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十三桥

2017-11-01陆林森

上海工运 2017年9期
关键词:黄浦江浦东斜拉桥

◎陆林森

三十年十三桥

◎陆林森

打桩机一声轰响,一根粗大的钢管桩扎入黄浦江河床。又是一声轰响,钢管又向着河床前进。很快,随着“哐当、哐当”的声响,粗大的钢管就植根在地层深处了。这一幕,发生在前不久的昆阳路越江大桥主墩施工现场。至此,黄浦江上,第13座大桥建设拉开了帷幕,不久就将横空出世。时隔30年,黄浦江上,大桥一座接一座出现,来往浦东和浦西,交通越来越方便了。

观览

三年时间给建设者树碑立传

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滋润了两岸的千百万市民。可是,在那些没有大桥的日子里,来往于浦东和浦西的市民,望江兴叹。据1988年统计,全市日平均过江机动车高达2.2万辆以上,过江人数日均超过100万。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期,黄浦江上的客渡航线已增加到了22条,车渡航线5条,而且已相继建成了打浦路隧道和延安路隧道,但城镇化提速,城区面积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过江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改善浦江两岸市民的过江难,1986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建设黄浦江大桥的项目建议书,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两年后,一批专家就黄浦江大桥的建设可行性进行评估,得到一致通过。

1988年12月5日,工地传来第一声机器的轰鸣,在原南市区南码头地区一角,南浦大桥建设拉开了帷幕。建设中的南浦大桥,浦西一端就位于原南市区南码头。这里的江面宽360多米,是黄浦江下游的最狭处。按照设计要求,南浦大桥全长8346米,主跨423米,是一跨过江、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它是我国国内跨径最大的斜拉桥,在世界同类型桥梁中,仅次于加拿大阿纳西斯桥和印度胡格里桥。

7000多名建设者汇聚架桥工地,劳动号子震天价响,口号是“无私奉献、严格苛求、艰苦拼搏、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气壮霄汉的拼搏,夜以继日的苦战,他们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拿下了这项世人瞩目的工程,为当时的豪言“三年建成大桥,给建设者树碑立传”画上了精彩的句号。

南浦大桥如同一道彩虹,凌空而起,创造了“上海速度,上海风格,上海效率,上海精神”的记录。主塔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南浦大桥”在艳阳下显得格外精神,为大桥落成增添了熠熠风采。1991年12月1日,大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终于实现。

提前百天架起浦东开放的桥梁

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上海,提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战略构想。同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战略构想正式落地。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腾飞输送了强劲的动力,也为上海带来了财富效应。

俗话说,要想富,先筑路。彼时,南浦大桥正在建设中,市民翘首以待,过江难的矛盾仍然需要加大力度缓解,尤其是浦东改革开放,更需要在黄浦江上架桥“铺路”。鉴于此,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决定在杨浦区境内再建造一座大桥——杨浦大桥。

1991年4月29日,南浦大桥主桥即将合龙之际,杨浦大桥主塔基础打下第一根钢管桩。此桥全长7658米,主桥跨径602米。塔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其状如琴弦,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

杨浦大桥浦西端位于杨浦区宁国路地区,浦东端位于罗山路地区,与南浦大桥同为上海城市内环线跨越黄浦江重要节点——内环高架路的重要构成。建设者经过30个月拼搏,黄浦江上又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提前100天竣工。

1993年10月23日上午10时,杨浦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它的建成,是继南浦大桥之后,建设者创造的又一建桥奇迹,极大地缓解了苏州河以北地区的过江难,对促进浦东改革开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年近90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为大桥题写桥名,他兴致勃勃地登上大桥,感慨地说:“喜看今日路,胜读万年书!”

