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7-11-01车福利安徽正威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芜湖黄山合肥

车福利(安徽正威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及发展对策研究

车福利
(安徽正威力能源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年到2014年的旅游经济为例,并结合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旅游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旅游指数研究发现:合肥、黄山、池洲、安庆、芜湖五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属于旅游发展型城市;淮北、铜陵、淮南等六地市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属于旅游落后型城市;马鞍山、六安、滁州等六市属于旅游经济增长型城市。基于各类型城市旅游经发展水平和差异建议:增强发展型旅游城市增长级,稳定增长型城市扩大旅游规模,转变落后型城市的发展策略;发挥发展型城市带动增长型、落后型城市作用,加强规划和创新;坚持重点突出,层次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在突出旅游增长级的同时全面提升安徽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安徽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时空差异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差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衡量这种差异的方法有变异系数[1]、基尼系数、锡尔系数[2][3][4]、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以及收入不良指数。国内关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集中于国内各地带之间、省内各地市间的差异;对于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分析对象则集中在分析我国东、中、西地带之间或省际之间的非均衡性[5][6],目前逐渐倾向于对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7][8],特别是省域内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安徽省巢湖市的撤消地级市前后变化的情况分析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变化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安徽省总体旅游经发展的提升的政策建议,采用的方法除了比较常用的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之外,还引入了库兹涅茨旅游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旅游指数来研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的问题。

一、安徽省旅游资源分布

安徽省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其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旅游收入从2007 年的543.68 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430亿元,增长530.89%,年均增长75.84%。全国旅游总收入排名从2007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3年第8位。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因素、交通因素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等方面影响,安徽省内各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很大。

(一) 安徽省旅游资源分布

安徽省主要的旅游资源分布在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一带,集中于合肥、芜湖、滁州、安庆、黄山以及池州地区。各市旅游景区如表1所示,从重要旅游景区数量来看,合肥约30多处高居榜首,安庆、芜湖、滁州超过15处,淮北、宣城、淮南景区数量相对较少。黄山和池洲景区知名度极高,其一个重要景区的影响体量甚至超过淮北、宣城、淮南各市的旅游景区总合还要多。

表1 安徽省各市重要旅游资源分布

资料来源:安徽旅游信息网

(二)皖南、江淮地区高质量旅游资源集中,皖北资源贫乏

旅游资源品位实际上可以通过其知名度以及国家5A、4A景区绝对数量来衡量。截止2014年底安徽A级景区共计550余处,国家5A景区9处全部位于沿江和皖南地区,4A景区29处。其中,地处皖南的黄山、西递、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司空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现代旅游业也在安徽崛起,芜湖方特主题乐园成为安徽接待游客数量及收入增速最快的旅游项目,2008年至2014年,芜湖方特累共计接待游客近1900万人次。整体来看,安徽省高质量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江淮流域,皖北旅游资源贫乏。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基尼系数

近年来,基尼系数被众多学者广泛用来分析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问题。基尼系数在体现国内旅游收入经济总体差异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地市间的比较分析,以考察各地市对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水平的影响程度。公式如下:

(1)

式中:G为基尼系数,Xn为该市旅游收入和该省旅游总收入比率[1]。(按升序排列,X1

(二)库兹涅茨旅游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旅游指数

库兹涅茨指数和阿鲁瓦利亚指数原本用于衡量经济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两者都是一定的百分比人口的收入份额来表示收入分配状况,如果以最富有的2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来表示,则为库兹涅茨指数,这一指数的最低值为0.2,指数越高,收入差别越大;如果以最穷的40%的人口份额来表示,则为阿鲁瓦利亚指数,这一指数的最高值为0.4,指数越低,收入差别越大。以最高收入的20%的人口收入份额与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的收入份额之比来表示,称为收入不良指数,这一指数最低值为1,指数越高,收入差别越大。从区域旅游经济的比较出发我们可以利用这几个指数来衡量旅游贡献度或旅游经济的集中度及旅游收入分配的变化。以M表示旅游收入最高的20%城市的旅游总收入,以T表示该省年度旅游总收入;以S表示旅游收入最低的40%城市的旅游总收入,计算公式如下:

