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7-11-02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臂丛B超麻醉

张 磊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张 磊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至我院就诊的给予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2015年3月12日~2016年3月10日),其中一组采取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另外一组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3.64%与75.45%,P<0.05;实验室在操作用时、药物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镇痛维持时间相比常规组明显较长,P<0.05。结论 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麻醉见效迅速、操作时间短、药物剂量小等优势,值得实践推广。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常见的一类上肢手术麻醉方案,以往临床上通常采取解剖定位方式进行麻醉,将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反复进行穿刺,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而采取B超引导方式进行麻醉可明确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血管、神经等,对最佳的给药部位进行确定,利于将麻醉剂量进一步减少,利于麻醉效果的提高[1]。为了对该类麻醉方案的应用价值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将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至我院就诊的给予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2015年3月12日~2016年3月10日),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麻醉药物过敏人群、严重外周神经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不考虑纳入本次研究。

采取奇偶数分组模式(n=110)。常规组:男性58例,女性52例,22~69岁为年龄区间,(45.20±3.14)岁为平均年龄;实验组:男性57例,女性53例,21~68岁为年龄区间,(45.11±3.05)岁为平均年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前对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其中对常规组采取盲穿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指导其采取仰卧体位,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之后采用针头缓慢进针,进针方向为以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往后横突方向,并将麻醉药物缓慢注入。

对实验组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体位与常规组相符,将患侧颈部暴露,给予B超扫描患者的臂丛神经,并缓慢进针将麻醉药物注入,对药物分布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等到药物完全处于浸润状态后停止操作。

1.3 判定标准与观察项目

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中优秀表示术中无疼痛感,意识处于清醒状态;良好表示术中无疼痛感,肌肉不是十分松弛,但是不会对手术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尚可表示术后存在轻微的疼痛感,肌肉不处于松弛状态,应加深麻醉;失败表示加用局部麻醉药物或者更改为全身麻醉方可使得手术继续进行[2]。

对比两组的麻醉用时、药物起效时间、药物剂量、镇痛维持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给予手术治疗的患者相关资料记录至SPSS 20.0的统计学软件中,若组间数据差异显著以P<0.05进行表示。

2 结 果

2.1 麻醉效果

实验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 麻醉相关指标

实验组麻醉效果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1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麻醉效果分析 [n(%)]

表2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麻醉效果指标分析(±s)

表2 实验组与常规组的麻醉效果指标分析(±s)

分组 操作时间(min) 药物起效耗时(min) 麻醉药物剂量(mL) 镇痛维持时间(min)实验组 5.51±1.52 17.82±5.55 20.13±2.10 544.20±186.52常规组 10.35±1.31 21.33±6.33 34.22±3.20 440.20±140.25

3 讨 论

人体臂丛神经的结构较为复杂,包括三千、三束、六股等,属于临床上较为可靠的一类麻醉方案,其中对上肢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对于麻醉的要求较高。以往临床上采取盲探法进行麻醉,不易进行准确的定位,其与麻醉师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等因素存在较大的关联性,若麻醉效果不完全,不易掌握麻醉剂量等,将会引发阻滞不完全现象,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另外,采取传统盲探式穿刺法进行阻滞麻醉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容易造成血管与神经受损情况。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主要是依据B超扫描情况对最佳的臂丛神经位置进行确定,进而将穿刺程度直观显示出来,避免以往采取传统麻醉造成的偶然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相比常规组明显较高;另外,实验组的操作耗时、药物见效时间、麻醉给药剂量、镇痛维持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进一步证明了实验组麻醉方案的优势性。

综上可知,对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采取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麻醉效果显著,值得实践推广。

[1] 黄政通,江伟航,梁健华,等.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10):1492-1495.

[2] 肖 实,曲良超,陈文波,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3):228-230.

R614.4

B

ISSN.2095-8242.2017.46.8925.02

本文编辑:吴玲丽

猜你喜欢

臂丛B超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