方面实现三大产业集群经济持续协同发展,最终构建起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低碳化运营,有效利用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其废物流失量,实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和谐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尽力降低原始资源的初始投入量,减量化的利用乡村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研发中应尽力降低碳排放及延长使用周期,实现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及其回收再利用;对旅游活动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处理应尽力做到排放最小化及无害化,实现乡村体育旅游资源高效利用和良性再循环。

3.1.2 创建主要内容

(1)三亚乡村低碳农业资源循环链创设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即是充分利用乡村低碳农业资源及其人文资源将低碳农业、生态环境与体育旅游业相融合协同发展。因其乡村农业资源是低碳农业与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载体,故此本课题主要依低碳农业资源为根基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低碳循环链进行开发与创设。把循环经济新理论融入于乡村低碳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借用其农村种植业及其养殖业的动植物与微生物间的食物链(营养链)关系,创设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生态循环互动关联,再依靠其低碳生态循环链关系进行乡村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其中种植、养殖、畜牧等农业资源经加工生产直接形成农产品及畜产品,这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消费品,实现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低碳化开发与创设。

在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应用中,要突显综合利用乡村低碳农业资源特色,打造“配套种养、生态循环”、“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低碳农业示范基地,使其既具有乡村体育旅游休闲、观光和体验功能,又具有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功能。可依沼气池为链接纽带,开发“猪(牛、羊、鸡等)—沼—菜、猪(牛、羊、鸡等)—沼—鱼、猪(牛、羊、鸡等)—沼—果”等种养结合型循环生产系统,其沼气残渣可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供植物吸收和利用,实现物质资源利用最大化,将农田秸秆、杂草等生产废弃物可再还农田增加土地的肥力,秸秆、杂草等氨化以后可作为饲料再喂家畜,利用生物菌剂处理畜禽粪便可生产有机肥料,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2)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研发

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低碳化”研发是乡村体育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促进乡村体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的研发要求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在生产活动中,不能只注重其当前近期经济效益,还应注重乡村旅游的长远利益及持续发展前景。因此,乡村体育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在研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应融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让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节省,力求碳排放量最小化及其环境污染最低化,以提供给体育旅游者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优质服务。乡村体育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研发体育旅游产品时要从“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低碳设计,研发具有三亚乡村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丰富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助推乡村旅游业与低碳农业的融合发展。

①提供低碳餐饮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餐饮应为游客提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安全低碳食品,从就餐环境、餐具、菜品、原料、烹饪等方面加以规范管理,监控经营农户或餐饮业碳消耗与碳排放标准,倡导使用低碳能源和绿色餐饮。依据三亚乡村地方特色餐饮进行科学研发,使用低碳农业生产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为原料,倡导素食为主有利健身益体。在食品加工时尽量减小原料资源浪费和损耗,其废弃物可作为猪、牛、羊、鸡、鸭等动物的饲料或植物的肥料;乡村旅游经营农户或企业要向游客推荐绿色健康食品,提供生态优质服务。在食品原料运输过程中应尽量节俭运费和减少环境污染,营造“低碳环保”的餐饮环境。

在三亚乡村餐饮研发应用中,要选用具有三亚乡村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突出本土化特点,采用生态绿色食材,尽可能选取城市游客不易吃到的粗粮、野菜、鲜鱼等绿色食品原料。以五谷杂食为主食,研制加工三亚乡村绿色特产。如:椰子食品类(椰子糖果、椰片糖、椰汁粉、椰花、椰角、椰糯糕、椰香酥饼、椰子卷等);热带果脯类(芒果干、椰子片、香蕉片、菠萝蜜干果等);鲜果类(椰子、香蕉、菠萝蜜、芒果、荔枝、龙眼、莲雾、黄皮、番石榴等);海产干品类(虾米、鱿鱼、墨鱼、红鱼、马鲛鱼、鱼肚、干海马、干螺肉、干海参、虾仁、海蛇干以、琼脂等);咖啡类(海口的力神咖啡、澄迈的福山咖啡、兴隆华侨农场的太阳河咖啡);特色茶类(兰贵人茶、苦丁茶、雪茶、白沙绿茶、水满茶、鹧鸪茶、苦丁茶、香兰茶、槟榔果茶等);牛肉干(牛肉干以文昌市锦山、五指山市南圣和澄迈县瑞溪三地为最佳)以及腰果仁等绿色食品体系。以乡村农家生活为主题营造一种舒适、绿色、健康的就餐环境,如餐厅、餐桌椅、餐具和器皿要具有热带滨海乡村地方特色,以体现浓郁的低碳环境和乡土气息。

