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衢州市衢江区灰坪乡喀斯特系统资源评价

2017-11-02吴丹丽刘炎良刘友

城市地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洼地天坑岩溶

吴丹丽+刘炎良+刘友

摘要:灰坪乡岩溶地貌发育,并形成了一套较系统、较完整的地表岩溶演化体系,但区域内的岩溶地貌资源缺乏系统的调查和整理。本次调查区范围以灰坪天坑(地名为洞青)为中心,沿周边山脊线范围内分布有喀斯特地貌景观区域,对灰坪乡的岩溶地貌景观类型与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对区内岩溶地貌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灰坪;喀斯特;地质遗迹

1自然地理条件

灰坪乡位于浙江西部衢州市衢江区北部,距衢城66公里。全乡总面积52.36平方公里,辖区东邻上方镇,南连庙前乡、太真乡,西北与淳安县相交。灰坪乡诸山属浙西千里岗山系,山区地势高峻,山脊呈北东向展布,沟谷呈北北西向发育。山体一般海拔高程在500-1000m,海拔最高为1388米的衢北第一峰黄茅尖。区内千里岗2万多亩原始次森林,山水自然风光,景色秀美。

本次喀斯特地貌景观评价范围以位于灰坪乡栗铺自然村西北侧公路下方的灰坪(地名为洞青)天坑为中心,沿周边山脊线东起两头洞、金鸡洞,南到后叶村,西至田里村,北达上坪田村,面积约10k㎡。

2水文地质条件

灰坪乡岩溶地区地层岩性为一套晚古生代石炭纪浅海相碳酸盐岩,岩性为生物屑灰岩、粉晶灰岩、泥晶灰岩和砾屑灰岩组合,厚度一般大于350m。此类碳酸盐岩灰质含量高,泥质含量低,caO含量一般在52-54%之间,其岩石组份和厚度产出是构成区内岩溶地貌的物质基础。

区内地下水类型以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为主,大气降水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岩石构造裂隙、岩溶裂隙发育,加上茂盛的植被对岩体根劈作用强烈,因此当大气降水后很快入渗地下转化为地下水,地表溪沟几乎干涸。地下水沿溶洞或者地下暗河径流排泄明显。在地貌或构造有利部位的岩溶大泉,雨季流量可达500-1000m3/d,个别岩溶暗河出口水流量可达2000m 3/d,由于大气降水补给有限,其流量旱季有明显减少,含水性和富水性极不均一。

3岩溶地貌景观类型与特征

灰坪乡溶蚀型喀斯特系统主要由溶蚀洼地、溶沟石芽、岩溶漏斗、地下暗河、溶洞、岩溶塌陷等组成,地表形成了一套较系统、较完整的地表喀斯特演化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观赏价值的就是岩溶塌陷所形成的灰坪天坑,它无论是体积上,还是垂直高差上,在华东地区都是首屈一指的。

3.1灰坪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出露在灰坪乡源头村、前叶村等地,在平面空间上呈现西南收敛,东北弧形敞开特点,构成一个酷似喇叭型的封闭性溶蚀洼地。溶蚀洼地分布面积约1k㎡,海拔高程约500m,底部开阔平坦,一般坡度在10-15°之间。四周多为海拔高程600-900m的低山环绕,构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洼地内发育地表径流溪河,雨季不涝,旱季不干。

溶蚀洼地主要位于向斜构造核部,核部节理裂隙面较为发育,地表水通过向斜裂隙面向地下渗透,石炭系的可溶性灰岩在地表水长期的侵蚀或溶蚀作用,核部区域逐渐发育一圈封闭的灰坪溶蚀洼地。

3.2溶沟石芽地貌

溶沟石芽地貌主要分布在灰坪天坑北侧和东北侧平坦的岩溶台地上,具有集中分布特点。碳酸盐岩组成的溶沟石芽,分布长约400m,宽约250m,涉及面积约100000㎡。溶沟石芽构成了小型峰丛地貌,石芽一般高度在1-2m,高者达到2.54m,基座相连,芽体呈棱角状,棱面分明,弧形光滑,造型各异。岩石受地表水侵蚀溶蚀特点非常清晰,形态上表现为尖棱状峰丛特点。

3.3岩溶漏斗

岩溶漏斗群分布在香炉石村西侧和杜家田村南侧,空间上呈现北东向展布,受北东向向斜构造控制。香炉石村西侧岩溶漏斗位于灰坪天坑西南侧约0.5km,地处山体斜坡一侧,当地地名称之里洞青,平面上呈现近南北向椭圆形展布,漏斗口南北长约100m,东西宽约80m,开口面积约6200㎡,漏斗底部海拔标高485.66m,顶口海拔标高519.01m,最大相对高差达33.35m,与周边比较,明显为负地形,漏斗东、南和西侧为缓坡,坡度一般在20-30°之间,北侧为陡坡地貌,坡度在65-80°之间。空间上岩溶漏斗出露完整,形态典型,从上部向底部逐渐收缩的漏斗状或碟状,四周斜坡相向而对,集中交汇于底部。

