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例产妇产后抑郁症调查
2017-11-01李欣嫄
李欣嫄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500例产妇产后抑郁症调查
李欣嫄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0)
目的调查连云港地区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情况,通过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防治产后抑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产后一般情况调查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连云港地区的500例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产妇年龄偏大、伴有产后并发症、妊娠期超重(≥20 kg)易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结论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应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及早预防危险因素,并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产后抑郁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影响因素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产后最常见的精神疾患,常在产后6周内发生,在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5.7%~17.9%[1]。产后抑郁不仅危害产妇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消极影响[2]。因此,深入研究产后抑郁症不仅有利于产妇自身的健康,还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本文通过研究相关因素对产后抑郁发生的作用,从而更好的实现产后抑郁的防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1日~2016年5月1日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42天复查的500例产妇,既往有精神病史或人格障碍者、不能理解表格内容及拒绝合作者除外。年龄18~42岁,分娩孕周32~41周。
1.2 调查工具
①产后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包括产妇年龄、文化程度、夫妻关系、家庭经济条件、婆媳关系、产后家人照顾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喂养方式、新生儿健康状况、产后并发症、是否有乳汁淤积情况发生等;②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EPDS的典型分界值为13,分值越大说明抑郁障碍的程度越高。为减少假阴性率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EPDS分值≥9分定义为抑郁,分值<9分定义为无抑郁。
1.3 调查方法
所有问卷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符合条件的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产妇发放,并指导产妇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独自完成,经调查员核实完善后当场收回,保证问卷的质量和真实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
本次调查共计500例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有59例(EPDS≥9分),发生率为11.08%;≥35岁年龄段的产妇产后抑郁发病率为19.35%;有产后并发症的产妇共计94例,其中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有17例,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8.09%,说明有产后并发症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妊娠期超重的产妇(≥20 kg)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21.05%,远高于妊娠期增重正常的产妇;具体发病情况见表1。
表1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表
2.2 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因素分析
此次调查所采用的自编量表所涉及因素共35项,对每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EPDS≥9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包括产妇分娩方式、有无死胎史、产妇年龄、有无新生儿死亡病史、家庭经济条件、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健康状况、产后家人照顾情况、有无产后并发症、有无新生儿残疾病史、有无孕期焦虑或抑郁情绪、有无妊娠合并症史、丈夫及家属的支持情况、是否为首次妊娠、对家人的满意度、妊娠期增重情况,共计16项。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选出对产后抑郁症发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产妇年龄、有无孕期焦虑或抑郁情绪、对家人支持的满意度、产后并发症、妊娠期增重情况。
3 讨 论
3.1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与产妇的年龄成正比
本次调查共500例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1.80%。从调查结果来看,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35岁的年龄段,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17.28%,分析原因可能与高龄产妇高发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疾病有关,高龄产妇易过分焦虑,情绪不稳定,从而致使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3.2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与产后并发症有密切的关系
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伴随产后并发症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明显增大。许多研究表明,妊娠期或产后伴随并发症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增高趋势,这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
3.3 妊娠期超重(≥20 kg)的产后抑郁发病率明显增高
妊娠期超重(≥20 kg)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增重正常的产妇,分析原因可能是与产妇妊娠期及产后并发症有密切关系。此外,妊娠期超重的产妇也易出现妊娠期焦虑或抑郁的情况。
此外,在调查中发现,家属期待生男孩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明显高于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情况,分析可能与连云港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和传统思想较重有关。总之,产后抑郁症是产妇产后最常见的精神疾患,不仅危害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对胎儿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应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及早预防危险因素,应对有高危因素的产妇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
[1] 张国琴,王玉环.426例产妇产后抑郁症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77-4378.
[2] 周晨慧,廖少玲、刘琼玲.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影响因素[J].当代护士,2014,6:1-2.
R714.46
B
ISSN.2095-8803.2017.15.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