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问
2017-11-01张勋叶一剑
张勋?叶一剑
2017年以来,以市委书记王永康为首的西安主政者开始正视差距,刮骨疗毒,以改革创新、坚忍不拔之精神践行西安“追赶超越”之使命。“三大革命”让古都西安一掃往日的暮气,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西安不能再等待,因为西安的发展不仅事关800万父老乡亲的福祉,更是践行大西北龙头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引擎的国家战略,西安已经站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不进则为退,不升则为降,不胜则为败。
西安怎么了?西安将向何处去?无数西安人苦苦寻找答案,因为只有正视差距,方能发现症结,面对困难才能解决问题。
2017年8月24日至25日,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王永康书记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为什么?这被概括为新时期的“西安十问”,并在西安和陕西省乃至全国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激烈讨论也持续进行。
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关于西安十问,现在读来都可谓句句击中西安人的痛点,这不正是西安经济落后的根源之问、百姓朝思暮想的民生之问吗?
在此,我们基于自身研究和了解,从第三方智库角度对这十个问题给出我们的思考,以寄对西安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为什么我们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最好,但多年来、工业不大不强,工业这块短板就是补不上?
西安是全国军事装备最强的城市,军工技术实力雄厚,尤其在航空航天、核、电子、船舶、兵器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但由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市场机制转型困难、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等问题,西安的国有企业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3513厂创建于抗日战争年间,曾为部队供应军需皮具,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款式陈旧、舒适度差、从而价格低廉,品牌影响力几乎无法和南方鞋业竞争;还有上世纪80年代黄河厂生产的电视机曾风靡全国,凭票购买,但亦挡不住长虹、康佳、TCL等南方企业的强势竞争败下阵来,近年来甚至一度靠给长虹贴牌生产度日。
在西安市的产业化进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五区一港二基地”的开发格局,工业区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并未形成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集聚,而更像是拼接和旧貌换新颜。在招商引资期间,出于政绩考虑盲目贪大求多,几乎未考虑与本地工业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如经开区的陕汽当前已成为西安的工业支柱,在近年的政府招商中并未引进国外知名品牌建设合资车生产线,就连比亚迪汽车也落户高新区,吉利汽车2013年落户宝鸡,没有形成西安的汽车产业集聚。
西安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如果政府部门在2000年重组陕重汽、法士特、西安秦川汽车、西安骊山客车,打造一个年产值数百亿、员工数万大的大型汽车产业集团,横跨重卡、中卡、轻卡、商用车、客车、中巴、乘用车等领域,并且与欧美日韩汽车公司搞合资项目,估计现在西安的汽车产业都能够超几千亿的产值。现在工业区的扩张很多都是原有国有企业的搬迁,如陕汽、中钢西重、陕鼓等国企都将新厂迁至开发区,这些其实只是原有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西安市工业新业态的聚集和发展。
二、为什么历史上西商能发展壮大?曾经辉煌500年,成为中国十大商帮。现实中,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我们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良好市场秩序、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没有让企业满意、群众满意?行政服务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西商曾主导中西部食盐、布匹、茶叶等贸易长达500年之久,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西安形成了一种封闭、保守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最缺的就是民间的创业精神,与东北类似,受制于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西安人喜欢体制内的安逸,缺少创业的精神和勇气,考公务员依然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最佳选择,一官半职仍然是不少人毕生奋斗的最高追求,经商被鄙视,民营经济很难发展起来。
而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遏制亦是西安商业氛围薄弱的主要因素,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制定的非常完善,但政府工作人员在执行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将国家的法律规定执行到苛刻和不近人情的程度,推卸政府部门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和责任,为权力的寻租带来土壤,对商业环境进行打压,维护官本位的利益。
《在西安,去工商局办个事有多难》一文反映了工商局办事难,税务局开发票当场可以打印却让你第二天再来,领用发票一周跑不下来,恨不得当场给办税员跪下,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被告知私下要交费用,在北上广一杯咖啡谈成的合作需要喝酒、唱歌、足浴,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真实的案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大革命”对西安的改变仅仅是一个开始,西安距离公平、开放、自由的商业环境还很遥远。
西安的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为什么西安军工资源优势全国第二,还承担了国家军民融合的试点任务,但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不够、产业不大,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一是激励机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与研究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和绩效挂钩的机制存在问题,研究人员将军工转化为民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思想保守,办事讲规矩、走程序,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在等待与观望中可能就被其他省市抢占了先机;三是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军民之间缺乏合理流动,缺少将军工和民用科技有效结合的纽带;四是军民单位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作平台,甚至不同系统的军工单位交流合作也很少,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形成了政产学研的“信息孤岛”。
四、为什么我们地处中国大地原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航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但开放经济发展缓慢,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不强?
