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的思考
2017-11-03王玉川陈威
王玉川,陈威
(淮北师范大学休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对安徽省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的思考
王玉川,陈威
(淮北师范大学休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现场调研为基础,对安徽省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的比赛规模,参赛人数,竞赛分组及竞赛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对安徽省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的一些思考,以及对安徽省高校武术发展的建议,力求推动安徽省武术更好地发展。
安徽省;高校;武术锦标赛;发展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一朵璀璨的花朵,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沉淀,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其崇尚品德、健身修心等作用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发扬和继承武术运动是势在必行。随着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重视,武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且在安徽省被各高校设为主要体育课程之一。历史上阜阳是处于沟通中原和江南的水路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中原的政治文化和江南的商业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流、兼容、吸纳、集聚,使阜阳形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武术也博取众长,形成了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1]。在全民健身运动的背景下,为促进安徽省各高校之间的武术交流,安徽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高师联盟)本着以“以武弘文、以武健体、以武会友”的宗旨,在阜阳成功举办了安徽省第一届武术竞标赛之后,进而继续在阜阳举办了安徽省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通过此次比赛的各项数据及访谈,整理分析本次比赛的状况以及参赛各高校的武术竞技水平和发展现状。
竞技武术是继承传统武术而发展起来的[2]。安徽省具有良好的武术文化,民间流传武术拳种众多,近些年来安徽省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举办多次武术交流比赛。各高校中也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武术传承和发展,自安徽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也积极推动省内各成员高校之间的武术交流,为各高校武术共同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促进各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通过武术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武术的兴趣和习武热情。从而有利于继承武术中的优秀品质、发扬武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品德的作用。
1 本次武术比赛分析
1.1 比赛规模缩小、参赛人数减少
据现场调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武术锦标赛的代表队共有9支,分别为淮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宿州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巢湖学院、皖西学院、亳州学院、阜阳师范学院。本次参赛运动员共86人,与第一届总体相比减少了19人。这主要是由于安徽师范大学和合肥学院两所高校未派出代表队参赛,这两所高校在第一届锦标赛中共派出了29名运动员,排除这些因素对两届比赛进行比较,第二届武术锦标赛参赛人数相对于第一届总体增加了10人。淮南师范学院参加了第二届锦标赛而未参加第一届比赛。经调查,在安徽省第一届高校武术锦标赛时淮南师范学院尚没有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参加比赛,经过1年的重点培养和学生的刻苦训练,达到可以参加竞技比赛的水平,在第二届武术锦标赛上共派出14名武术运动员与各个高校运动员同台竞技,占本次比赛总体人数的16.28%,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淮南师范学院近年来重视武术专业的设立,大力发扬和传承传统武术,积极推动校园武术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运动员水平充分展示了淮南师范学院特色体育教学的成果。
参赛人数最多的是安庆师范大学,共16名运动员,占总体比例的18.6%,两届武术比赛安庆师范大学的运动员人数都很稳定,这是由于安庆师范大学的武术运动开展良好,后备武术人才充足。阜阳师范学院位居第二,参赛运动员共14人,占总比的16.28%,但与第一届相比减少了50%。阜阳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武术发展基础良好,阜阳师范学院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比较重视。从参赛人数减半这一点而论,就要求该校要积极改变方式方法,转变武术教学和训练手段,增强学生训练兴趣,确保训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参赛人数最少的是亳州学院,运动员2名,占总比的2.33%。亳州学院于2016年3月8日升为本科院校,校址在武术之乡亳州市,在“高师联盟”成员中属于起始阶段的本科院校,武术师资力量、教学训练、设施等方面尚需更好完善和发展,需要该校积极引进优秀武术师资人才,完善武术教学基本配备设施,借助亳州武术之乡优势,招收具有武术特长生源,进行科学深化训练,以促进亳州学院武术快速发展。
表1 安徽省第一、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参赛高校及人数统计表
1.2 无人参赛甲组器械类项目
本次比赛参赛的方式为自愿报名参加,竞技项目也是根据个人优势和特长选择,比赛共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非体育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乙组为体育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及研究生(如表2)。甲组参赛项目主要分布在长拳和24式太极拳上,而在刀术、剑术、棍术、枪术4个项目中均无1人参赛。据带队教练员介绍,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和当前高校武术课程设置、武术教学有关,公共体育课程人数多,学校现有武术器械无法满足公体学生习练使用。乙组在各比赛项目参赛人数总体较为平均,相比之下参赛人数最多的项目为长拳、24式太极拳和刀术,占该组总体参赛人数的72.47%。在甲、乙两组相比之下各单项参赛人数不均衡现象显而易见。及时客观地研究大学生在武术教学中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变化对搞好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3]。因此,如何拓宽武术发展道路是当前学校和武术教师务需解决的课题。
表2 安徽省第二届高校武术锦标赛各项参赛人数统计表
1.3 两届竞赛团体名次比较分析
在武术比赛中,高校武术实力和武术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团体总成绩上,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开展运动的现状。本次比赛按总积分排名分为一、二、三等奖(如表3),从表中可看出,获得乙组一等奖的是淮北师范大学和阜阳师范学院,甲组获得一等奖的为阜阳师范学院和安庆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是同时获得甲、乙两组一等奖的高校,这说明该校的专业组与公共体育组武术开展状况平均且发展良好。除此之外,其它高校甲、乙两组成绩相差都较大,主要体现在:合肥师范学院与皖西学院甲组总成绩为0,无1人参加甲组比赛;有5所高校乙组总成绩大于甲组总成绩,1所高校甲组总成绩大于乙组总成绩。
因此,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结构,构建合理的武术教学与学习模式,是我们当前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表3 安徽省第二届高校锦标赛团体名次统计表
2 赛后思考