②建造低碳环保住宿

采用切实有效的“固碳”技术建造体育旅游环保型住宿,主要包含基础设施建造、房屋建造、能源配置与利用、雨水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从乡村体育旅游环保住宿的设计方案到建造施工各个步骤都要融合“低碳元素”,采用低碳建筑材料及其低碳技术进行环保住宿的建造装修;科学利用和开发新能源,提升能源高效利用,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实现节能减排,旅游经营农户或企业要使用节电节水的低碳设施设备进行运营管理;在房屋排水、节水上要采用中水处理与回收、雨水收集与再利用、景观水质环保安全以及废物回收再处理系统等措施,实现废水、废气、废弃物全部循环再利用。

在三亚乡村低碳住宿开发应用中,要打造类型多元、档次不同的低碳乡村酒店及农家乐休闲圣地。如:农家客栈型住宿(针对大众型乡村体育旅游者,以村寨等建筑为载体,利用农民多余的房屋,积极发展“民食、民宿、民游”体育休闲活动);乡村酒店型住宿(以品质酒店为载体,开发具有国际高端水平的低碳住宿设施,为高端游客提供颐养、休闲旅游等场所);热带田园型住宿(以三亚北部乡村地区为重点,开发热带田园型低碳住宿);山地休闲型住宿(以三亚乡村山地为背景,开发低密度的低碳体育休闲旅游空间)等。另外,乡村酒店建筑物体积不要太大,其酒店选址应尽可能避开村寨树木的生长空间,以免村落内部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三亚乡村体育旅游接待应以经营农户接待形式为主,经对乡村经营农户房屋的改建装修,可将多余的房屋改建成客房用于游客住宿,这样既保留住村寨的“根”味,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能避免因过多建筑而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其房屋建筑材料要尽可能使用节能环保原料,采用能源减量、高新低碳材料以及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更替技术。如,游客客房可采用时尚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并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照明系统等。

③倡导低碳旅游交通

低碳旅游交通包括旅游交通路线规划及其低碳交通工具两个方面。旅行社在乡村体育旅游路线的规划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坏,旅游线路的规划应尽可能减少游客在旅途中的碳排放量,尽力保护好当地乡村农业资源及其农业生物生存环境,策划多采用自行车、徒步和木船等低碳交通工具的旅游线路,倡导低碳旅行,减少车辆出行,有效降低碳排放量。鼓励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大力推行如公共自行车、电瓶车、新能源车以及游览小火车等低碳环保交通工具,营造三亚乡村体育旅游低碳交通环境。

在开发应用中,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区的道路修建应以自行车、徒步等绿色游览道路为主,道路两侧供游客休闲用的桌椅、长凳、垃圾箱以及旅游景区宣传栏可均用当地石头建造。还可借助三亚乡村丰富的太阳能、沼气、风能与高科技相融合,实现旅途中公交车、电瓶车可定点充电。

④研产低碳商品

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商品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亲和、健康环保以及审美和实用价值等特性,包括农特产、农业加工品、绿色食品、地方特色手工艺品和民间民俗工艺制品等。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在对包装材料进行生态设计时,应充分考量商品包装材料的可降解性、回收可能性、回收污染及其回收路径与处理等问题。要研产具有乡土、绿色、环保、低碳、健康、便捷、安全的体育旅游商品。在研产商品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减量、节源、高效、无害,采用低碳生态材料进行包装,明确命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并及时进行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以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三亚乡村要依托现有农贸市场形成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和花卉交易市场、土特产交易市场,为让游客参与其低碳商品购买活动以及丰富乡村体育旅游经历,可研发各种热带滨海乡村特色小食品、地方土特产及其体育旅游纪念品等。