渝新欧自2011年3月份正式运营以来,截至2017年3月份突破1000列,据国家海关统计,重庆市开出的渝新欧班列班次数量占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左右,其货值占所有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欧班列货值总量的85%。
此外还有开通较早的义新欧、蓉新欧、郑新欧等中欧班列,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长安号”截止2016年底仅运行292班,远低于渝新欧,在商品交流上无法发挥曾经历史辉煌的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作用。endprint
郑州、成都、重庆的GDP已远超西安,西安的经济辐射无法形成对丝绸之路沿线如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带动作用,反而因资源集聚形成了对西北地區经济的虹吸效应,加剧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贫困落后。西安的企业规模和经济活力较差,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经济合作、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都太少,距离成为丝绸之路新引擎还有很大差距。
西安距离成为丝绸之路新引擎还有差距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对于包括欧亚通道建设在内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配套体系构建,已经过了单点突破的时候了,更何况中欧班列一役西安已经事实上落后,痛定思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应该从陆港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大西安地区的航空、高铁、通信、互联网、会议、会展、贸易、空港新城、保税区等大交通、大物流、大商贸的发展,将竞争门槛抬高,以陆港城市发展战略全面回应“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西安的综合竞争力,分项追赶,基本没戏。
五、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
西安县域经济转型有两种模式:一是开发区带动模式;二是农业资源开发模式。
开发区带动模式以高陵、户县和阎良为代表,通过布局开发区,吸引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如泾渭新城2003年落户高陵,加快了高陵工业化步伐,2014年高陵县撤县设区;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2008年落户在户县,2016年底户县撤县设区;阎良区则布局国家级航空技术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飞机制造、设计、实验等航空产业体系,通过开发区模式的带动,以上三区都成为西安市工业的重要支撑。
当前仅有蓝田和周至两个县域经济,均为传统的农业县,由于开发区主要围绕城市摊大饼式发展,造成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太低,城市的虹吸效应又加剧了偏远县域经济的滞后,从而只能依靠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国家寄希望于以土地流转形成的产业化基地对种植业进行示范带动,而西安周边的农业产业园很大部分以套取政府补助和拆迁赔偿为目的,成为权钱交易的场所。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龙头企业引领、政府市场引导不够是造成远郊县域农民贫困和经济落后的主因。如西安市葡萄研究所(位于户县环山路)培育的“户太八号”葡萄一年开5次花,结3次果,果粒大,酸甜可口,果肉细腻,耐储存,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但由于周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没有技术指导和市场预测,大规模无序种植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近期西安市葡萄研究所种植的葡萄20元一斤,而周边农民种植的仅为3元一斤,严重影响了户太八号的品牌价值,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六、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优势突出,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却不大不强?
