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11-03杨九东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杨九东

摘 要: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发挥高校的自身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各种创新实践平台,达到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改进、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赢效果,从而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复兴这一总目标服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014

2016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念方法、组织形式和实践平台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各强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和突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实现中国崛起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源泉

从世界各个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软实力即文化因素在国家崛起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是当今世界唯一延绵不断的文化,历经磨难、顽强不屈而存于世,其中有很多财富值得后人传承。《意见》也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坚定四信,其中就有文化自信。因此,新时代下如何挖掘、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可供优先选择和发展的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源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诸多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和理念,是我们国家复兴的内在驱动力。新形势下,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表现载体和形式,日益受到青年人的热捧和喜爱。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需求,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势在必行。因此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满足了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又反过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管理者、教育者和大学生三者之间平等、互动机制,创造文化育人的和谐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是“教育”工作,如何走入受教育者的内心,建立相互的信任感,从而潜移默化施以影响,这是育人工作关键的第一步。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主体和客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和信息交流渠道的闭塞。因此,理清大学管理者、教育者和大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管理者和教育者拥有绝对权威,以说教灌输方式为主,因此,在当今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自身应摆正位置,以平等姿态和学生对话。

其次,建立管理者、教育者和大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机制,为三者建立互信打开通道。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具体来说,可以建各级学生组织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渠道,学生代表参与到高校各种管理制度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环节;建立有效的学生反馈机制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必然是通过一系列这样的平等沟通和交流环节逐步建立起来的,同时文化自信也必将有利于和谐的育人环境产生,最终有利于文化、制度和教育相互促进发展的正向循环。

(二)整合各级资源,依托多样化实践平台和机制,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整合人员,包括大学思想政治组织和管理者、文化类研究工作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人员、优秀学生代表等核心群体,形成有效的工作团队,建立研究、实践、推广、和反馈修正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总结和创新,因为中华传统中的优秀文化无法直接嫁接到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价值和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寻找两者相融相通的机理,探索可供文化传承的内在规律,打造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化载体,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加以推广。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协调机制和奖励机制。大学的功能很多,理清不同部门之间人员工作方向,建立专题性的工作小组,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等,以此推进跨部门的协调与开展;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学校科研、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项目等平台,融入符合新形势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三)顺应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融合

当前大学生交际方式、平台也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已经落伍,网络平台,特别是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年人社交重要的载体。因此,利用网络媒体等新技术,采用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社交工具与其交流,是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需要熟悉、掌握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特点和方式,建立学校、学生各种组织的有效网络发声通道;利用各种契机,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等,以达到多方位、全覆盖,占据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的目的;另一方面,积极建立与文化界的联系渠道,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研究、有深度、有创新的知名人物,以校园文化活动、网络、讲座等形式与大学生互动,潜移默化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小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探析[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34-38.

[2] 刘新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