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一生钟云舫 以笔为戈的清代“联圣”
2017-11-02苏书
苏书
楹联,泛指对联,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旧时文人之间常以对联娱乐,既要对仗工整又要不欠风雅,籍文抒情,非常人所能。普通楹联一般几十字,长联不过百字,皆因对仗之难。可在重庆江津,收藏着一副上千字的“天下第一长联”——《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有人说,才情出于悲愤,那么作下如此长联,有着“联圣”美誉的钟云舫,足背负着怎样的心情写下它的呢?
少年气盛,初露才气
1847年,重庆府江津县城,钟云舫呱呱落地。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出生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红光闪过,天象异常或是祥瑞现世,但数十年后,晚清文坛却划过一颗耀眼流星,留下了绚烂的痕迹。不过,在当时,这户人家还不知道未来将发生的一切,父母只是喜悦地注视着襁褓里嗷嗷待哺的孩子。
少年时候的钟云舫虽然家境贫寒却胆气惊人,好打抱不平。他不仅天资甚高,还灵巧机警。1862年,江津县城恶霸意欲强夺关庙公产,惹得人们愤慨不已,却慑于这些人的气焰和势力,不敢做声。钟云舫知道这个消息后,作联一副——“荆州吾旧业,恨刘封孟达,协力匡吴,至今一局棋残,须还我汉家疆土陈寿尔何人,党司马夏侯,私心帝魏,谁知百年论定,要授它孔氏春秋。”此联明写三国,实则讥讽夺关庙公产者厚颜无耻将遗臭万年,行文谨慎却又尖刻至极,很快满城传诵,最终迫使衙门出面收回了被夺公产。
15岁少年巧借对联发动舆论以夺回公产,此种手腕,令人叹服。钟云舫擅長作联的名声不胫而走,少年联圣亦以此自吟,走上了借文喻事、惕励世人的道路。然而,许多年后,也正因为敢作敢为,钟云舫为自己的才华和正直付出了沉重代价,经历了从个人生活最低谷攀上楹联生涯巅峰的“过山车式人生”。
推崇文明,引领新学风气
20岁时,钟云舫考取了秀才,后开馆授徒,并依例“补廪”,成为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由此生活上得到了补助,虽贫寒依旧却不用为温饱发愁,他开始更多地关注当时的社会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治下的中国危机不断加剧,外国势力加大了对中国的渗透力度,同时也为这个沉闷的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文明和理念。正当清廷高层还在为是否应当学习洋人,以及学习洋人什么争论不休之时,远在西南内陆的钟云舫已透过自己锐利的目光,看到了西洋文明和科技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于是他以秀才之姿接触新学,不顾旁人异样眼光和嘲笑,公开讲授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法语,开江津新学之先河。不仅如此,钟云舫还著有《东西洋赋》,大谈世界地理和天下大势,推崇西方列强重视商业和科技,其对于当时世界的认识和对中国未来道路的见解甚至比《海国图志》更胜一筹。
1890年,钟云舫撰《足邑教案论》,虽然谴责了外国势力的侵略,但并未受当时的狂热排外分子影响,而是冷静指出了不可因噎废食断绝对外交往,应当保持克制,与西方交流以求自强。试想一下,在19世纪90年代民间逐渐兴起的盲目排外和朝廷“畏洋如虎”的情况下,坚持那些至今仍然不失为真理的意见是需要多大的勇气。遗憾的是,不善钻营的他,虽然已在江津渐有“联圣”美誉,但人微言轻,和前辈魏源一样,钟云舫也无力改变这个国家。他既无法将自己的治国长策“上达天听”,也无法施展才华“教育救国”,而正直不屈的品格又给他带来一次次重大的打击,直到最终离开这个世界。
嘲讽官员,被迫远走他乡
1894年,江津知县朱锡藩圈占良田,挪用公款,狎妓嫖娼,还公然设立“遗爱祠”对自己歌功颂德。钟云舫见状,作诗《题莲塘》、《有见》讥讽其品性和官声,流传甚广。不同于30年前,这次被满城讥笑逼得坐立不安的县太爷——朱锡藩小肚鸡肠,气急败坏之下,竟不顾江津学界的体面,立刻革去钟云舫的廪银,还关了他的学馆,放出风声要让钟云舫好看。
