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露天矿环境变迁及其可持续发展教育意义
2017-11-01朱灵
朱灵
摘要:指出了早期工业化时代到来之际,各种能源被大肆开采,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發达的同时,也由于欠合理地开采规划导致各种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人民健康质量以及社会进一步发展等。以亚洲最大规模露天矿——海州露天矿为例,探索了其发展变化,以及对环境、当地居民生活、健康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教育对解决我国现有环境问题、预防未来环境进一步恶化、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等有着重要作用。旨在通过海州露天矿的变迁,倡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从国民环境意识入手,以此提高人们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海州露天矿;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X17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6002
1引言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约占我国一次能源的60%以上。早期大量无节制开采,且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具有滞后性,早期的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显现,并且不断放大、加剧。近30年来,人类社会工业化以来积累的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问的矛盾,以环境恶化的表现形式自20世纪始全面爆发\[1\]。加之煤炭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能源,若不采取可持续发展教育,能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本文以亚洲最大露天矿——海州露天矿的变迁为例,结合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基于我国现状,提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措施。
2海州露天矿案例综述
2.1海州露天矿的发展历程
海州露天矿地处辽宁省西部,位于有着“百年矿城”称号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有记载的第一次开采记录是在清朝末年,于1913年正式投入开采,1914年被日本人强夺开采,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36~1945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期间,日方人员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以完全忽视环境的开采方式从阜新攫走煤炭2536万t\[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一五期间”,阜新海州露天矿被列入156国家重点项目之一,进行矿产资源再次集中开采。1953~2003年,海州矿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2.1亿t。早期开采期间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加之缺乏持续发展的观念,让早已存在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开采地区水土流失、矿震、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矿区污水严重影响周边作物、居民生活等问题。在2005年,由于资源的枯竭,海州露天矿停止大规模的开采。
2.2海州露天矿的现状
由于早期开采方法及设备落后,决策者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忽视开采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经过时间的推移,潜在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土壤环境问题
阜新海州露天矿东西长4 km,南北宽2 km,现垂深250 m,总面积30 km2\[3\]。一方面,由于大面积、深层次的开采,土壤几乎不进行回填,堆土场占用周边地区,使土地利用率降低。加之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即使土壤回填后,表层也不进行绿植覆盖,影响局部小气候,气体含尘浓度高。另一方面,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巨大的矿坑,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降水之后,对周围居民正常农业耕种等。加之开采过程中破坏土壤原始结构,矿震次数有所上升。
2.2.2矿区水环境问题
海州矿生产过程中,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拦截疏导地表水,聚集在坑底的积水也要通过排水系统排走。矿区耗水量较大,即使是周围的小矿坑,平均每年也耗400万t水\[4\]。此外,降雨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将污染周边的农田用水、生活用水,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后期处理成本和难度有所上升。
2.2.3矿区大气环境问题
由于矿区绿植覆盖率极低,加之阜新是半盆地地区,临近内蒙省,常年处于风季,造成矿区产生大量扬尘,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出行,治理极难。在夏季,由于矿区直接暴露在阳光直射下,高温下易产生部分有害气体,影响矿工及周边群众的健康。
3海州露天矿环境恶化分析
人类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改造环境,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等,但环境的“反馈”具有滞后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逐步显现甚至放大,例如环境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与自净能力,以可持续发展为改造前提,合理规划,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相反,若忽视可持续发展,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以“先开发,后治理”的理念进行开采,后期治理过程中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更高,且环境将难以恢复到预期状态。
海州露天矿之所以产生以上各种环境问题,是因为早期开采时决策者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煤炭资源的匮乏,环境的不断恶化,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海州露天矿在后期被迫以更大的经济成本进行环境治理。2005年,阜新政府基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大成本对海州露天矿进行改造,旨在将弃坑转型为生态公园。通过对矿坑的部分重建、改建进行土壤恢复,植树种草进行生态恢复,管路改建,水系统重新规划以及进行固废的再次利用等,进行环境恢复,历时长,经济成本高。
4可持续发展教育
4.1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社会追求进步发展,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也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5\]。人们将环境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归结于技术的发展,从未反思人类不合理的开采方式才是导致环境不断恶化的直接原因。一般来说,教育是改变和保护社会思想的强有力的工具\[6\],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与白然相和谐的根本目的,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可持续发展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内在原因。
4.2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措施
2002年,联合国大会将2005~2014年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7\],在此大背景下,很多国家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例如,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分阶段教学,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者的接受能力、理解层次均有所差异,据此,日本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阶段教学。(2)将地域义化引入实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是其另一个重要特点\[8\]。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趋于多元化,注重与实践相结合\[9\]。英国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学生必修课程中,注重师资培训,重在引导学生思想意识\[10\]。endprint
结合我国环保事业起步较晚,经济发展较迅速,國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高的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4.2.1教育贯穿始终,重点放在启蒙教育阶段
我国人才竞争压力较大,多数学校重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反而忽略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导致在我国中小学中,虽设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课程,但校方、家长、学生自身均不重视,形同虚设。建议在启蒙阶段,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思想引导的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加大老师的考察力度,让学生从小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日后教育阶段,以实践为主,设置必修实践课程,进行考察。
4.2.2政府发挥领导、监督作用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期,大部分人们并没有养成可持续发展意识。从生产厂商方面来说,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恶化的现象。从消费者方面来说,没有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意识,没有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初期,当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没有形成,意识还不足以指导践行环保的行为时,政府可通过鼓励、引导以及强制手段,限制生产厂商部分不利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行为,鼓励公民行使监督权。
5结语
人类社会要发展,经济与环境表面看似矛盾的关系,本质上却通过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我国公民可持续发展意识不高,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践行于生产生活中。基于此,本文以海州露天矿的变迁为例,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相关措施。可持续发展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除了相关部门的带头作用,更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苏梅. 还给历史一片绿——阜新市海州露天矿排土场土地复垦纪实\[J\]. 国土资源,2006(7):4~12.
\[3\]刘华.阜新海州露天矿\[J\]. 兰台世界,2016(12):3.
\[4\]周敏,题正义. 大型露天矿闭坑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以辽宁阜新市海州露天矿为例\[J\]. 硅谷,2008(15):98~99.
\[5\]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6\]田青.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J\].学科教育,2004(8):7~11.
\[7\]丛立新.澳大利亚“社会与环境”课程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4(1).
\[8\]王珅,房文红.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在日本的实施:政府表现与学校实践\[J\]. 教育学报,2014(2):34~40.
\[9\]孙晓丽. 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0\]王巧玲. 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