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域、阶层认同与社会治安满意度
——基于CGSS2013 实证分析
2017-11-03卫莉莉贾云翔
□卫莉莉,贾云翔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治安管理与行政执法】
居住区域、阶层认同与社会治安满意度
——基于CGSS2013 实证分析
□卫莉莉,贾云翔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1)
论文利用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居住区域、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居住区域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越偏离城市中心居住的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越高;主观阶层认同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是正向的,自身社会阶层认同度越高,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越好;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呈负向效应,预期未来会流向更高社会阶层的人,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会降低。
社会治安满意度;居住区域;阶层认同
社会治安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安居乐业,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公民对社会治安的评价直接体现了政府提供的社会治安的质量。公民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越高说明我们的社会治安环境越好,对我们的经济建设越有利。社会治安满意度也是影响警察信任的重要因素,关系到警民关系以及良好警察形象的树立。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社会治安评价的研究始于1992年公安部主导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对社会治安状况从报警案件总量、公共场所和重大活动秩序、严重暴力案件和集团犯罪、政令法令执行情况以及公众的主观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此后,二十多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如陈本兰研究的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1],郑晓均设计的云南边境地区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2]。这些研究的共同点是,评估体系中的指标基本基于两类,一类是官方统计的客观指标,另一类是公民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这一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尝试为构建科学规范的社会治安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对于社会治安评价指标研究多见于理论指标的构建,基于大样本量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实践中有政法部门主导下的“两度”(公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调查,主要是委托第三方进行的电话调查已经运行了多年,其出发点主要用于对工作业绩的考核,调查内容相对单一。李少抒、尹建华进行的2007年广东社会治安公众满意度调查,分析比较了广东省各地区的差异以及对治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从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及家庭收入等方面分别通过分组的方式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3]。我们认为,这一研究缺乏整体性分析,因为人的许多个人特征以及观念态度对事物评价的影响不是单独在起作用,需要将诸多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卫莉莉、严洁依据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提供的公民意识年度调查数据,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认为:社会治安满意度受社会治安认知、社会稳定预期、安全感的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严重降低治安工作的满意度,社会稳定预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治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4]。本文从公民个体角度探讨公民所居住的区域和所处的社会阶层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
(一)居住区域与社会治安满意度
社会治安满意度是公众在接受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自身对这一服务的感知与期望值相比较后得出的一种对治安状态的主观评价,体现了政府提供服务产品满足公众需求的成效。由于人们所居住的区域不同,对政府提供的社会治安管理公共服务产品的感受也会不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流动成为常态,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影响社会治安问题的因素越来越复杂。政府投放在不同区域的治安管理产品是否公平有效,居住在不同区域的公民最有感受。人口分布以城市为中心,越靠近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越高,距离中心越远,人口分布密度越低。社会治安问题在城市中心造成的负向影响和危害要远高于偏远地区。刑事犯罪、治安案件等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在不同地域发案率不一样,造成的社会负向影响也不一样。 不同居住区域的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居于城市中心的公民对社会治安管理要求要高于偏离城市中心的居民。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下面假设:
假设1·居住区域影响社会治安满意度,越偏离城市中心居住的公民社会治安满意度越高。
(二)阶层等级与社会治安满意度
对社会阶层的研究学者们通常分两方面主观阶层认同和客观阶层地位进行探讨[5]。客观阶层地位通常通过教育、收入、职业等客观指标进行划分。主观阶层认同通常是个人综合考虑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对自己身份在阶层结构中所处位置的主观评判[6]。客观阶层地位需要通过主观阶层认同来影响人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7]。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收入、教育、职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二是受到参照比较群体、社会情景等因素的影响[8],这使得主客观阶层认同具有总体结构的一致性和局部的差异性[9]。随着阶层流动的加快这种社会阶层认同的差异性会越来越明显。主观阶层认同属于一种主观意识,是对客观社会现实认知的主观反映,其形成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有密切联系。阶层变量与主观阶层认同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0]。公民对社会阶层的主观认知判断比客观社会地位更能影响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评价。
