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下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提升的研究

2017-11-03朱爱青王俊杰

黄山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太和县县城绿地

朱爱青,王俊杰

(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上海园林设计院上海200092)

森林城市建设背景下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提升的研究

朱爱青1,王俊杰2

(1.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上海园林设计院上海200092)

为保护性开发我国乡土景观风貌,有效提升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建设“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森林空间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绿色格局。通过利用现代遥感解译技术,结合现场调查分析手段,以太和县绿地系统规划提升方案为例,从指标优化、布局结构调整、森林景观体系规划、森林旅游产业植入、树种选择等方面深入研究,总结得出当前我国县城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不足提出规划提升具体措施。结果表明充分利用县城特色的乡土地域资源和广阔的农林用地,构建功能、布局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加快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积极挖掘并发展森林旅游服务产业,促进我国县城社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县城;森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网络

大力加强城市森林建设,是实践“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在此背景下,全国1600多个县城(县治所在的城镇)积极优化绿地系统规划方案,结合城市绿地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地域特色、地貌条件和景观等因素,开展提升规划工作。

1 我国县城绿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利用现代遥感技术方法,结合现场调查分析手段,发现当前我国县城绿地建设现状存在很多共性问题,详细分析如下。

1.1 生态框架体系尚未建构,绿色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我国县城生态本底条件较好,县域生态空间类型多样,但是较好的生态本底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现状绿地大多呈散落式布局,没有形成鲜明的斑块、廊道和丰富的基质空间,绿地之间缺少串联与沟通,城市绿色生态系统未能形成。同时老城区植物、水体等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县城内外生态通道未能打通,整体生态框架体系尚不完整。

1.2 绿地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

由于现状绿地系统不够健全、生态景观较为破碎、缺乏连贯的景观网络,现状绿地总量明显不足,绿地类型单一,分布不均衡。城区内部绿地大多以道路附属绿地类型为主,缺少灵活多样的小型公园绿地类型,而且公园绿地数量少,占地面积小;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形式较为单一,植物群落尚未形成,大多是少量且分布零散的林地。

1.3 绿地景观品质不高,缺少地域文化特色

绿地设计缺乏精致景观空间,各个要素表现手法单一,生态特色不明显,整体绿化种植结构多为平面化,缺乏群落层次。具体表现在道路绿地形式多以规则成排列种植为主,中下层缺少组合变化的构图种植形式,利于雨水收集和下渗的海绵绿地较为稀少;水体景观方面表现在水体分布较为广泛,但大多满足基本水利工程作用,缺失水绿结合的、利于休闲活动的水景观空间;游园型绿地较为零散,开放性不足,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创造装饰性空间。

2 以太和县为例探讨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提升措施

基于当前我国绿地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太和县绿地系统提升规划为例,总结分析符合森林城市规划方向的绿地系统提升措施和策略。

2.1 太和县绿地系统提升规划背景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下辖县,黄淮海平原腹地,国土面积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万亩,总人口171.2万。太和县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以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产业为主,兼顾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开发。太和县生态本底条件非常优越,2015年太和县荣获“安徽省森林城市”称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3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m2以上。太和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极力营造“太和大地椿香樱红,城乡一体绿树繁华”的风貌与特色,全力打造绿色森林城市。

2.2 太和县绿地建设现状

太和县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黄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依据地表覆盖现状,太和县域生态空间由4类生态景观类型构成,分别为河流、农田、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农田作为县域景观基底,是县域生态空间总面积最大的生态景观类型,又可细分为一般农田、观光花卉苗木、大棚蔬菜、中药材等不同的大地景观类型;以沙颍河、茨河、西淝河、谷河、皇姑河、八丈河等主要河流水系为依托,分布于最新泛滥带,河流景观穿插在县域中,成为生态景观纽带,联系县域各景观要素;林地以线性集中分布于沙颍河、茨河两岸,以块状零散分布于县域中;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以农田为基质的淤积平原区,包括块状分布的县城与点状分布的乡镇建设用地。其中县城绿地类型以道路绿地为主,主要形式为1.2-1.5m不等的道路绿化分隔带。

2.3 太和县绿地系统提升规划措施

2.3.1 提升指标

太和县2014年前绿地各项指标均较低,成功申报“省级森林城市”后,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5.35%,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3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m2,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m2以上。五大重要指标均超过《安徽省森林城市建设标准》的要求。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提升目标是极力营造“太和大地椿香樱红,城乡一体绿树繁华”的风貌与特色,全力打造绿色森林城市,在此目标指引下,绿地指标分期提升,近期争取达到安徽省园林城市标准,远期力求跻身国家森林城市之列。具体指标规划见表1。