(2)

(3)

(4)

(三)极差、标准差、极值比率和变异系数

本文主要采用极差、标准差、极值比率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比较各地级市之间的绝对和相对差异。极差是反映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用它来反映十六个地级市之间的最大差距,从而看出各市间的极端情况。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通过它可以看出各市的旅游收入与平均旅游收入的偏散程度。极值比率反映一个区域内旅游经济差异的特殊情况,极值越大,则相对经济差异越大。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可以用来反映区域内的相对差异程度[2]。四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极差:R=Xmax-Xmin,其中,Xmax为最大值,Xmin为最小值

(5)

(6)

(7)

(8)

(9)

鉴于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本文涉及数据来自于安徽省统计局网、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2013)、安徽省旅游政务网、安徽各市2010年至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

三、安徽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指标分析

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2014)的数据安徽省旅游总收入逐年稳步上升,由2010年的1150.6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430亿元,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34.9%。在2011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值65.5%,虽然增长率在2011年以后呈下降趋势,但旅游总收入总体上还是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3年安徽省旅游总人数与旅游总收入相对应,稳步上升,旅游总人次数由2010年的1.2424亿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3.84亿人次,其年均增长率为28.6%。

(一)基尼系数

依据公式(1),收集安徽省各市旅游收入数据,分析得到: 2010年到2014年安徽省旅游经济的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555859、0.4534375、0.449975、0.40719、0.3955,安徽省旅游经济总体基尼系数不断缩小,表明各地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趋向平衡态势。把全省16个地级市按照其收入状况总体分为两组,合肥、黄山、池州、安庆、芜湖为一组,其他11个市为另一组,2010年到2014年两组收入基尼系数是0.125、0.1513、0.14、0.148、0.15,综合来说这种趋势的产生原因是合肥、黄山、池洲、安庆、芜湖对于安徽旅游总体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大,以上五市形成的旅游强市地位愈加明显。因此,从总体来看,安徽16个地级市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和两极分化严重,也突显了安徽旅游经济皖北的落后和江淮、皖南旅游的快速发展态势。

(二)库兹涅茨κ指数和阿鲁瓦利亚α指数

根据安徽省巢湖市拆分前后的地级市数量的20%和40%的比例界定为对应的旅游收入前4位合肥、黄山、池洲、安庆和后6位的阜阳、亳州、宿州、淮南、铜陵和淮北。根据公式(2)至(4)得出表2,从库兹涅茨旅游指数κ来看,2010年和2011年旅游收入分配差距先增大,经过2012年的小幅震荡到2013年分配不均衡明显扩大;而从阿鲁瓦利亚旅游指数α的变化来看,2010年到2012年阜阳、亳州、宿州、淮南、铜陵和淮北旅游收入增加速度越来越慢,但2013年又出现了强烈反弹,2010年到2012年收入分配不良指数增大,收入分配更加不均衡,2013年这一问题有所改变,但缩小幅度很小,2014年收入不良指数达到5年来最高。

表2 安徽省2010年至2014年κ,α,γ值

(三)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年度变化差异

本文选取安徽省2010-2014年5年为研究时间段,根据公式(5)至(9)得出级差,标准差,极值比率和变异系数值。从表3中看出,2010-2014年以来,极差和标准差的数值都在持续增大,尤其是极差的增大幅度在加强,从2010年的208.48亿元增大到2014年的758亿元,5年间差距扩大了近3倍,同时极值比率和变异系数的数值变化综合反映地市差距的程度呈现上升趋势。需要说明的是,2011年是一个拐点,这一拐点的存在正值三分巢湖的第一年,说明了安徽打造经济发展增长级的总体思路对全省旅游格局变化的影响。