我们在调查武术开展状况的同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在比赛中出现的状况,寻找出影响武术发展原因,并进一步探索高校武术发展道路。
“高师联盟”中的各个高校在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中,主要以简化太极拳、初级套路为主,以徒手练习为手段,器械练习几乎为零。由于这类竞赛内容与学校武术普及完全脱节,与学校武术改革方向不一致,导致武术竞赛处于长期失效状态[4]。而且套路内容复杂,教学方式陈旧,内容单一,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武术教师应在这些问题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安徽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的资源相对公共体育武术课来说较为充足,能够基本满足课程要求。“高师联盟”成员高校基本以师范类学校为主,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方向也是侧重于教学能力方面,在武术课教学过程中以整体性为基础,体现武术的“难”和“美”,能做到身心兼修、神形兼备的学生很少,缺少内在魅力。大学生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理论性,记忆方式也由机械性识记向意义性识记转变,因此,准确向学生表达武术动作的意识尤为重要[5]。据了解,高校多数学生很喜欢武术,并愿意参加武术专业学习,但实际部分学生进入专选以后出现厌学不练的消极状态。基于这种现状,除去学生个人因素之外,高校应该在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此次竞赛参照的是中国武术协会制定的2012版《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适用于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评判。本次比赛虽然名为锦标赛,但以“以武会友、共同进步、广交朋友、促进发展”为宗旨,为加强高校间武术文化交流,起到弘扬安徽高校武术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对于非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没有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是无法完成既定的高难度动作,多数甲组(公共体育武术选修课学生)运动员都是在比赛通知下发后才参加训练,比赛难度可想而知。据访谈,合肥师范学院和皖西学院没有派出甲组队员参加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两校公共体育课武术选项的学生水平达不到技术要求,不得不放弃甲组竞技。这直接导致了本次竞赛的参赛人数的减少,也间接影响了学生习练武术的动力。
本次武术比赛甲组参赛人数较少,且在器械类项目上无一人参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武术运动缺乏足够的关注,导致高校对武术投入较少,缺少足够的资金购买武术器械,只有很少部分的器械也被用在武术专业的课堂和训练上。在武术教学中,在传授武术技法时,缺少相应器械的练习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乔晓光先生说:“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学生是武术练习的强大群体,对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省“高师联盟”成员共计29个单位,而本次比赛参赛队伍只有9个。高校对武术运动的关注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机会和效果。武术发展的前提首先要继承,有继承才能够进一步发展。高校缺少对武术运动的关注度,是不利于武术教学的发展的。
3 结语
随着国家对武术运动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注重武术的发掘和发展。武术发展基础首先是武术的传承,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传承是促进武术发展的推动器。作为高校武术工作者,首先要在校园范围内提高武术在高校内的影响力的工作,打好发展基础;在公共体育武术选修课上要大胆进行教学创新,改变套路式“教”和“学”的方法,把传统套路分解开,尝试教授符合学生心理的,具有攻防实战性质的课程,结合教学实际对一些套路进行改进和创编。体育专业武术不仅要注重一定的技术难度,而且要在教授动作的过程中讲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内涵。武术教学中始终贯穿人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6],使学生受深深的文化感染,“相由心生”正是说明了内在心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因此,鉴于武术的特殊性,在武术教学顺序上可先进行武术文化的教学,再使其亲身习练,更能够提高学生的习武欲望;在武术比赛中,参照既定规则与结合实际情况并行,可弹性运用规则,对不同的参赛对象采取相应不同的评判,对体育专业武术专选的学生可采用现有规则评判,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则可相应降低要求和难度,以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这样一定能够促进更多人、更多队伍参与武术比赛,武术竞技比赛又反之带动更多人参与武术练习,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良好体育生态循环,才能够推动安徽省武术更好发展。
[1]刘勇,汝雷.阜阳传统武术的历史与传承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97-200.
[2]谢明川,孙林.对竞技武术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2):85-86.
[3]陈威,刘超,赵先卿.对安徽省高等示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6(4):125-128.
[4]杨建营,王家宏.学校武术竞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5):114-118.
[5]陈威.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48-50.
[6]袁金宝,温搏.高校武术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3):93-95.
Thinking on the Second Wushu Tourna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Wang Yuchuan,Chen Wei
(School of PhysicalEducation,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Throughdocumentation,fieldresearch,interviewing,dataanalysisandotherresearch methods,the paper analyzes the scale,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the group classific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Wushu Tourna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Based on the above,some thinking on the tournament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al a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 to str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Anhui province.
Anhui provin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ushu tournament;development
G852
A
1672-447X(2017)05-0090-004
2017-05-09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16gxk12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NSKY2015D89)
王玉川(1993-),安徽亳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陈威(1973-),河南罗山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传承、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
责任编辑:胡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