阶层为何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评价产生影响?第一,单从公民收入来看,收入越高对财富的安全问题就会越焦虑,对居住环境安全的担忧就会更多,对社会治安的要求会更高。收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是负向效应,收入越高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越低。第二,社会阶层不同的人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政治态度等是有很大区别的。阶层地位高的公民通常拥有高收入或者权力地位,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也更容易获取高社会福利待遇,居住区域环境相对优良、安保措施齐全,对社会治安满意度会高。阶层地位低的人居住区域环境相对较差,人员复杂,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自然会较低。社会地位对治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有正向效应,社会地位越高对治安越满意[4]。第三,社会治安信息渠道来源不同。阶层地位高的人,治安问题多是通过媒体,如电视、网络等间接获取,阶层地位低的人更容易从居住周边环境接触体验和周边人的传播获得。第四,阶层流动性使得向高阶层流动的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安全,对社会治安的要求也会越高。当人们由低阶层流向高阶层时,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其住居环境也会期望改善,对充满诸多不确定因数的外来会表现出担忧。因而阶层流动性会对社会治安评价产生负向影响。公民并不关心过去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主要关注的是现在和未来社会治安状况对自己的影响。阶层流动性对社会治安评价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主观阶层流动预期在起作用。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主观阶层认同与社会治安满意度评价呈正向关系,主观社会阶层地位越高,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越高。
假设3·阶层流动性预期与社会治安满意度评价呈负向关系,预期未来社会阶层提高或提高的越多,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会降低。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该调查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导的全国性大型社会抽样调查项目,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概率抽样。根据本研究所选择变量,获得可用于分析的5741个样本。
(二)因变量
社会治安满意度是人们根据个体心理感受对社会治安的主观评价。CGSS2013 问卷通过问题 “您对我国目前社会治安的满意程度如何?是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说不清满意不满意、比较满意、还是非常满意?”得到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分布情况:非常不满意=256,不太满意=1631、说不清满意不满意=1039、比较满意=2590、非常满意=225。总体来看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要高于不满意度。
(三)自变量
1.解释变量。文中的解释变量主要有居住区域、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流动性。
居住区域是根据受访者居住地区类型得到的。以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将居住地分为五类,具体分布为:市/县城的中心地区=2141,市/县城的边缘地区=668,市/县城的城乡结合部=405, 市/县城区以外的镇=326,农村=2201。
主观阶层认同是个体综合自己对社会经济地位和对社会不平等状况的主观感受作出的主观判断[11]。具体在问卷(CGSS2013)中,把社会阶层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最底层,“10”代表最顶层。受访者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所在的等级。具体分为目前、10年前和10年后所在的等级。目前等级作为主观阶层认同。根据问卷中未来10年后所处的阶层等级与目前阶层等级相减后得到的阶层变化的感知,作为阶层流动性的测度指标。
2.控制变量。影响社会治安满意度评价的指标较多,不可能都纳入到模型中,基于相关文献研究,选择对治安满意度影响较大的一些常见变量作为模型中的控制变量,以便更准确地分析自变量的边际影响。这里主要有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个人总收入、家庭经济等级、教育程度、信任等。
收入、权力和教育都是人群阶层客观分类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因素的影响最大[12]。把收入和权力合为一个整体,作为最重要的客观阶层划分标准[13]。综合相关文献对客观阶层的研究划分,本文选择个人总收入、家庭经济等级为客观阶层划分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家庭经济等级由问题“您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所在地属于哪一档?”,根据回答分为低于、等于和高于平均水平三个等级。信任是由问题“总的来说,您同不同意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都是可以信任的?”测得,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为五个等级。
(四)模型
本文数据来自多阶段分层概率抽样,在选取的5741个样本中,有部分样本在相关变量回答中存在无回答缺失。为了提高样本信息的有效使用,减少统计分析结果产生的偏差,本文采用多重插补后的统计分析方法。具体使用Stata12进行统计分析:第一步进行多重插补,由于本文的因变量和多数自变量都是定序尺度,基于随机缺失机制,对数据采用链式方程法进行多重插补,次数为20次;第二步,对多重插补后的数据做序次logistic回归。所得模型每个自变量多重插补相对效率RE都在0.99以上,说明插补效果非常好。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1 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
社会治安满意度模型1模型2模型3Coef.Std.Err.Coef.Std.Err.Coef.Std.Std.Err.解释变量居住区域(市/县城的中心地区)市/县城的边缘地区市/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市/县城区以外的镇农村主观阶层认同阶层变化感知0 0710 0820 0730 0820 321∗∗0 1070 327∗∗0 1070 1790 1100 2030 1100 503∗∗∗0 0670 515∗∗∗0 0670 036∗0 017-0 069∗∗∗0 020/cut1-3 1800 388-2 1990 410-2 5140 431/cut2-0 7930 3840 1980 407-0 1120 428/cut3-0 0160 3840 9820 4070 6730 428/cut43 2090 3884 2260 4123 9210 433
注:多重插补命令为“mi impute chained”;回归命令为“mi estimate: ologit”
模型1为控制变量回归模型。除宗教信仰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外,其他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民族、个人总收入、家庭经济等级、教育程度和信任在统计模型中均显著。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居住区域这一解释变量。模型结果显示,居住区域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越偏离城市中心居住的公民社会治安满意度越高,验证了假设1。控制变量中性别和教育在模型中不再显著。
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流动感知两个变量。主观阶层认同提升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验证了假设2。阶层流动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有负向效应,预测到未来社会阶层提高或提高的越多,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会降低,验证了假设3。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文基于CGSS2013数据,在控制了受访者的人口学变量和收入、家庭经济等级、信任等变量后,探讨居住区域、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流动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居住区域、阶层认同和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
