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观察
2017-11-02许巍
许 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二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观察
许 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二科,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探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78例儿童感冒后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39例。对照组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患儿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结果研究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干预前两组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相近,P>0.05;干预后研究组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症状,无明显副作用,安全、高效。
苏黄止咳胶囊;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
感冒后咳嗽是常见多发病,是感冒急性期症状消失后仍存在咳嗽迁延不愈的现象。本研究分析了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7年2月78例儿童感冒后咳嗽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各纳入39例。研究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11岁,平均(7.13±0.67)岁。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3~11岁,平均(7.23±0.61)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每次吸入剂量0.1mg,每天吸入2~3次。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每次服用3粒,每天3次,温开水送服。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患儿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显效: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改善5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
咳嗽自测评分根据咳嗽视觉模拟刻度评分,0分为无症状,10分症状严重,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1]。症状积分包括主症咳嗽次数、咳嗽程度、咳嗽性质三项和次症咽痒、咯痰、气急三项,主症0~9分;次症0~3分。总分0~36分,总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作t检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相比较
研究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感冒后咳嗽治疗效果相比较[例数(%)]
2.2 干预前后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相比较
干预前两组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相近,P>0.05;干预后研究组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 干预前后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相比较(±s)
表2 干预前后咳嗽自测评分、症状积分相比较(±s)
注:和干预前比较,#P<0.05;和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症状积分 咳嗽自测评分研究组 39 干预前 17.24±3.72 6.67±1.92干预后 8.24±1.71#* 1.21±1.59#*对照组 39 干预前 17.01±3.16 6.13±1.91干预后 13.24±2.29# 4.24±1.94#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儿童感冒后咳嗽多为冷空气刺激、干咳少痰等所致,患儿伴随咽部干痒,咳嗽可反复发作,属于“风咳”范畴。在治疗上需遵循疏风通络和宣肺止咳原则[2-3]。
苏黄止咳胶囊中成分麻黄可疏风宣肺、发汗解表、利咽止咳、利水消肿;牛蒡子可利咽散结、清热解毒;款冬花、紫苑、百部、陈皮和五味子可收敛肺气、化痰止咳;苦杏仁可平喘止咳;白前可泄热祛痰止咳;紫苏叶、防风和前胡配合地龙、桔梗可强化疏散风邪作用。诸药合用,可有效缓解儿童感冒后咳嗽症状[4-5]。
本研究结果显示,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儿童感冒后咳嗽疗效确切,可改善患儿症状,无明显副作用,安全、高效。
[1] 邓芳.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小儿感冒咳嗽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209-210.
[2] 薛河东,朱芳芳.苏黄止咳胶囊联合孟鲁司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6,19(2):332-334,405.
[3] 高明,张忠德,李际强,等.苏黄止咳胶囊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豚鼠的干预作用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2):382-385.
[4] 周洋,张家洪.苏黄止咳胶囊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98-299.
[5] 张忠德,高明,李际强,等.苏黄止咳胶囊对咳嗽变异性哮喘豚鼠模型疗效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3(5):693-697.
R725.6
B
ISSN.2095-8242.2017.050.9861.01
本文编辑:李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