表3 安徽省区域旅游的极差、标准差、极值比率、变异系数表

(四)各地市旅游经济地位的变化

从各市旅游收入地位来看,由图1可知2010年到2014年合肥、黄山、池州、安庆、芜湖五地市基本占据全省前列,2014年五市总收入均超过300亿元。其中,合肥市的旅游总收入始终最高,从2010年的225.26亿元增加到2014年791.24亿元,其绝对领先地位愈加巩固;池州2014年收入排名过黄山、安庆达到421.9亿元,改变了旅游强市的格局;黄山近年有遇到天花板的迹象:2012年至2013年增长缓慢,2014年甚至同比下滑16.5%;芜湖市2011年以后发展速度很快越入第5位,2014年收入接近314亿元且近年来与安庆、黄山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此外,马鞍山、六安分别由2010年第12位、第9位跃居到2014年的第7位和第6位;而蚌埠在2011年被芜湖、宣城、六安、马鞍山超越并下滑到2014年的第9位;宣城、滁州、阜阳、亳州、宿州、淮南、铜陵、淮北的地位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合肥、黄山、安庆、池州、芜湖五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2.5%,2014年五市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65%。

从人均旅游收入来看,黄山市人均收入2013年达到近年来的峰值即28812元,其次是池州市约18233元。2014年池州市26263元,而黄山市下降到23996元,人均旅游收入最低的是阜阳市约1022元。人均收入增速较快的是池洲、合肥、芜湖、马鞍山、淮南、铜陵。黄山、池州两市依然是安徽省内旅游人均总收入最高的地区。阜阳、蚌埠、滁州、宿州、亳州、淮北增速较低,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市人口基数大,旅游总体收入低,国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低。

图1 2010年至2014年安徽各市旅游收入变化 单位(元)数据来源:安徽各市2010年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

图2 2014年各地市人均旅游收入 单位(元)

(五)各地市旅游经济空间发展水平比较

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以及旅游对当地GDP的贡献率来反映该市的旅游发展水平。2014年,合肥、池州、黄山、安庆和芜湖的旅游总收入分别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3.3%、12.3%、10.3%、10.1%和9.2%,五市占全省旅游总收入65%以上,其他11市只占35%。从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来看,旅游对黄山市当地GDP的贡献率达到90%,旅游收入是黄山市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已成为黄山市国民收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强市。与黄山类似的池州排名第二,旅游对当地国民收入的贡献率达65%。滁州、阜阳、宿州、淮南、铜陵、淮北各市旅游业对当地贡献率较低,其中最低的宿州市只有6.73%。安庆、芜湖、合肥、六安旅游收入占各市GDP比重均超过10%。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的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还是较大的,其中合肥市、黄山市、安庆市和池州市发展比较好,芜湖紧跟其后发展潜力巨大。

四、安徽省旅游经济区域发展变化综合评价

(一)各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必然性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是旅游业在长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从构成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来看,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服务等基础设施,还有诸如旅游发展的政策等因素。由于安徽省总体旅游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各地市差异明显,比如作为中心城市的合肥在以上因素中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综合集聚效应明显,而作为淮北、铜陵、淮南等地市在以上影响因素的综合能力差,造成了旅游聚集能力不足以及旅游发展能动力的缺失。另外,安徽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皖南各市,而经济比较好、社会发展速度快的集中于沿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综合来看,安徽各市旅游业发展势必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而这种发展差异也会愈加明显。

(二)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反映了安徽总体经济发展新思路

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反映了安徽经济战略的新思路,即从常态均衡发展到突出增长级发展的转变。2010年以前,安徽各市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并不明显,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形式上的“均衡发展”状态。2011年巢湖正式被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巢湖的拆分为安徽打造合肥-芜湖两个经济增长中心奠定了发展基础。与此同时,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旅游收入在2011年后突飞猛进,2011年三市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8%、103%、107%,2012年分别同比增长44%、44.7%、33.5%,2013年和2014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7%,进入新常态稳定发展时期。到2014年底合肥旅游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处于绝对领头羊地位,而芜湖与黄山、安庆、池州三传统旅游强市差距日趋缩小,作为沿江的芜湖、池洲、马鞍山、安庆正在形成旅游经济强市发展带,而江淮、皖北各市总体发展缓慢。