表1 太和县绿地系统指标提升规划表

2.3.2 提升布局结构

针对太和县“绿荫环绕、水脉融城”的自然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在现状布局结构基础上(如图1),有效整合沙颍河、太原河等河流生态廊道,老漯阜铁路、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外环路的防护绿带,构建中心城区基本的绿色生态基础框架,将中心城区与外围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引绿进城,构建环城绿带,形成“三环两网、两轴多廊、三核多园”的绿色生态网络结构,为中心城区创造生态宜居的人均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1 太和县绿地系统结构图(提升前)

表2 太和县绿地系统规划提升成果及具体措施

2.3.3 提升森林景观体系规划

图2 太和县绿地系统结构图(提升后)

城市森林景观最凸显的特征是具有环网结构,环网结构的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好,同时有利于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连续性和可视性。提升后的太和县绿地系统具有城市森林景观特征,通过点线面组合布置的结构形态将分散在城市内外的各类绿地有机联系,形成片区式森林景观,如图2。城市内部森林景观主要由城区绿地、城郊自然风景林、山林、果园等斑块状绿地以及城市道路、河流绿化等廊道状绿带组成;城市外部森林景观则是由城市远郊大面积生态林、天然林等组成。在此特征基础上,太和县绿地系统提升规划将森林景观整合为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开放绿地体系、绿道网络体系。

1.公园体系化

中心城区公园系统是将城区外围形成郊野公园分布点,重点开展各类生态景观项目,主要有城北四季花海、郭庙乡特色花卉基地、赵集果品采摘园、城西森林公园、城东南农业生态园;城区内部改造及新建部分城市级或区域级公园,主要有城北中心公园、旧县滨河公园、祥和公园、环护城河公园、钜阳湖公园、城东产业公园等,城区内还有一些小型街头绿地、口袋公园等作为社区级公园加以提升改造,如图3。

2.开放绿地体系化

图3 太和县森林景观体系规划图

开放绿地系统是将城区外围部分集中分布的林地形成片区,发挥森林围城优势,增强边界生态效应的同时将周围森林引进城市,与此同时通过多条等级明确的生态廊道打开森林通道,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3.绿道网络体系化

绿道网络系统依托太和县自然生态资源、历史人文资源与特色产业资源,有机串联太和县主要的景区景点、慢行片区、美好乡村、湿地公园、文保单位、城市公园绿地等资源,结合开展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休闲游憩活动,形成舒适的户外康健空间,从而构成全县人民共享品质生活的绿道网络体系,显著增强太和县社会经济综合实力[2],如图3。

2.3.4 植入森林旅游产业规划

在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提升后形成的森林景观体系化绿地系统结构布局,在具体绿地系统提升方案中植入森林旅游产业规划,围绕森林环境策划相关休闲娱乐项目(如图4),推动太和县园林绿化产业的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绿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图4 太和县森林旅游产业规划图

根据森林旅游不同项目类型,结合太和县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村庄发展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打造太和县农业观光特色。

2.3.5 提升树种规划

通过实地调查太和县各类绿地绿化树种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树种单一,且绿量不够;落叶树种较为缺乏,且常绿落叶比例不当;乡土色叶树种利用较少,缺乏季相性植物景观;乔灌草比例失调,地被植物极为缺乏。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文献资料,提出太和县绿地植物品种的优化方案。

1.合理利用乡土树种,打造具有本土地域风情的植物风貌景观。重视乡土树种的应用,体现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太和县立地条件特征,优选乡土基调和骨干树种主要为刺槐、银杏、栾树、女贞、广玉兰、雪松、旱柳、合欢、榆、楸树、臭椿、苦楝、杨树、泡桐、柿、枣、葡萄、杏、石榴、梨、桃、苹果等。

2.合理搭配常绿落叶树种比例,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及树种搭配和混交比例。太和县在中国园林植物区划中属于Ⅳ区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基于现状落叶乔灌木较少,建议遵循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植数量比例规划为1:2的配比关系进行优化,且注意控制速生与慢生树种的合理比例(1:1)。

3.加强季相色彩丰富的乡土色叶基调树种的选用。充分利用季相色彩丰富的乡土色叶基调树种,大力营建太和县特色植物风光,选用适合本地的乡土色叶树种如乌桕、榆树、枫香、栾树、三角槭、盐肤木、元宝槭、麻栎、朴树等作为太和县植物风貌规划的基调树种。

4.优选适宜的地被植物,增加植物群落层次[3]。通过优选适宜的地被植物,构建乔、灌、藤、花、草结合复层绿化模式,增加植物群落层次,提高绿地绿量,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生态效益。依据太和县立地环境优选适宜的地被植物如灌木类地被植物:红叶石楠、八角金盘、月季、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红花继木、大叶黄杨、黄杨、海桐、南天竹、金丝桃;草本地被植物:鸢尾、萱草、紫萼、玉簪、白三叶、二月兰等;藤本及攀援地被植物:常春藤、爬山虎、金银花等;水生地被植物:睡莲、菖蒲、荷花、芦苇、香蒲等。

