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长文教学的处理技巧
2017-11-01徐静
高中文言文学习进入高二《<史记>选读》之后,从教学上来说就进入一个更为艰难的境地。如何处理《<史记>选读》中长文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史记》的兴趣?笔者依据“任务驱动,问题导学”的理念,结合高中《<史记>选读》的教学实际,设计以下教学策略:
一、设计主线问题,带动全篇研习
设计一个主线问题,并且还能和其他同类文本形成辉映,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刺客列传》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主线问题:文章刻画了荆轲这一主要人物之外,还刻画了很多精彩的次要人物,请说说这些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这里我们依据文本的特点,从次要人物入手带动全篇的解读。因为本文中主要人物荆轲的形象较为单一,容易形成定论,而次要人物的形象却各不相同、精彩纷呈。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作用的时候,必然会联系文本中的具体事件来谈人物的形象特点,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又必然会研读相关细节,会把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比较他们的异同点,从而得出结论。这个主线问题训练了学生事件概括能力、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和掌握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能较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且这个主线问题的设计使长文本一下子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主次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互为推进。
由笔者平时的教学实践来看,主线问题的设计往往不仅使长文教学提问有效,不凌乱、不琐碎,而且问题答案常常不唯一,可以提供给学生较大的研讨空间,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主线问题的设计要想让学生动起来,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反复阅读课文研习相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找到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动起来。在主线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深入课文,摆脱师生互动的局限,进行生生互动,对话讨论,必要時教师进行点拨,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研读文言文的能力,给《史记》中的长文教学找到切实有效的办法。
二、找准激趣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长文言文,虽然长,但不能因其长,就处理得过于粗浅。主线问题的设计不可能将文本中所有问题都研习到,有些有价值的问题,很有可能带不进去。这时教师可以在主线教学过程中,探究几个有开放性又有研讨价值的小问题,点线结合的教学思路,更有利于长文言文内涵的挖掘。笔者在《刺客列传》的学习中又设计这样两个问题: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你怎么样认识荆轲刺秦的历史意义?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人物形象特点,如剑术不精、谋划不周等。理解荆轲刺秦虽有进步意义但又有局限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逆向思维的培养,做到不一叶障目,敢于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
《魏公子列传》中设计两个问题进行长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宽度拓展。侯生为何一定“北乡自刭”?侯生为何要等公子复返才说出计策?侯生这个人物身上寄寓了司马迁“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道德理念,在文本中是不得不探讨的人物,这两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探究,势必会让学生再次研究相关情节,前后勾连,跨越文本,又进一步从次要人物的表现进一步强化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课堂探究的氛围和生成来看,学生热情很高,一些专家的评价学生也能如数家珍,说明长文本的教学中抓住主线问题,在主线教学中埋点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有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分块个性诵读,感受文言魅力
像《<史记>选读》这样的长文本,更适合分块诵读、个性化诵读,教师依据语句意义、作者情感、人物情感对诵读进行有效指导。用诵读来带动学生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把握性格各异的人物,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个性化朗读时可以设计诵读展示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如《刺客列传》中精彩片段“廷刺秦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此语句皆为短句,诵读语速加快,感受刺秦王时的紧张感、危急感。再如“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容易形成争论,有些觉得应低沉中显悲壮,有些说应高亢中显坚定。个性化的诵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纵情的朗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时代,与英雄、与司马迁共吟一曲人生壮歌。
在文言文教学的路上还有不少迷境亟待我们打破,文言文长文的教学提供了我们更多的契机。在“任务驱动”的理念下,教师们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探寻合理的教学方式,把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化瑰宝教学好、发扬好。
徐静,江苏南京市秦淮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