一是城市品牌的营造不够精确,多次更换城市品牌口号,但并不能很好的诠释西安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脉络,周秦汉唐、长安、秦岭、渭河、丝绸之路等历史和文化坐标都需要彰显。
当前,针对西安城市品牌形象的诠释热情在官方和民间已经形成新一轮讨论氛围,出现了“中国元典城市”、“大西安、新长安”等品牌提炼,为精准表达西安新时期的城市品牌形象提出了明确的关键词,这个时候,官方应该主动回应这些民间讨论,形成大家共同关注的氛围和机制,以公众参与持续推动西安内外部的城市品牌营销。
西安缺乏深度体验的文化产品
二是缺乏对历史文化的创新性挖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协同发展模式,如法门寺、楼观台、大雁塔、兵马俑、汉唐帝陵等都是极具历史特色的文旅资源,但是现在纯商业性的开发和粗放式的经营,不仅对文物具有破坏的风险,而且无法彰显历史的情怀,游客看不懂的背后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
三是缺乏深度体验的文化产品,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皇城复兴”提出了多少年?目前城墙内三条著名的西大街、东大街、解放路在改造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唐、明清和现代三种风格。城墙以内的开发改造破坏了很多老街、老宅和历史遗存,无法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荣耀与繁华。
四是营销理念的茫然和缺失,我国古代有三大水利工程:灵渠、都江堰和郑国渠,在成都的都江堰已经成为旅游的地标之时,郑国渠依然游客稀少。当青城山成为成都的重要旅游资源之时,享有以佛教文化、道教文化、隐士文化之源的秦岭依然未形成西安的旅游符号。西安的面食历史久远、品类繁多,为什么没有打出“来西安吃面”的文旅口号?
总体来看,西安旅游,名气很大,但基本上还处于“有观光无休闲,有文化无产业,有资源无产品,有投资无创新,有增长无更新”的阶段,西安文旅产业的转型迫在眉睫,其中的路径之一就是通过文旅资源的产权清晰化,以及配套的市场化改革和营商环境改善,引进全球知名品牌对本地文旅资源的整合开发,再辅以本地文旅领域创新创业资源,共同推动区域文旅产业生态的时尚化、体验化、休闲化、科技化等方向的转型。
七、为什么我们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红利,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新起点等平台,理应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的汇集点,但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产业却达不到省上要求?
西安的GDP体量太小,当前不足以成为丝绸之路的经济引擎,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欧亚经济论坛对西安来说只是宏观政策。西安现在的经济影响力仅限于关中平原,在此背景下,国内外金融资本肯定不会在此汇聚,西安现在还不具备成为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实力,具体原因至少包括:
一是金融体系不健全,没有证券交易所,也没有一定数量规模的金融机构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支撑;二是缺乏拥有国际经验的高级金融人才,由于国际总部金融机构相对较少,西安金融领域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让金融回归到服务业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西安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确定一两个金融集聚区域,起一个好名字,成立一个管理机构就可以实现金融创新和金融产业集聚了。而是要系统地研究西安市、陕西省和关中城市群乃至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立足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的本质定位来看待西安的金融产业发展,让金融回归到服务业的角色,而不能让西安金融创新的战略安排和政策环境变成投机者的天堂,就像当年天津一样,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伤害,更让本地金融业的发展坐失良机。endprint
比如说,能源金融的发展一定不能离开能源产业凭空出现,更现实的举措是与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的能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进行深度互动,通过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增量招商等,推动面向能源金三角地区能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创新。而对于面向丝路经济带的金融创新,一定要明确地争取国家围绕“一带一路”进行的有关金融战略布局在西安的落地,并主动创设一些金融平台和机构,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而不是小打小闹,生搬硬套,被动等待国家战略垂青,甚至在承接一些明确的国家战略时才突然发现自己接不住。
此外,要从金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角度来看待产业的发展,金融是一个人才依赖和政策依赖都很高的行业,西安一直缺少金融业发展的氛围,在实际的运营当中,更是因为缺少人才而使得很多的金融业务外流。
还有就是,全球金融城的建设已经今非昔比,无论是产业生态的构建还是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都无法通过常规的做法来实现一个金融产业集聚区和金融城的崛起。对于这一点,迪拜金融中心的打造就是典型的例子,金融创新的根本在制度创新,如何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的宏观战略背景,通过一个个项目化、产品化、平台化的具体实践,步步为营,逐步构建属于适配于“一带一路”与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守正出奇,打造未来十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或金融城。
而且,金融城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该走品牌化路线,尽早确定金融城的品牌,比如长安金融城或沣渭金融城,向全球发布,品牌先行,营销前置,产城协同,迭代推进。
八、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我们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如何留住人才是西安需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文化在北京、金融在上海、电商在杭州、外贸在广州、科技在深圳”,那么什么在西安?西安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落户难只是人才留不住的原因之一, “孔雀东南飞”的真正原因是职业生涯空间不大,西安的知名企业太少、薪资太低,对高端人才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
西安的优势是国企众多,由于市场机制转型缓慢,很多只适合养老,曾有朋友从西安一家航空国有企业辞职,其原因是白天上班无人在,晚上灯火通明来加班,人情关系胜于能力,年终考核不以业绩为准,不给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这是最可怕的。
北上广是生存压力大、房价高,但同时也是全球知名企业和厂商云集之地,虽然你一无所有,但是金钱和机会就在眼前,只要你努力就触手可及,这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此外,深圳对引进的本科到博士的人才给予15000到30000元的配套租房和生活补贴,在当下全国都在抢占人才的时代潮流下,西安的人才落户政策其实还有很大差距。
九、为什么我们工业不大不强、发展得也不够快,可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后十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兰州、京津冀等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在变好,我们该怎么办?