3.4地下暗河

初步查明灰坪乡范围内发育有4个地下暗河系统,一是外山分水岭以东:二是下龙坪至漆树湾;三是箬岭背、江北铺到两头洞:四是源头、粟铺至洞青、杜家田一带。其中灰坪天坑就位于源头、粟铺至洞青、杜家田一带,天坑底部西南角有一溶洞,与白塔洞相连,长度约300m,洞中有各类岩溶奇观,天坑底部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从杜家田村(白塔新村)东南侧山坡脚下流出,出水量可达1000m 3/d以上。

3.5溶洞

灰坪乡已发现大小溶洞20余处,其中有名称的大中型溶洞有8处,形成千里岗特大溶洞群。其中白塔洞最负盛名,位于灰坪乡杜家田村以西,洞崖滴水,常年不绝,水中的碳酸钙在地表凝析成白色石柱,宛似塔形,故以此“白塔”命名。

3.6岩溶塌陷

灰坪乡有大小天然岩溶塌陷近20处,最大的塌陷坑是灰坪天坑(地名为洞青,即坑内四季常青之意),位于灰坪乡栗铺自然村西北侧公路下方。天坑平面上总体呈椭圆型,东西长约2 60m,南北长约180m,面积约42160.2㎡。天坑体态呈桶状,四周岩壁封闭而峭立,垂直高差约60-70m,坑口的總体地形东高西低,南北两侧基本一致。洞口及壁底堆积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崩塌块石,形成了上陡下缓的地形形态。通过对华东地区岩溶的检索和比较,如此规模的地貌景观在华东地区尚未见报道,迄今为止,灰坪岩溶天坑属“华东第一天坑”。

4岩溶地貌综合评价

根据《浙江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对区内的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工作采用定性的方法,以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其典型性、稀有性为主要评价指标。

科学价值:地表岩溶形态组合演化序列,由早期岩溶台地向溶蚀洼地溶沟石芽群、岩溶漏斗群、岩溶天坑演化,其系列非常系统且完整:地下岩溶形态组合演化序列,由早期的暗河流水,通过长期的溶蚀、沉积和崩塌作用,随着地下暗河的不断下切,构成了地下洞厅、廊道、各类沉积形态和崩塌堆积形态地貌。该区地表与地下岩溶它们同属一个完整的地貌演化系统,岩溶地貌的形态组合特征,对综合研究浙江省内岩溶地貌的演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典型性:地表岩溶地貌演化组合具有系统性和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岩溶地貌的演化序列上,在衢北灰坪区域,由溶蚀洼地溶沟石芽群岩溶漏斗群岩溶天坑组合构成了典型的演化序列。

溶蚀洼地呈现大面积分布封闭性负地形,具备洼地特有的指標要素,在地貌形态上表现非常典型。溶沟石芽群集中分布在岩溶台地之上,地表水侵蚀留下的溶沟形迹清晰,塑造出锋利的石芽景观,造型各异,美轮美奂,形态典型。岩溶漏斗成群分布,具有相当规模,其底部贯通地下暗河,在剖面上表现为锥状负地形,平面上为近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其形态上具有典型漏斗的基本特征。岩溶天坑是岩溶漏斗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天坑具有一定的规模,平面上也为近圆形或椭圆形产出,剖面上为筒状产出,在形态上具备典型天坑的基本属性,符合人们对天坑的定义要求。地下岩溶组合形态,由洞厅、廊道、地下暗河以及洞穴沉积形态和堆积形态构成,具备典型的地下岩溶基本特征。

稀有性:灰坪乡地表岩溶地貌组合特征,即由溶蚀洼地岩溶漏斗群岩溶天坑以及相伴随的溶沟石芽群等组合分布,在省内其它岩溶地貌区极为少见。根据目前资料分析,这类组合特征在省内没有相关的发现和报道,因此认为目前衢北地区分布的溶蚀洼地溶沟石芽群岩溶漏斗群岩溶天坑等形态岩溶组合系统在省内仅此一处,非常稀有。

观赏性:灰坪乡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地貌均具备一般风景地貌的观赏属性。通过对地下岩溶洞穴的开发和完善,展示出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钙化池、洞厅、廊道、暗河等,都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可以满足人们的观赏要求。地表分布的天坑、漏斗、洼地以及溶沟石芽景观,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地貌特征和观赏特点,优美的景观造型,通过开发完善,具备美学观赏价值。

5结论及建议

结合灰坪乡岩溶地质遗迹资源特征等实际情况,对灰坪乡喀斯特旅游区的开发提出以下建议:(1)充分发掘灰坪岩溶地貌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从华东区内天坑的对比中,寻找“灰坪天坑”的特殊性,将其打造成“华东第一天坑”,有效带动旅游市场;(2)结合灰坪乡的岩溶地貌生态自然景观资源和“革命老根据地乡”的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3)将生态环境和地质遗迹保护纳入重点保护管理的范畴,促进旅游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使灰坪乡喀斯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洼地天坑岩溶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流沙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岩溶矿区地下水资源储存与管理
上海炒房者扑向房价“洼地”重庆,会步温州炒房团后尘吗?
高股息蓝筹股“洼地”价值凸显 “优选50超越50”引发投资机遇
广西境内现420米深天坑
《中国岩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