(三)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和两极分化趋势愈加严重

从基尼系数、κ指数、α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综合来看,各市绝对差异不断扩大趋势愈加严重,形成极化效应。特别是合肥、黄山、池洲、安庆、芜湖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阜阳、亳州、宿州、淮南、铜陵和淮北。2012年至2014年合肥、黄山、池洲、安庆、芜湖五市占全省旅游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分别是64%、64.8%和65%。原因主要表现在巢湖三分之后,合肥和芜湖经济实力、旅游实力同步大幅增长,池州和黄山、安庆作为旅游导向型城市,对发展旅游的重视程度比其它产业高,旅游实力不容撼动且发展较为稳定,五市的社会经济和旅游基础设施包括宾馆、旅游用车、旅行社数量、从业者数量等也处于全省前列。而像铜陵、淮北那样的城市,主要收入是靠工业生产,政府重视工业甚于服务业,再加上其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相对不便,旅游资源贫乏,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就低。再加上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依赖工业发展的城市旅游经济更是发展缓慢。

五、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据前文分析,我们可以从各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以及发展差异将安徽省16个地级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旅游经济发展型、旅游经济增长型、旅游经济落后型。旅游经济发展型城市为分布于江淮、皖南地区的合肥、黄山、安庆、池州、芜湖;旅游经济增长型城市为马鞍山、宣城、蚌埠、六安和滁州;阜阳、亳州、宿州、淮南、铜陵和淮北则为旅游经济落后型。

(一)继续增强发展型旅游城市增长级

合肥、黄山、安庆、池州、芜湖是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安庆市有全国著名的天柱山旅游风景区,而安庆本身国民经济发展良好,在鼓励本地居民旅游市场需求扩大的同时,应进一步借助宁安沿江城际高铁、合福高铁、黄杭高铁、商合杭高铁实现高铁旅游连动,打造升级版高铁旅游网。池州市有佛教圣地九华山,特色品牌突出,但是应进一步开发九华山自然风景旅游区,使游客不能仅限于信仰佛教群众,扩大市场的供给对象。芜湖引入现代游乐旅游项目并积极开发鸠兹古镇,芜湖旅游经济应以带动餐饮、住宿等多日游的游客数量为发展重点。合肥是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对各类型旅游需求旺盛,合肥市应把主要发展过境游和居民休闲游、自驾游、乡村游和度假游等短途游作为今后重点发展方向。

黄山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城市,近年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不如以上四市,占其国民收入九成的旅游业在2014年突然下降,发展遇到明显的天花板。在此情况下建议积极实现旅游发展战略创新,把黄山作为安徽省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试验地,率先实行先行先试政策,发展特色化旅游,鼓励旅游创新,提升旅游品质。

(二)旅游经济增长型城市的稳定发展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增长的含义主要侧重于旅游收入和市场规模。这种类型的城市旅游收入与发展型五市相差很大,其旅游收入均不及芜湖的二分之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没有自己的旅游品牌。这类城市首要任务就是要从旅游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入手,发展短途休闲特色旅游项目,主要开发本地、周边两小时自驾游和短途旅游,利用通勤车常态化扩展大众旅游市场的同时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口碑。品牌建设上:马鞍山以采石矶作为品牌建设;六安的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和金寨景区;滁州市则以琅琊山风景区为中心开展红色旅游;宣城市的“文房四宝”之乡,由此可以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区;蚌埠市可以以凤阳花鼓为重点树立戏曲文化游品牌。总之要力求扩大旅游规模,以旅游景区的便利可达性创建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项目。

(三)旅游经济落后型城市的转变

阜阳、亳州、宿州、淮南、铜陵和淮北为旅游经济落后型城市。这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弱,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普遍稀少且旅游基础薄弱,旅游发展水平低。首先,经济发展仍然是这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有条件的城市应引入外来资本加大旅游投资建设,随着经济转型转变产业发展方向,引导资源向休闲型、冒险型、乡村型旅游集中,鼓励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热情。总体而言,皖北旅游经济发展落后的城市可考虑学习芜湖方特人造旅游景区的引入为亮点。芜湖方特处于江南,其游客来源多为南京都市圈、皖江城市、合肥都市圈,对皖北城市的吸引度极为有限。根据安徽现有的地理分布,在蚌埠或者阜阳等有条件的地市可效仿引入大型现代旅游项目,目标客源可以吸引河南、苏北等地的游客资源,而且阜阳、蚌埠等地本身人口数量大,本地客源就比较充裕。

