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

2017-11-02宗言

城市地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实践研究

宗言

摘要:本文对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与内涵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以厦门马銮湾为例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趋势与经验成效进行了分析,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海绵城市;新兴趋势;实践研究

海绵城市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水资源管理策略与方法,指的是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及适应环境变化上具有良好的弹性,涝时吸水蓄水,旱时释水利用,因此也称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的理念引进中国之后,与中国的社会国情、地质水文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等相结合,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念。本文将就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进行相关探讨。

一、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及其内涵特征

(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与规模都面临着空前的迅速扩张。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破坏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均衡,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前瞻性规划设计,导致雨洪、内涝、水系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水环境问题的产生。因此,继20世纪末英美澳加等发达国家提出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的弹性城市建设模式之后,中国也针对城市水环境问题于21世纪初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思路。通过了解分析城市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我国各个城市不同的水情特征,在部分城市先行实践,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累积一定建设经验与教训,并于近几年在全国全面铺开海绵城市的建设试点工作。在生态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理念提出践行之后,海绵城市城市当今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热门的新概念,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尤其值得重视。

(二)“海绵城市”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深远意义

海绵城市的理论从提出到发展至现阶段,其内涵也不断地变化、丰富并完善。国际上对于海绵城市的概念不一而论,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是一种以尊重自然生态为前提的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它使城市像一块巨大的海面,具备超强的吸附能力与弹性,能够很好地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修复并恢复受破坏的水体与其他自然化境,并运用低影响开发的措施来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并使城市的洪涝灾害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与减少。

海绵城市的理念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用、只排不蓄的缺点,通过人工沟渠、绿色屋顶、绿色广场来积蓄雨水,使其渗透并滞留:通过自然或人工的生态滤池来净化水体,过滤污雨水:并将积蓄、净化过后的雨水充分利用于景观水体补充、道路清洗、绿地浇灌等,是传统的工程治水转变为更为先进科学的生态治水,通过自然生态与人工科学的完美结合,实现城市的水环境大幅改善与优化。

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趋势及其经验成效

(一)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趋势

自海绵城市理论引进以来,我国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以厦门海绵城市的建设为例来分析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趋势。厦门属于海湾城市,在早期的城市建设中,其主要流域受到了严重的人为干扰,天然水道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水环境的渗透、蓄水、净化能力大幅下降,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差,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系统十分脆弱。同时,厦门的湾区污染与洪涝等水问题多且严重,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品质的提升。通过引进海绵城市理论,对厦门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建设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使得厦门的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问题得以良好解决。在2015年,厦门的馬銮湾片区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地区,并开展了涵盖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排水等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厦门马銮湾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可以为厦门其他湾区的改造与提升、以及新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丰富有效的经验与示范,还为全国的滨海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样板。

(二)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成效

(1)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贯穿城乡

当前我国对海绵城市的实践与研究开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通过实现海绵城市战略,能够有效地促进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为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累积宝贵的教训与经验,并使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能力得到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大幅增强。

(2)对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扶持

我国海绵城市战略的推进是以试点示范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主,通过政策与财政上的大力扶持,有效推进试点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为缓解我国城市内涝、强化雨水收集利用、转型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等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海绵体规划建设城市的范例与探索,并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地区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情与积极性。

(3)实现政府、社会、市场的有效分工

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众多城市部门,只有通过促进公共项目实施、强调部门广泛参与、提升社会市场认知,才能有效地广聚财力,实现海绵城市的完美建设。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政府应转变并下放自身职能,充分释放并挖掘市场机会,激发市场与民众积极参与的热情,通过政府、社会、市场的有效合理分工,形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巨大社会推力。

(4)根据核心需求实现技术的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通过对城市雨水的系统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的旱涝与水资源问题,并实现了对雨水的充分利用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针对城市的核心需求,不仅充分合理地利用了现有技术,更实现了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更新。如针对城市常见的积水、雾霾与热岛问题而研发的JW生态铺面,就能通过铺路的过程实现对以上三个城市问题的有效缓解。

三、问题讨论与建议及趋势展望

(一)问题讨论与建议

(1)海绵城市的建设应遵循中央会议精神

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首先,应确立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即争取实现70%左右的雨水渗透与积蓄;其次,充分借鉴国内外优先经验,因地制宜;第三,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实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统筹考虑与系统治理;第四,做好总体规划,并分布落实实施。最后,各级城乡建设部与城市应当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升日程,全面启动。

(2)海绵城市的建设是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应当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全局的战略规划,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整个过程。首先,要引入垂直园林与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其次,实现水生态景观再造、美化与社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第三,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实施相应政策;第四,实现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

(3)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解决多规合一问题

建设海面城市,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保护自然生態环境与水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的良好规划,并处理好多规合一的问题,通过专项规划,实现个部门规划与分区规划的良好衔接,从而保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

(4)避免各种极端误区

在海面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万能论、无用论或者灰色派、绿色派等极端误区,应当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低影响开发,结合必要的灰色基础设施来实现对雨水的渗透、滞留、蓄水、进化、利用与排泄,从而实现高效能的绿色与灰色结合,进而最大化地实现海绵城市的理想模式。

(二)趋势展望

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由于存在高碳排放、目标单一、粗放型且高污染等缺陷,被新型的更优化的海绵城市取代是必然趋势。然而海绵城市的全面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且艰巨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市场等多方面进行长期的不懈努力,通过对政策机制、管理理念的突破与支持,以及系统的基础理论的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新型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等等,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全面有效建设。需要认识到,在进行海绵城市探索与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或偏差,因此应当将海绵城市的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成为一种长效的机制,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