黄浦江上两座桥,一南一北相呼应。一座,用时3年;一座,用时3年不到。这在世界造桥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它们以上海速度,写下了上海精神——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一流的质量,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关注,受到了国际桥梁专家高度赞扬。

细看

七八分钟从黄浦江的这边到那边

如果说,此前建成的松浦大桥,改写了黄浦江上没有大桥的历史,那么,其后相继建成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则如同蛟龙出海,为黄浦江添上了两道壮美的彩虹。江两岸的市民交通更加便捷了。

松浦大桥,1974年7月26日开工,1975年9月11日铁路桥通车,1976年6月29日公路桥通车。作为黄浦江上第一桥,松浦大桥为上海石化总厂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10多年后,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建成,拉动了江两岸经济建设,贡献度更大。有经济学者如此评价:作为上海市区内环线的重要组成,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为开发开放浦东、振兴上海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新的标志和新的景观。访问上海的一些国家政要也纷纷夸赞,它们是“了不起的工程”、“是我见到的最宏伟的工程”。

大桥建成前,渡船载车过江,需要两三个小时。大桥建成后,七八分钟就可以过一次江了。过江难的历史,正在被黄浦江上建成的大桥所改写。

然而,造桥之难,超乎想象。南浦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钢梁斜拉索桥梁,工程规模巨大,技术要求严苛,施工难度艰巨,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技术资料,且不论主桥长846米,以一跨423米过江,其跨度之大为当时全国之最。

一位桥梁专家告诉我,大桥“用钢材与混凝土两种建筑材料叠合而成。桥面下一层用大型‘工字钢’制成框架,上一层是钢筋混凝土桥面板,钢框架与桥面板用电焊焊接,结合处再浇上混凝土,使两者联成一体。这种叠合组成的桥面和钢框架共同受力的新型结构,我国还是第一次采用,开了我国建桥史先河”,“主桥桥面的钢框架共有438根钢梁,其中一根重达80吨,为全国之最;制作钢梁用的钢板,最厚的达80毫米,其厚度在钢结构中也是‘全国之最’。拼装钢框架用的10多万套高强度螺栓的直径达30毫米,螺栓之大,是我国建桥史上前所未有的”。

匠人匠心

他下决心造一座最好的桥

造桥英雄们的创造创新精神,在大桥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朱志豪,这位著名的桥梁专家,先后指挥过上海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但负责承建南浦大桥这样的大工程,还是破天荒第一遭。他知道,使命在肩,重任在肩,这项重大工程,许胜不许败,退路已被堵死,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拿下这项工程,为上海母亲河添彩,为上海改革开放添彩。当获悉加拿大阿纳西斯桥的桥面有裂缝,朱志豪跨越重洋,远赴加拿大,进行实地考察,回国后与设计团队分析研究,制定对策,保证了南浦大桥的质量。

林元培,著名桥梁工程师,设计或主持设计过多座斜拉桥,但设计叠合梁斜拉桥也是“大姑娘上轿——第一回”。南浦大桥要设计成新潮桥型,跨径位居彼时的世界第三,没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气魄是不行的。他感到了压力。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把他请到办公室,只问了他一句:“有没有把握?有多少把握?”林元培一字一句回答,“我有80%的把握!”还有20%,林元培没有多说,那可是风险啊!

在设计和施工中,林元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见解,采取有效措施,大桥建设迥然有别于阿纳西斯桥。美国一位著名桥梁专家在给大桥指挥部的信中说:“看到南浦大桥成功的建造,使我感到很兴奋。我觉得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潜力很大,可以参与和完成世界上任何工程项目。”

杨浦大桥的设计,也见证了中国造桥英雄的创造创新精神。当时,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照搬南浦大桥,设计跨度423米;二是把一个桥墩紧靠在岸边放置,这样跨度可达到580米,但岸边地基十分复杂;三是让两个桥墩都造在岸上,跨度602米。这是当时世界第一的跨度。林元培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单纯求稳,采用第一种方案,但会留下遗憾;要么争创一流水平,但要承担风险。他下了决心,造一座最好的桥。

当时,杨浦大桥属世界第一跨度,这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林元培创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理论——适用于一切空间结构而不囿于桥梁的“空间结构稳定理论”。他的这一理论,被国外同行赞誉为林氏理论。有位参与大桥设计的外国专家也做了一个方案,但结构的刚度明显不足,内力计算误差竟高达62%。

大桥,气势如虹脱颖而出,在林氏理论基础上演绎为黄浦江上又一实景。它的成功落地,为中国造桥英雄的匠心独运提供了注脚。

猜你喜欢

黄浦江浦东斜拉桥
黄浦江的昨日今生
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三十年的浦东
矮塔斜拉桥弹塑性地震响应分析
(112+216+112)m部分斜拉桥设计
黄浦江边的“引力波”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黄浦江上游防汛墙改建结构型式探讨
上地斜拉桥:天上滴落的水珠
浦东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