首先,我们发现居住区域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越偏离城市中心居住的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越高。表1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影响是显著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27和0.515,说明与城市中心居住的公民相比较,农村居民比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更高。刑事案件是影响社会治安非常重要的客观指标,当年的全国刑事案件分区域立案情况验证了这一趋势。全国刑事案件城区立案占58.9%,郊区占8.3%,乡镇占27.5%,其他(主要是农村)5.3%。可以看出,城市中心是刑事犯罪的集中区,越偏离中心,刑事犯罪越少,社会治安问题越少,社会治安越好。这一趋势与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主观评价分布是一致的,相较于城市中心远离城市中心的人们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更高。
其次,主观阶层认同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是正向的。公民对社会治安是否满意的评价主要基于当前社会治安的主观感受而作出的判断。因而过去所处阶层的主观感知对社会治安评价的影响微乎其微。公民对自己社会阶层的判断不仅有收入方面的影响,还与职业、拥有的权力有关系。收入一般的人因拥有社会权力而社会地位也会较高,比如政府官员。这类型的人工作相对稳定,生活比较安逸、接触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大都也参与社会管理,对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了解,因而社会安全感相对较高。社会地位低的人,其工作、生活环境也会相对较差,接触的人比较复杂,且大都社会地位也比较低,更容易接触到不法侵害,因而社会安全感较低,对治安工作满意度的评价就会低。
第三,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呈负向效应。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社会阶层分化、重组会越来越普遍,这也加速了阶层的流动性。当人们预测到自己将来的社会地位与现在相比有提升或者提升较多时,就会对社会治安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当一个人阶层地位提升了,也就意味着可能是自身拥有财富有了很大提高,或者拥有了更多的社会权力,或者是获得了更体面的职业。随着这些客观因素的变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也会发生很多变化,对社会治安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对现有的社会治安状况就会表现出担忧,从而降低对社治安满意度的评价。
分析探讨社会治安影响因素,为公安机关警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防控社会治安能力,进而增强警察机关的公信力具有现实意义。居住区域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告诉我们,在当前警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公安机关应针对不同区域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更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警力的作用,改善提升不同区域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的影响,提示我们不同群体对社会治安的要求不同,社会治安资源配置方式应当更为精准化,进而提高社会治安整体满意度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陈本兰.社会治安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2]郑晓均.云南边境地区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1).
[3]李少抒,尹建华.2007年广东社会治安公众满意度调查[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2).
[4]卫莉莉,严 洁.社会治安治理与警察信任[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5]王永杰,颜莹莹.阶级认同与警察信任:基于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J].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5(12):121-141.
[6]刘同山,孔祥智.经济状况、社会阶层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2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7]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层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J].社会,2005(1).
[8]李培林,张 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J].社会,2008(2).
[9]卢福营,张兆曙.客观地位分层与主观地位认同[J].中国人口科学,2006(3).
[10]刘 欣.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J].社会学研究,2007(6).
[11]胡 荣,叶丽玉.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城市居民的阶层认同[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
[12]刘 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J].社会学研究,2001(3).
[13]李春玲.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意识[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ResidentRegion,ClassRecognitionandtheSatisfactionDegreeonSocialOrder——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GSS2013
WEI Li-li, JIA Yun-xiang
(ShanxiPoliceCollege,Taiyuan030021,China)
With the data of CGSS(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in 2013, the paper us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s of resident region, subjective class re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of class change to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It is shown that living region is greatly influential to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and the farther away from city center, the higher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class recognition to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is positive-going and the higher the class recognition to oneself is, the better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Evaluation of perception of class change to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presents negative effect and the people who expect to come into higher social class in the future will low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satisfaction degree on social order; living region; class recognition
2017-03-28
卫莉莉(1969-),女,山西晋城人,山西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贾云翔(1989-),女,山西黎城人,山西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教师。
D631.4
A
1671-685X(2017)03-0057-05
(责任编辑:王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