⑤研发低碳体育休闲项目

为有效的开展低碳体育旅游,旅游经营农户或企业必须科学管理好环保生产及低碳体育旅游,包括采用清洁能源材料制造体育器材、设施、场地以及开发低碳体育休闲项目,依照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经济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游客不同需求,研发设计休闲类、观光类、民俗类、健身类、游戏类、竞赛类、娱乐类、体验类、黎苗族传统文化类等体育旅游项目。鼓励游客们积极参与登山、游戏、徒步、自行车游览、田园观光、游泳、钓鱼、放风筝、探险、漂流、定向越野、拔河以及采摘果实、划船采莲、农耕、插秧、水稻收割、渔盐生产农事体验等低碳体育休闲项目。最大限度的利用村寨或山庄茶室、俱乐部及其村内体育场地设施等运动场所进行体育旅游休闲活动,尽可能节省村寨土地资源和空间规划布局。引导游客参与体验型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活动,为了增加体育旅游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和体验原汁原味的农事活动,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可邀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传授游客花卉栽培养殖技巧及蔬菜水果种植技术。还可让游客亲自进行野菜、绿色蔬菜和本地山鸡的烹制,让游客们不仅收获了农事活动的乐趣,而且还品尝到用绿色蔬菜、畜禽产品(野菜、山鸡等传统天然食品)烹制的特色农家饭,同时也能获得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体育休闲活动知识。

在低碳体育休闲项目开发应用中,首先要融合三亚山谷、河川、地质遗迹、村落建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珍稀动植物的自然风光,优先开发热带海岛观光类体育旅游休闲项目。如:热带山谷低碳体育休闲观光、热带河川低碳体育休闲观光、热带火山低碳体育休闲观光、热带村落建筑低碳体育休闲观光、热带现代农业低碳体育休闲观光、热带传统田园低碳体育休闲观光以及热带珍稀动植物低碳体育休闲观光等。另外,要不断挖掘开发以农业为基础的具有三亚浓郁地方特色的黎苗文化、乡土文化、农事文化等体育休闲体验项目。如:传统民居休闲体验、新村风貌休闲体验、农事文化休闲体验、特色黎寨休闲体验、特色苗寨休闲体验以及渔村传统生产文化休闲体验(以三亚沿海地区为中心,以传统滨海渔村“大农耕”生产景观为特色,开展晒盐、渔业捕捞等渔盐生产文化休闲体验)等。这些项目的开发符合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目标,促进了三亚乡村体育旅游产业良性低碳循环发展。

(3)三亚乡村废弃物再循环处理系统

农业生产、乡村体育旅游运营及其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是乡村体育旅游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应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封闭循环方式对有价值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再处理,形成了一个乡村废弃物再循环处理系统。

图1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

①以沼气发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循环

乡村农业生产和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研发各环节中不可避免会衍生出各种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枝条、杂草、落叶、果实外壳及人畜禽粪便等。秸秆、枝条、杂草、落叶、果实外壳和畜禽粪便可饲料化、肥料化,用作动物饲料及其植物肥料,农作物秸秆等还可原料化再利用,制造手工艺品及建筑工程材料等,也可能源化再利用,形成可再生能源—沼气,沼气可用作燃料和照明等,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封闭循环以及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在实际应用中,三亚乡村农户院内可修建一端链接果树、蔬菜、苗木花卉为主的种植园区,一端链接猪(牛、羊、鸡、鸭等畜禽)场、鱼塘等养殖园区,实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与管理,在经加工后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提供物质能源,同时低碳农业种植园区可作为三亚乡村独特的农业观光景点。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的废弃物可通过沼气再生能源循环系统,为旅游业和个体经营农户提供燃气,用于照明、烹饪及电器设施的动力源等,沼渣、沼液可作为水果的有机化肥再利用。

②废水循环再利用

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游客和村民生产生活中所衍生出的污水加以无害化处理后,可用于养殖鱼类、畜禽饲养和农作物、蔬菜、果树灌溉以及田园湿地景观建造等,废水资源化再循环利用,不但能够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小甚至杜绝污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丰富了当地乡村体育旅游的景观类型和内容。

③固体废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

在农业生产、乡村体育旅游以及村民生活中还会衍生出一些旅游景区垃圾及其生活垃圾,如果皮果壳、饮料瓶、塑料袋、餐巾纸等杂物。可建造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处理系统,强化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对乡村体育旅游地的固体垃圾杂物等进行归类、回收再利用或外运处理。从而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

