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路径
——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11-0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高职

彭 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路径
——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彭 坤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为切入点, 对高职院校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探究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对策。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成为一个热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门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在此社会大环境下,作为育人重阵的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的重任,还当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综合质量。以笔者所在的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仅开设一系列公选文化课程,还组织了问道大讲堂、尚德论坛、国学达人挑战赛、孔子故里行等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并于2016年成立了鲁商文化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基地。

然而,目前在校学生以95后居多,思维观念和生活习惯普遍深受互联网和西方文化影响。因此,研究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笔者采取在线问卷调查与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高职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探究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特别是目前教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下教育教学改革潮流,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对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界中有多种定义。笔者综合参考前人的文献资料,选取程裕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性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1]

《意见》则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最符合当今时代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中华人文精神。通过《意见》的定义与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得以明确,这为高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研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采取在线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①的态度、兴趣、了解程度以及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专业及发展的影响等内容。调查对象是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500名学生。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4份。通过分析问卷数据,结合学生个人访谈,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感兴趣,认同度比较高

数据所示,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是感兴趣的,了解意愿也非常强烈。由图3可见,29.98%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身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3.72%的学生认为有比较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学生对传统文化持开放、肯定的态度。高校如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与灌输,必将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图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

图2 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意愿程度

图3 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身生活的作用程度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较低,文化功底薄弱

虽然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感兴趣,但是了解不多,相关知识比较匮乏。如图4所示,50.6%的学生自认为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一般。通过个人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多源自课堂或者家庭教育,自己主动学习的情况很少。 而且,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主要是来学习一门技能,以便谋得一份好工作。因此,虽然学校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及活动,但是并不被学生重视。

图4 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程度

(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有所偏向

由图5可见,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文化内容是历史、文学、民俗、饮食。结合个人访谈,笔者了解到,历史、文学、民俗以及饮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得到而且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而书画、服饰、音乐、戏曲、文物、中医、科技、园林等,学生生活中很少接触,了解来源主要是书籍、网络、电视等媒体,比较受局限;而对于哲学、科技、养生等内容,学生多数表示主要是自身兴趣不大,故而平时不大接触。由此可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受个人兴趣以及身边环境的影响。

由图6可见,学生经常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主要是经典诵读活动、到敬老院、福利院的社会关爱活动以及传统文化讲座活动。这三项活动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开设并受到学生欢迎的常规文化活动。此外,据笔者了解,学生偏向参加文化体验类活动,愿意参与到活动之中。例如,学生对于去敬老院、福利院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就比较高,问卷调查中36.93%的学生经常参加此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孝亲文化熏陶。

图5 学生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图6 学生经常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

(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渠道多样化,互联网作用凸显

生活世界的观念实质是探讨优良和最幸福的生活的观念。某种程度上,近代思想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向人自身的回归。而幸福本身依寓于世界的生活实践的基础,是人之生活的终极价值和追求,就如边沁所认为的“全人类的最大幸福是伦理和立法之本”的法律终极价值,因此,通过法律中人之形象“幸福人”的建构,可成为摆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出路,成为沟通法律系统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主要是课堂,其次是网络和书籍。课堂和书籍都是常规的学习途径。网络渠道占比63.31%,比较值得关注。可见,互联网+时代,网络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笔者对网络渠道做了进一步探究,发现微信、QQ等社交媒体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通过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等渠道接触各类信息,包括学习某些知识内容。此外,学生通过搜索、阅读网络信息,学习在线课程、讲座等渠道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学习也占了不小的比例。订阅专业人士的付费知识服务目前在学生群体中尚未兴起,但也有小部分学生愿意接触并接受这种新兴学习方式。

图7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图8 学生愿意使用的的网络学习渠道

(五)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图9可见,学生认为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学生自身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不重视”(占比67.87%)。因此,虽然学校开设了相关文化课程以及文化活动,但仍然不能很好地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高校改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相关校园活动单一、枯燥”(占比53.96%)、“传统文化典籍多是古文,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占比47.48%)以及“缺乏有吸引力的课程”(占比44.84%)等意见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并加以解决的。

图9 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性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以及个人访谈中学生所反映的观念及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如要更有成效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专业特色,丰富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形式

高校应当结合各专业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专业课程及其教材体系之中,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从而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工商管理学院为学生开设商务礼仪系列体验课程,嵌入茶文化、酒文化等传统文化知识,并且灌输以鲁商文化为代表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实事求是、惠民利民等经商思想,在品茶、品酒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商业文化的魅力。这样创新性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创新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品质,提倡文化体验

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相较于文化知识讲座、经典诵读等常规活动形式,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当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品质,组织开展新颖的、有内涵的文化活动以引起95后学生群体的兴趣。例如,开展高雅艺术(京剧、昆曲等)进校园活动,不仅要积极引入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到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联合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发扬光大。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偏向文化体验类活动,喜欢体验式学习。 因此,高校可以增加文化体验活动的比重,例如,传统礼仪(传统节日、服饰等)、传统美德(孝亲尊师、成人礼等)、传统手工艺(剪纸、泥塑等)体验日,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之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以及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最终达到传承传统文化并为今日所用的目的。

(三)搭建新媒体平台,顺应 “新常态”学习方式

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深,手机不离手、低头族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们接受信息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加便捷,专业知识界限更加模糊。因此,碎片化、自主化、跨界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常态”。对于高校来说,搭建新媒体学习平台,布局校园网络体系,利用微信、QQ、校园APP等新媒体手段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真实生活之中。例如,开展活动多利用微信上墙、网络投票、在线抢票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多组织开展线上文化活动,每日国学、为你读诗等,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新常态”的学习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新常态”中爱上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四)加强师资建设,强化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

教师是学生求学生涯的引路人,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高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师资队伍的文化建设,提高教师个人素养,培养教师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灌输,引导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中去芜存菁,取用精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此外,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培养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与知识技能的教学名师,积极引入民间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到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之中。

总之,高校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当下的想法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习惯,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意见,从而推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

注释:

①笔者在调查问卷及其分析中所提到的“传统文化”皆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孙建华)

InnovativePathofImplementing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Education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CaseStudyofShandongInstituteofCommerceandTechnology

PENG Kun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250103,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urr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The author carry o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ognition statu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nnovation

G711

A

1671-4385(2017)04-0100-04

2017-04-10

彭坤(1987- ),女,山东临沂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高职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