2017年8月份,当高温天气刚结束,西安又出现轻度污染天气,一位5岁的小朋友告诉妈妈“雾霾就是看不到蓝天了”。在阴雨的笼罩下,秦岭脚下,你看不清山,不知是雾还是霾?西安雾霾之严重,空气质量连续几年排名全国倒数,仅次于石家庄,甚至比北京还要厉害。
公开的说法是,西安雾霾的成因,一是本地和周边城市的工业污染;二是河北、山西的空气污染会伴随着东北风流通过来;三是汽车尾气的排放,西安机动车保有量250万辆,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早在2010年对西安市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机动车尾气占比为17%;四是地理环境因素,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有秦岭、北有北山,东西狭长,南北较窄,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使得污染物得以在此堆积,不易疏散。
以上或许都是外在客观因素,但不能成为雾霾愈来愈严重的借口,以上因素其他省市也存在,為什么可以治理好?西安环境日益恶劣的真正原因还是工业排放、燃煤污染和工地扬尘,行政监管不力才是主因,城区周边的建筑工地土方施工未采取湿法作业、黄土大面积裸露是谁在放纵?工业企业超标排放环保部门为何屡禁不止?不对政府监管人员进行渎职问责,城市环境将永远无法改善。
雾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十、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学校、医院等民生服务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却一直在抱怨办事难、上学难、看病难?
以上“三难”也是全国性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在此以三个事实来进行阐述,希望有所启示:
某朋友去处理交通违章,交警队说不收钱,只能去指定的三家银行交罚款,等到了银行,交警部门的缴费系统几天进不去,银行柜台又不收,网上也不行,接连5天都是如此,眼看车辆马上脱险,赶紧找到车托,转了钱违章立刻处理掉。机关干部只对领导负责,没有“店小二”的服务意识,对规章制度机械操作,为中介人员提供了便利,给权钱交易提供了土壤。
再说上学难,在此以幼儿园来说明,截至2016年,西安常住人口883万人,城六区439万人,而城六区的公办幼儿园寥寥无几,没有熟人并且交数万元的赞助费是进不去的。私立幼儿园绝大多数需要提前一年报名,稍晚就要找关系,学费每月2000元左右,对工薪阶层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公办幼儿园太少,跟不上城市化的步伐是幼儿上学难上学贵的主因,那么小学、初高中呢?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和社会贫富的差距不断增大,引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的。
看病难就更是触目惊心,一是看病时间长,小病都需要一天时间;二是看病时间短,实际诊疗时间一般不到5分钟;三是花费大,西安三甲医院一般门诊一次就需要500~1000元的费用;四是秩序混乱,诊疗室黑压压拥满一片人,医生烦躁不堪,患者毫无隐私。如果是去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等知名医院看病,凌晨搬着板凳都不一定能挂上号。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院的营利性目的、政府的宏观调控不当应是看病难的主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