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从数据中来,到实体中去
2017-11-01许智博
许智博
2013年7月的一个傍晚,京东金融副总裁、企业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王琳与一个产品经理结束了在小黑屋里6个小时的“长谈”,回到自己的工位。一下午的时间里,两人“层层分解”了国内银行里最好的一款“保理”产品(保付代理,指企业将应收账款按一定折扣卖给第三方保理机构,获得相应的融资款,以利于现金的尽快取得),研究哪些环节可以从“人驱动”换成“数据驱动”。
脑力激荡之后的兴奋无法褪去,理工背景的王琳没有下班,而是直接开始动手画起了产品流程,然后写机器算法,一直写到晚上10点多卡壳。打电话给那个产品经理,电话那头说,我也在写。
这个算法的雏形最终在这晚王琳吃过“晚饭”后写了出来,在三个月后,完善的它变成了一套系统,被称为京东金融的“京保贝1.0”,开始向在京东商城上入驻的企业们推广使用。
“京保贝”并非是拍脑袋的产物,在京东金融成立之前,京东商城就经常为自己的供应商企业做信用担保,尽量解决他们的融资之痛。在做供应链金融业务之前,王琳调研了十几家各类的实体生产和销售企业,仔细地寻找着他们的金融痛点。
为“京东自营供应商 ”里的企业推出“京保贝”之后,为自营之外的企业量身定制的“京小贷”、动产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也陆续推出,很多从前为融资头疼的老板们开始习惯了“鼠标一点、钱就到账、随借随还”的“逆天服务”,不少企业借此做大做强,金融终于借助科技的力量进入了經济的毛细血管。
同样从实体经济需求里成长起来的,还有京东金融的农村金融,这个去年还只是京东金融集团的“二级部门”,如今已升级成“一级事业部”并引领着整个农村金融行业。随着更多的金融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将碎片化的农村金融需求准确地抓取出来,还可以结合政策与市场的力量,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重塑农业产业的链条,打通全国市场,实现多赢。
京东农村金融如今已经覆盖1700个县,30万个行政村,在超过中国一半的乡村里,那些并不懂得抽象的金融概念的农民,如今正在享受着这种普惠金融带来的改变:他们可以及时拿到从京东农村金融获得的融资去购买种子化肥,也可以利用融资在秋收后迎来新一轮扩大再生产。曾经觉得像“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好事,竟然真的可以遇到了。
这种“从数据中来,到实体中去”的金融,正在尝试解决传统金融里“不平等”的痛点,无论是创业者、中小企业业主,还是养殖户、种植户,都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接触和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平等权力,也意味着自己的梦想有了更高的成功率。
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金融与实体经济产业的“背离”,这里正在给出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