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开展区域活动 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2017-11-03陈娇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

陈娇

摘 要: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自发性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价值,教师应基于实践,探寻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一些方法。如构建平等友好的师幼关系,营造和谐区域活动环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广泛取材生活,贴近幼儿实际,丰富区域活动素材,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区域活动内容有机整合与均衡设置,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学习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17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108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以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引导幼儿借助区域活动的素材,在多样化区域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合作性、个性化与自主化等特点,是幼儿开展学习、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部分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率较低,幼儿活动行为背后的分析不到位,不利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亟待我们重新审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意义,探寻区域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

一、有效区域活动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一)唤醒幼儿意识,促进幼儿自发性学习

幼儿是一张未加描绘的白纸,他们的意识需要开发,区域活动就是一条有效的渠道。通过区域活动能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进行广泛的互动,在幼儿园大环境中共同成长。有效的区域活动将有助于唤醒幼儿的独立意识、集体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意识等,在手工区制作活动中,幼儿的独立意识将被唤醒;在团队活动中集体意识将得到激发;在“娃娃家”活动中,幼儿的社会意识会充分展现。总之,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需要幼儿个体参与,又需要互相团结协作,这些都将唤醒幼儿的意识,促进幼儿的自发性学习。

(二)培养幼儿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有效的区域活动需要每一位幼儿自主参与,充分凸显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自主意识被激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区域活动,调动各种感官,保持积极的情绪,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各方面的素质将得到充分发展。在幼儿参与每一项活动的每一个时刻里,都在不断地增加认知和改进认知。因此,有效开展区域活动,通过优化环境,投放丰富合理的活动素材,整合区域活动内容,建立有效的活动规则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促进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

(三)提升幼儿探究能力,培养幼儿可持续发展理念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而有趣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的角色游戏都能给予幼儿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合作互助的探究机会,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提升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幼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学前阶段是幼儿价值观、生活方式、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可以逐步了解到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幼儿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形成,对幼儿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实践

(一)优化区域活动环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构建平等友好的师幼关系

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幼儿园教师要积极构建平等、友好的师幼关系,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幼儿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是主导,幼儿是主体,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观察者和指挥者,应该要平易近人地去关注和参与幼儿的各种活动,平等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游戏活动的顺利完成,真正促进幼儿发展。其次,要建立友好的师幼关系。当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形成朋友化的关系时,活动的氛围是融洽的,将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布置活动环境,共同投放与收集区域活动材料,不仅增进了师幼关系,幼儿参与积极性更高,学习效率更佳。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像朋友一样去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区域活动实施有效的启发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效果。

2.营造和谐的区域活动环境

实践表明,和谐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活动环境,包括环境布置、道具设置等,通过营造和谐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搭建起区域活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使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有效防止幼儿偏区现象的发生。例如大班的“图书角”活动区域,教师对图书角进行了环境布置,包括名人勤学苦读的图片,故事书中的各种趣味图片等,并对幼儿读书情况进行展示,设置“读书擂台榜”,使得不喜爱阅读的幼儿也能尝试从图片开始学会欣赏,借助环境激发幼儿的读书欲望和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养成幼儿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二)投放丰富合理的活动素材,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效的区域活动必然是丰富多样的,这需要活动材料作为支持。在每一个活动区域,可以把低结构材料和高结构按照适当比例投放,将半成品材料和成品材料结合使用。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按照层次不断充实和合理投放区域活动素材,使幼儿保持新鲜感,从而拓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广泛取材生活

有效的区域活动要善于向生活“借”素材,包括自然、家庭与社会等。幼儿园教师在准备区域活动素材时除了使用必要的教具外,要善于从大自然取材,利用大自然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幼儿亲近自然,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自然意识发展,认识到大自然的丰富性和灵动性,从而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主动性,培育幼儿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例如“找春天”这一区域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幼儿从自然取材,用自然之物葉子、树枝、种子等搭建背景,制作成品道具。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发性的观察学习,有了新知识的获得;在半成品材料和成品道具的展示中,幼儿对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有所形成。

2.贴近幼儿实际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只有符合幼儿实际且合理的材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在广泛地取材于生活的同时,更要将焦点聚集于“幼儿”,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利用儿童熟悉的素材,包括生活中常使用的材料、儿童影视剧中的卡通素材等。例如老虎、大象、飞鸟、鱼儿等,带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局部素材运用时,如布置动物们的“家”,不一定按照动物实际居住环境布置,可以创造性地借助动画片中拟人化的家,设置好看的餐桌,漂亮的椅子,以及家庭中具有的书橱、窗帘等。这样不仅增添了活动区域的亲和力,使之充满童真童趣,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三)区域活动内容整合与均衡设置,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区域活动内容是提升幼儿活动有效性的重要着力点,幼儿园教师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基于整合视野对幼儿区域活动内容进行优化,将零散的活动进行串联、前置、融合、拓展,从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1.区域活动内容有机整合

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使区域活动内容整合具备了可能性,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教学目标合理调整区域活动内容,将相关的区域活动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区域活动内容体现出关联性和相似性,循序渐进地开展区域活动,逐步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区域活动内容的整合需要教师打破各区域活动之间的壁垒,将各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组合时可以按照主题进行整合,发挥区域活动的整体教育功效,使各部分活动内容活起来。例如幼儿“自理”能力发展这一区域活动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幼儿的一日常规进行整合,从早晨起身、穿衣、刷牙、洗脸,到吃早餐,上学,幼儿园一日常规等,设计出不同的内容,引导幼儿能够学会自理,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以及照顾自己的能力,鼓励幼儿在自理过程中最佳方案的设计,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2.区域活动内容均衡设置

区域活动内容的整合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区域活动往往会受到活动时间、活动人数、活动材料、幼儿差异等的限制,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目标、区域活动内容等进行均衡设置,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以确保各部分活动内容的均衡性。区域活动也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原则,要尽可能适合不同能力幼儿的发展。如在益智区的区域活动中,设置不同难度的拼图,满足幼儿不同的能力需求;设置不同的棋类游戏,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结构的积塑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爱好,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游戏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向高层次的游戏发展,最终实现每一位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結语

总之,有效的区域活动对于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要根据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需要,不断审视区域活动的价值,优化区域活动环境,丰富区域活动素材,促进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均衡设置等,切实提升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玉红.有效开展幼儿区域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2):125-127.

[2] 郑雅勤.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J].才智,2014(21).

猜你喜欢

区域活动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