5.保持合理的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树种搭配和混交比例。生态林占80%以上,经济林占20%以下,树种搭配混交比例不低于30%;绿地中乔灌木覆盖面积不得低于绿地总面积的70%。

3 县城绿地系统提升规划策略

通过详细分析太和县绿地系统提升规划方案,深入剖析太和县将森林城市理念践行到绿地建设中的措施,总结分析我国县城绿地系统提升规划的若干策略,以期为同类其他县城建设绿色森林城市风貌提供有力参考。

3.1 策略一:优化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打造森林网络生态系统

县城绿地系统提升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布局结构上,将森林和湿地公园、生态廊道、生态隔离带、滨河绿地、林业特色产业基地等绿色基础设施用地合理规划,形成点、线、面均衡分布的系统布局结构,构成完整有机的绿色生态网络。同时借鉴地带性典型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尊重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因地制宜确定营林模式、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系统,使造林树种乡土化、林分结构层次化、林种搭配合理化。只有通过合理优化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打造森林网络生态系统,让森林融入县城的每一个组成单元,才能实现林居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打造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现代城市风貌。

3.2 策略二: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

目前,我国的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提升多侧重于建成区,如何协调城市与乡镇区域发展是当下县城规划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城乡是一个统一的复合生态系统,只有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以绿地生态网络连接城区和郊区,乃至更大区域的绿地生态空间,才能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建设森林社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改变城乡生态建设二元结构,使城乡居民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3 策略三: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实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近期国家陆续出台各项政策,积极推动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提升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挖掘具有原生性和鲜活性的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实现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历史文化与城市森林相交融的新景象。

3.4 策略四:结合绿地资源,发展森林旅游规划

利用优越的森林植被条件,深入挖掘具备特色景观特征的森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性开发各类森林旅游景区,形成生态环境适宜、文化底蕴深厚的景观区域,打造诸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类型的风景用地,进而结合旅游规划,针对周边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建设遍及城乡的生态服务设施,开展各类种植、养殖、游憩等生态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设立体验式的生态课堂。从而方便公众进入森林、享用森林。

4 结语

中国的森林城市建设是当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一大特色,是提高国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有效措施。新一轮的中国县城绿地系统规划要抓住森林城市建设的先机,充分利用县城特色的乡土地域资源和广阔的农林用地,构建功能、布局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网络,加快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积极挖掘并发展森林旅游产业,促进我国县城社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建设美好森林县城环境。

[1]周聪惠,金云峰.城市绿地系统中线状要素的规划控制途径研究[J].规划师,2014(5):96-102.

[2]庄荣.基于生态观的珠三角区域绿道网规划编制探讨[J].规划师,2011(9):44-48.

[3]王旭东,杨秋生,张庆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与调控策略探讨[J].中国园林,2016,32(1):74-77.

[4]张浪.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模式的对比研究[J].中国园林,2015,31(4):50-54.

[5]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1-136.

[6]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5-58.

[7]刘纯青,王浩.再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的规划[J].中国园林,2012,28(5):51-53.

[8]姚亦锋.以生态景观构建乡村审美空间[J].生态学报,2014,34(23):7127-7136.

[9]田方,李明阳,葛飒,等.基于GIS的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8(6):87-92.

[10]蔡洁,李世平,董霁红,等.文登市乡村景观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2):70-77.

[11]李欢.生态导向下周至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47-50.

[12]王梦雨,丁金华.苏南水网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2):111-116.

[13]申世广,王浩,荚德平,谷康.基于GIS的常州市绿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4):72-76

[14]吴榛,王浩.扬州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J].生态学杂志,2015,34(7):1976-1985.

[15]朱介鸣.乡镇在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功能:基于案例的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5(1):32-38.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188-2007镇规划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7]张浪.基于有机进化论的上海市生态网络系统构建[J].中国园林,2012(10):17-22.

Promotion Strategy of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the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Zhu Aiqing1,Wang Junjie2
(1.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2.Shanghai Landscape Design Institute,Shanghai 200092,China)

Todevelop loc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on,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un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construct the forest space environment of"forest in the city,and city in the forest"and realize the green landscape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the paper,taking Taihe coun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s an example,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dex optimization,layoutstructureadjustment,forestlandscapesystemplanning,foresttourismindustry implanting,tree species selection and so 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moder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unty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lanning.It’s found tha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local geographical resources and the vast land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build a forest ecological network system with complete functions and a reasonable layout,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ctively tap and develop forest tourism industry service and promote a stead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

county;forest city;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ecology;network

TU986

A

1672-447X(2017)05-0045-006

2017-08-20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HS2017B07);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ZG0237)

朱爱青(1980-),安徽淮北人,硕士,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王俊杰(1981-),安徽阜南人,硕士,上海园林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

责任编辑:胡德明

猜你喜欢

太和县县城绿地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太和县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设计
“勤廉双优公仆”倒在石榴裙下(下)——安徽省太和县原县委书记刘家坤受贿案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