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石窟寺治水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7-11-02赵菊芹
赵菊芹
摘要:石窟寺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尤其是在多雨湿润的江南地区,雨水侵蚀对石窟寺带来严重的威胁,也使相关的保护工作更为艰难。如何做好南方石窟寺的保护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作一简要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排水和治水
(一)近几年的保护状况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南1.5公里处南明街道的南明山大佛寺景区,由石弥勒像、千佛岩造像组成,两窟造像相距约300米。石弥勒像开凿于齐永明四年(486),现存佛像高14.05米,两膝相距10.6米。双手呈禅定印,结跏趺坐。千佛岩造像凿于南朝齐永明年间(483~493年),由大小两窟组成。共1020龛,1040尊像。是我国江南地区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的石刻造像,是研究南朝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例证之一。
石弥勒像窟高17.13米,宽15.65米,深10.69米,石窟平面略作横椭圆形,露顶,敞前壁,石窟前沿为条石砌筑的无量桥,窟前的五层殿阁,下三层接无量桥,上二层置无量桥之上。千佛岩造像大窟宽17.95米,深10.30米,高约6米;小窟宽6.55米,深4.25米,高约5米,窟前有保护性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加南方多雨水等不利因素,保护情况并不乐观。由于长年受潮,石弥勒像头部肉髻脱落,佛像双肩之间出现了开裂现象,裂缝长约7米,宽0.005米。佛像金面局部剥落,甚至产生了金面与泥胎相脱离的状况。千佛岩造像大窟两侧南朝立像风化严重,头部已不辨五观。
(二)几个原因的分析
其一,地势低、空间小增加了石窟寺的潮湿程度。石弥勒像深隐于新昌石城山与南明山相夹的幽谷最低处,空间狭小,地势低洼,周边山势则较为陡峭。多年来,一旦下起大雨,东、南面的山水必然向地势较低的大殿方向直冲而下。遇到台风暴雨期,大量山水向石窟寺奔流,在东侧厢墙基会涌出大量山水,窟内地面积水严重。据记载1988年7、8两月,弥勒大殿内进水达0 7和0.85米,仅及佛座。殿外浸水分别为0.85米和1.07米。
其二,石窟内空气流动性差。两处石窟深度较大,均在10米以上。石弥勒石窟朝西北而開,又加谷地日照相对较短,常年处于阴暗状态。因石窟较深,与窟沿相接无量桥桥墩厚又有8.7米,在外复有五层殿阁相护,而五层殿阁三面窗户常年关闭,透风性能差,窟内的潮气因此无法散发。千佛岩石窟虽朝西南而开,但前有茂盛的修竹林,对空气的流动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三,石窟上山体排水沟受到堵塞。先人在石窟檐的山体上依山凿成了一条高为30至10公分不等、宽为25公分的排水沟,用以将山水由石窟两侧排泄而下。但一方面排水沟挖掘窟顶深,两侧浅,另一方面又有枯叶堆积在水沟之中,又有一些粗藤不断阻止,致使雨水往往要溢出排水沟,直接流向无量桥沿和石窟檐,增加了湿度,促使窟檐建筑的构件加速腐烂。由于千佛岩石窟排水沟设在窟檐屋顶之上,不便于管理,因此,这一情况在千佛岩石窟表现得更为严重。
其四,无量桥渗水严重。无量桥为明代建筑,与石弥勒像石窟沿相接。由于年长日久,无量桥桥面防水层油麻毡出现老化,许多地方产生了裂缝,导致雨水向内渗透,增加了石窟的潮湿度。
(三)近几年的保护措施及效果
第一,加强管理,及时清理排水沟的残枝枯叶。石窟上的排水沟是其上山水截流的主要途径。因排水沟依山而凿,山上的一些残枝枯叶免不了会堆积起来,从而导致雨季排水的不畅,因此,我们要求寺院每半个月作一次清理工作,确保排水沟的畅通。另也多方设法在宽度和深度上改善排水沟的功能。
第二,实施无量桥的防渗保护工作。针对无量桥的渗水情况,我们在2014年对无量桥实施了防渗工程,清理了原来已经老化的油毛毡,在无量桥东西两侧平台上重做了防水层,改变渗水情况。通过一年多的观察,状况已有所改善。
第三,截止和引导地下水。因石城南明山地形复杂,山势迫窄,弥勒石窟又位于最低处,山水往往奔向大殿,从大殿墙基进入窟内。为此,决定在大殿东墙基外侧筑25厘米高的挡水墙,外用混泥土抹光,前做一条宽25公分的排水沟,把山水引入大殿前的幽溪泉中,再注入放生池。通过一年多的观察,现雨季、特别是暴雨天气,窟内地面仍保持干燥,效果十分显著。
第四,加强窟檐建筑的维修。为了改善石窟与木结构衔接处漏水严重的问题,想方设法把窟沿的水引向屋面瓦垅,通过屋面达到排水的目的。具体方法是在窟沿割出一条缝,把不锈钢嵌入,不锈钢坡度为30度左右,把石窟表面的水通过不锈钢引向屋面,最后用玻璃胶密封石缝。抢修工程完工以后,在台风暴雨季节并未出现山水从窟檐口流入的迹象。
第五,加强监测工作。针对佛像的风化和金箔的剥落等现象,我们在一些大学学院的帮助下,利用科技手段对石窟内进行湿度监测工作,以便今后采取相对合理的保护措施。
(四)余论:几点总结与思考
一是窟檐引水还需改进。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千佛岩窟檐建筑与石窟衔接处,现方案效果良好,但玻璃胶最长的使用期限也在八、九年间,再者其又裸露在野外,更易缩短有效期。因此,这种引水方法需要长期维护,投入的精力较大。另外,用割缝嵌不锈钢引水的方法遇到诸如无量桥这类的文物,窒碍难行,势必另外寻找办法。
二是增加窟内空气流通。现五层殿阁、特别是下面三层为花格玻璃窗,密封程度较好,又因殿阁太高,不便开启,长年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在窗户的设计上还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提高佛像保护效果。由于大佛寺山体石质为熔积岩,颗粒粗,渗透力强,如何用又经济又科学手段改善窟内的潮湿现象,提高佛像保护的效果,延缓石质风化,这类棘手的问题,也需深入地思考。
以上的一点心得基于我在这几年来的经验所获,提出分享,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家、同仁能就此问题作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