(四)各市应进一步增强政府规划、创新

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政府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市场为主制定合理可行的旅游建设方案。比如芜湖市现代休闲娱乐旅游发展就是芜湖市政府根据芜湖市旅游业的弱点引入的大型项目,如今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已成为芜湖市的支柱旅游项目。没有芜湖市政府发展旅游的意识以及大力扶持的政策倾斜,以芜湖原有的旅游资源不可能与合肥、黄山、池洲、安庆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市媲美。芜湖市的旅游发展最大不足仍然是旅游资源的单薄,因此未来需要在现代旅游项目周围开发湿地、鸠兹古镇等高品位旅游项目,提高旅游项目的“集群化”创新发展。

(五)旅游发展型城市带动增长型、落后型城市

增长型、落后型部分城市营销不够,特别是特色宣传推广严重滞后。为了让特色优质旅游资源让投资者和游客认知,应借助旅游发展型城市平台,通过提供交通便利、周到的服务来推广周边地市短途和特色旅游产品,引导游客的旅游愿望的延伸。各地市还应共同制定区域旅游开发战略,使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衔接,旅游信息能够共享。发挥旅游经济发展型城市的带头作用,加强南北合作,旅游发展型城市和增长型、落后型城市互设旅游景区推介中心,发挥合肥、芜湖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旅游发展型城市应该着力提升旅游品味和影响力,吸引全国及海外游客依然是其主要的开发方向,而提升接待能力应是其突破瓶颈的关键。旅游增长型城市仍然须集中扩大旅游规模和知名度。在皖北等落后地区增加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集中培养1-2个增长极,改变总体落后增长缓慢的态势。总之,发展旅游经济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坚持全省重点突出,层次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在突出旅游增长级的同时全面提升安徽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1]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1):81-85.

[2]沈惊宏,陆玉麟,周玉翠,沈宏婷.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10):1220-1228.

[3]杨友宝,王荣成,王昱.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1):103-107.

[4]王洪桥,袁家冬,孟祥君.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14(2):164-169.

[5]王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63-67.

[6]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9):96-99.

[7]李榕.国内旅游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J].旅游纵览,2016(6):44-50.

[8]方梦圆.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5(14): 77-85.

[9]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统计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孙建华)

RegionalDifferencesandDevelopmentStrategiesofTourismEconomyinAnhuifromthePerspectiveofTempo-SpatialDifferences

CHE Fuli
(Anhui Zhengwei Power Energy Co., LTD, Hefei, Anhui 230000, China)

Taking the tourist economy of 16 Anhui prefecture-level cities from 2010 to 2014 as study case, this stud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Gini coefficient, Kuznets Curve and Ahluwalia tourist index, found that Hefei, Huangshan, Chizhou, Anqing and Wuhu are domina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re developed tourist cities. Huaibei, Tongling, Huainan and other cities are less-developed tourist cities, while Ma'anshan, Lu'an, Chuzhou and other three cities fall into the category of developing tourist cities. Based on the statu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economy, it is recommended to build the growth points for developed tourist cities, expand the size of tourism industry for developing tourist cities, and refo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ess developed cities. Besides, developed tourist cities shall be involved in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ing and less developed cities. In addition, practice integral strategy for development to uplift the economy of Anhui tourist economy.

Anhui Province; tourist economy; regional differences, tempo-spatial difference

F592

A

1671-4385(2017)05-0015-07

2017-06-05

车福利(1975- ),男,江苏徐州人,经济师。

猜你喜欢

芜湖黄山合肥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芜湖滨江天际线
黄山冬之恋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