3.1.3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构建

综上分析,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最终构建起一个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产业链(见图1),包括乡村低碳农业资源循环链创设、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研发以及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系统创设三个方面内容。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产业链的创建即是将“清洁能源、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低碳化”理念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基本原则融入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研发中,通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交融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研发包含住宿、餐饮、游览、商品、旅行交通、休闲娱乐等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了体育旅游业与低碳农业、加工业间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系统实现三大产业的交融联动,最终构建起一个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产业链,实现三亚乡村体育旅游的和谐持续发展。

3.2 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创建

3.2.1 创建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要求发展经济、增长收入、改善环境、建设乡村、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培育农民、提高素质。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可有效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就业,转变体育旅游业经营方式,实现全面的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绿色环保和开发建设的总目标。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应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通过创建乡村低碳社区,形成农村社区的“生态低碳房舍”、“生态低碳设施”、“生态低碳环境”和“低碳村风民风”,要让社区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最终实现乡村体育旅游低碳化和谐持续发展。

3.2.2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创建

(1)科学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

要将乡村低碳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同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将新农村建设作为编制乡村低碳体育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稳重考量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乡村土地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空间布局、低碳体育旅游氛围以及乡村社区民居等方面内容,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实现景区、境区、社区三区合一,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交融、和谐发展。

(2)营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环境

要建立乡村体育旅游资源、能源与当地社区农民相互交融的低碳社区系统,应采用新型环保节能建材及低碳新技术,尽量降低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开发低碳环保型建筑;在乡村社区空间规划上要采取紧凑型结构布局,厉行节约集约用地。如:村寨周边空地可依旅游发展需要,精密设计简易实用的篮球场地、排球场地、乒乓球台、秋千架以及健身器材等活动场地设施;引导社区居民使用清洁卫生、低碳环保的新能源,修建低碳生态旅行交通道路,要将垃圾及时分类、回收或外运处理,实现废物资源化高效再利用。

(3)引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要引导社区居民选择健康环保的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形成既不降低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又能保持稳定持续的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如:日常出行时尽可能选择步行、电动车、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日常尽量使用电能、风能、太阳能等生态环保新能源以及节能型电气设备等。

图2 三亚乡村低碳新体育旅游社区构建

综上分析,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的构建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通过对乡村体育旅游社区的科学规划,营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环境以及引导社区居民形成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来实现(见图2)。

3.3 基于政府主导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保障措施

3.3.1 构建新思路

在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中涉及政府、旅游企业或经营农户以及体育旅游者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各级政府部门既是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活动的保障者,又是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引领者,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提供政策、法规、资金、招商、技术、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农户是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为乡村体育旅游者供给符合低碳环保要求的各种产品与优质服务。而游客是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其参与程度受教育水平及意识的影响。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在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农户以及体育旅游者共同参与下,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实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和谐持续发展。

3.3.2 保障措施内容

(1)政策法规保障

法律法规具有指引、教育、评价、预测及强制作用,在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中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严格制订并不断完善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理清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调整运行机制,加大旅游市场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农户经营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协调和监督机制,实现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开发及旅游企业的规范管理。在法规上,如规划评审、区域限批、规划环评、排污许可、资源开发、矿产开采等,规范政府部门及旅游业的职能行为,使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行为法制化。在政策上,政府部门应逐步实施“碳税制度”政策,激励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区农民尽可能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行为作为环保检测评价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探索制度创新,完善奖惩规章制度,如税收贷款优惠、电价差别优惠、以奖代补、脱碳补贴、绿色保险、绿色信贷、低碳补贴、绿色证券、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政策。制定激励约束机制,支持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农户推进体育旅游低碳化发展、引进低碳环保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引导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农户开展低碳体育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示范性;鼓励体育旅游者积极参与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地的开发与建设中。

(2)资金保障

在农村地区发展低碳体育旅游应以低碳新型技术的研发为保障,而低碳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决定了研发水平,并影响其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进程。所以,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的资金投入,助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低碳科技支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与途径,引进一批低碳技术研究企业、高端研发机构以及科技人才,切实重视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研发及人才培养,为低碳新技术的顺利推广创造良好环境,以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