钟云舫为了避祸,流落成都。事业中断,远走他乡,他第一次感受到无边的黑暗。但数年流浪并没有消磨掉他的志气和品格,也没有阻碍他在文学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相反,落魄和抑郁之下的他撰成《锦城江楼联》,其士人风骨和耀眼才华震动蓉城。回到江津后,钟云舫结识了一位年轻的后生,当时被江津县衙所称的“大头摆”卞小吾——后来的重庆日报创办者和巴蜀地区革命党人的文化旗手。一老一少,皆以文名,诗词唱和,成为江津县城的一段佳话。
1902年,江津知县武文源不顾旱情,加征钱粮,民怨沸腾,江津举人张泰阶联络士绅,上告武文源不恤民情狂征暴敛,请钟云舫草拟骈四俪六上告诉状。诉状呈递四川总督岑春煊后,武文源被立刻革职,人心大快,二人名望甚隆。次年,岑春煊调任南下,钟云舫与张泰阶登船代表江津民众相谢,轰动一时。此时的钟云舫大遂所愿,志得意满,似乎走到人生的巅峰,当然,只是似乎而已。
无辜被捕,悲愤化作绝世才情
被弹劾丢官的武文源怀恨在心,贿赂重庆知府,捏造罪名,指使官差以“妖言惑众”强行拘捕钟云舫和张泰阶,随后押往成都府巡检司待质所。数月之后,张泰阶家人被迫行贿300两白银换得张泰阶出狱,而原本就家境贫寒的钟云舫屡经变故,更加穷困潦倒,无钱打通关节,只得“待质”(即等待提审)狱中。
入狱之初,钟云舫尚且对于曾经接受上告诉状的清四川总督府还有所期待,认为案情查实之后便无碍,至少他可再以笔为武器,控诉重庆知府的罪行和自己的冤屈。可他不曾想,他原本就无罪,惨遭构陷只是因为武文源泄私愤,怎会有官员来提审,给予他说话或申辩的机会?一年时间一晃而过,从未如此被束缚的钟云舫在囚禁和黑暗中,在渴望和消沉中不停挣扎。他在这种煎熬中不断感受着跌落谷底的痛苦,却在不知不觉中做好了超越天际的准备。
1904年春,精神受尽折磨的钟云舫,怀揣着坚守数十年的远大抱负和绝不退缩的顽强精神,将胸中压抑已久的悲痛、愤怒和冤屈,以他最擅长的方式——楹联全部喷发出来,撰成了长达1612字的《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即后世所称的“天下第一长联”。该联气势非凡,对仗工整,惨淡悲怆,讥讽令他蒙受冤屈和痛苦的罪恶现实,抒发抱负和强烈不满,将一生中经历的起伏和思虑系于其中。在当时,此联并未流出牢笼,但它的价值却从诞生那刻起就注定要成为楹联史上的一个巅峰!情深意重,挽联挽挚友
一天,苦闷之中的钟云舫见到了新被捕入狱的忘年交——卞小吾,得知卞小吾为揭露清廷丑行、宣扬革命而被捕,不禁钦佩年轻人的激情和开魄力,二人在狱中时有交流,相互鼓励,友情更甚从前。
1906年,钟云舫同宗钟长春多方打点,花钱打通关节,终于使得钟云舫获释。人是放出来了,可是陷害他的人还在,难保这些人再出幺蛾子,年近花甲的他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再次状告弹劾重庆知府不太现实,最后钟长春想到一个办法,他串通四川总督府中的朋友,让他们放出话,传总督锡良读《锦城江楼》联,爱惜钟云舫人才特地下令开释云云。消息传开,重庆方面果然没进一步行动,钟云舫终于可以顺利回乡,安享晚年。
钟云舫获释时,卞小吾与之告别,但是谁都没想到,此即为永诀。1908年,卞小吾被成都当局收买的凶手剌死于待质所。钟云舫闻听噩耗,痛感失去挚友,又有感于自己那三年的狱中生活,联想到自己曾经的恐惧、折磨与冤屈,老泪纵横,不顾自己尚处江津县衙的监管,也不理会家人的提醒和警告,毅然决然书写《挽狱友卞小吾》挽联。此时另一个朋友也找到他,请他代书挽联,钟云舫再写一副挽联,加上批注,一并送至卞小吾灵堂前。他亲书的这两幅挽联,不仅希望能够为逝去的烈士留下英名,还寄托了自己对挚友最沉痛的哀思和怀念,为二人的共同遭遇和以往的情谊做了最好的注解。
而这些重情义、正直和不屈的品格,恐怕就是钟云舫和他的朋友以及那个年代中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的前进作出努力、奉献生命的内在动力吧。但直到钟云舫离世那一刻,除了留下经典传世的楹联作品,他空有一身抱负和才华,始终无用武之地,也不得不说是“联圣”一生最大的遗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