(3)引导教育

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亦起着一定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始终以旅游企业、旅游社区居民和体育旅游者为对象,大力倡导低碳体育旅游理念,引导宣传生态、环保、健康、绿色的低碳体育旅游行为,提高体育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低碳环保意识,营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大环境。鼓励旅游企业提供低碳健康的体育旅游产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体育旅游服务中、体育旅游者进行低碳体育旅游活动。如:通过开展“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地”的创建与评选活动推动各村镇积极开展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在“全球低碳日”各级政府可组织宣传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大型活动,通过开展郊外踏青以及环保公益活动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活动中;定时举办“乡村低碳体育旅游节”,以低碳体育旅游的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乡村低碳体育文化,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集聚三亚乡村,共同感受和体验低碳体育旅游的休闲村风民风。另外,可由旅游宣传部门组织牵线进行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宣传标语的征集活动,选择能够充分体现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特色、深受广大游客喜爱的宣传口号,如,“引领低碳生活,创建绿色家园”、“建设新农村,环境要先行”等,并将其张贴在乡村体育旅游景点宣传栏上,以扩大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影响力。

图3 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保障措施

综上所述,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必须以各级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法规的制订与完善、资金支持和引导教育,引导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农户以及游客积极参与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中,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见图3)。

3.4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

图4 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

本课题经以上实证分析与探究,最终构建起一个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创新模式(见图4)。在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生产全过程中,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论为创新指导思想,通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互动融合为乡村体育旅游提供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利用,研发包含住宿、餐饮、游览、商品、旅行交通、休闲娱乐等低碳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了体育旅游业与低碳农业、加工业间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系统实现三大产业的交融联动,最终构建起一个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产业链。在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旨进行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的创建。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职能,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4 结论

4.1 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文化和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融入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将低碳农业与乡村体育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三大产业的交融联动,形成一个的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循环经济型产业链,这不仅能够实现农村体育旅游资源化高效再利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4.2 从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的创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的创建和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构建起三亚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创新模式。首先,将循环经济理论融入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开发与建设的生产活动全过程中,通过乡村低碳农业资源循环链创设、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品研发以及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系统创设三个方面构建起乡村低碳体育旅游产业链;其次,通过乡村社区科学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营造乡村低碳社区环境以及倡导社区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起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社区,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低碳环境,也使得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一个引擎;再次,以各级政府部门为主导,引领体育旅游业及其游客积极参与到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建设中,这为乡村低碳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政策制度、资金投入、教育引导、管理人才培养以及监督与协调等方面的低碳保障。

[1] 廖春海.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走向[J].体育学刊,2011,18(4):53-56.

[2] 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与实践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 尹德明,陈泮江.山区低碳循环农业合作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18-122.

[4] 白晋湘.民族民间体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薛进军.低碳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石德生.低碳旅游产业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 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8] 翁伯琦.低碳农业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9] 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0] 欧阳欢,邬华松.海南低碳农业旅游示范园建设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1] 明庆忠,李庆雷.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 俞田荣.环境伦理学[M].长春:占林人民出版社,2008.

[13] 石陪华,冯凌,吴普.低碳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体系与实践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ResearchonLowCarbonSportTourismModeInnovationinRuralSanya

Zhang Yuquan,Wang Xianhong,Sui Guozeng,Liu Changqing,Wang Yunfu,Shi Weichao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field survey and case analysis, the innovated mode of LC sport tourism in rural Sanya is constructed from 3 aspe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LC sport tourism industry chain, the found of LC sport tourism communities, and government guided LC guarantee implementations. First, introducing the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into tourism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s, and building the industry chain by the found of rural LC agriculture resources endless chain, LC tourism product research, and waste recycling system. Second, building the tourism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blend of rural community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ng rural LC environment, and advocating community farmers to produce low carbon way of life. The aim is to create a LC environment and make LC sport tourism a new engine for rural development. Third, governments should guide sport tourism and its tourist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explore and construction of LC sport tourism, which offers the tourism exploration with politics, funds, educational guide, manage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s well as supervision and coordination. Related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vided.

rural areas; low carbon; sport tourism; mode

G8

A

1005-0256(2017)11-0012-6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1.006

猜你喜欢

三亚旅游体育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被惯坏的三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