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渐行渐近
2017-11-01李琴
本刊记者 李琴
智能船舶:渐行渐近
本刊记者 李琴
在智能船舶这一全球船舶工业的“必争之地”,我国不仅应有顶层规划,还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规划落地。
今年以来,关于智能船舶的消息层出不穷,智能船舶研制俨然成为热点中的热点。7月,全球首个无人航运测试区在芬兰正式运营;8月,瓦锡兰对远在5000海里之外的一艘平台供应船成功进行了远程操控测试。智能船舶离我们越来越近,2025年建成无人驾驶船舶船队的预言变得越来越可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正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的大背景下,在智能船舶这一全球船舶工业的“必争之地”,我国不仅应有顶层规划,还应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规划落地,以打赢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关键一役。
全球掀起研制热潮
中船重工经济研究中心海洋装备技术研究部研究主管曾晓光表示,现在,中国、日本、韩国、欧洲都开展了多个有关智能船舶的项目,中国的相关研究处于设备综合控制到半自动化航行监管的过渡阶段。“远洋智能船舶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进展相差不大,但从目前发布的消息来看,在近海智能船舶研究方面,欧洲要走得更快些。”曾晓光说,欧洲在船舶配套上的优势是形成这一格局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当前有多家欧洲企业正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推进无人船的研发,争取在未来3年内在波罗的海实现完全遥控船舶运营,到2025年实现自主控制的海上商业运输。这一项目名为“企业自主控制海洋生态系统”,其创始合作伙伴包括ABB、卡哥特科、爱立信、Meyer Turku船厂、罗·罗公司、Tieto以及瓦锡兰等。
在日本,对智能船舶的研发已经被列为该国船舶界未来5年发展的重点。2017年5月,由商船三井、三井造船、国家海事研究所、港口和航空技术协会、东京海洋大学、日本海事协会(NK)、日本船舶技术研究协会,以及(三井造船)昭岛实验室等联合开展的自主远洋运输系统技术概念项目,入选日本的“FY2017交通运输研究和技术推广计划”。日本造船业和航运业计划2025年打造大型无人驾驶船队,并依靠政府支持,帮助日本在无人驾驶船开发中占据领先优势,引领未来国际标准。
在韩国,现代重工是智能船舶研发的先导者。2016年,现代重工宣布与英特尔、SK航运、微软等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船舶的新计划。根据计划,到2019年,其研发的航运服务软件将被部署至智能船舶,以实现船员获得远程医疗服务、进行压载舱检查、对重要设备进行维护、航运信息自动化报告等功能。
近年来,中国对智能船舶的研发步伐在加快。2015年年底,38800吨智能船实船建造合同签订,标志着我国首艘智能船舶进入设计建造阶段。该项目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牵头,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中船动力研究院、沪东重机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该船建成后将实现全船信息共享、自主评估与决策、船岸一体化、远程支持和服务等。2016年,“智能船舶顶层设计及部分智能系统示范应用”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立项,示范船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的13500TEU集装箱船。今年3月,海航科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CCS)、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美国船级社(ABS)、DNV GL、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6家单位联合发起了“无人货物运输船开发联盟”筹建工作。
海事会展中的智能化控制台
而今年7月全球首个无人航运测试区在芬兰的正式运营,无疑将加快全球商用无人驾驶船的研制步伐。
曾晓光认为,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船舶,尤其是远洋智能船舶。对于当前智能船舶在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的说法,他表示不能同意。“整船级的智能化船舶设计开发,还有许多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比如设备的控制理论、算法,高速实时通信,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技术等。”他说,智能船舶的研制和应用涉及很多方面,像通信方面的、气象预告方面的、信息共享方面的,因此,不仅需要船舶行业努力,更需要跨行业、跨专业协同推进。
占领先机就是掌握主动
一部分乐观人士认为,作为智能船舶的最高阶段,无人驾驶船舶相比无人驾驶汽车,应会更早实现。在这一前景明朗的未来市场,谁占据先机,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
智能船舶的研制包括船舶设计、配套设备智能集成以及大数据的应用等诸多方面。其中,船舶配套设备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目前欧洲智能船舶研制走在最前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配套设备领先世界,其配套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水平独领风骚。在这方面,船舶配套业相对“跛脚”的我国船舶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业内人士表示,正因如此,我国船舶行业更应在船舶配套上重点着力,制定智能提升计划,下大气力打一场提升设备可靠性与智能水平的硬仗,从产品设计环节入手,从产品材料着力,从生产工艺上下工夫,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设备和系统的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船舶行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从战略层面在资金、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支持发展智能项目的政策利好,积极争取资金,参与开展项目。同时,我国船舶行业应积极与其他行业,特别是新兴科技行业合作,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并借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炙手可热的“东风”, 为热门的智能船舶项目争取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更多的研发资金,实现智能化升级。
此外,在智能船舶的发展中,标准的制定不容忽视。谁制定标准,谁就将在这一未来大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机会。据中国船舶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范维介绍,日本目前在智能船舶标准化领域方面走在最前面。根据该中心的统计,2013年至2015年7月,日本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ISO/TC8)全会上牵头并发布的国际标准共计15项,有9项标准涉及船舶通导和信息传输等内容;牵头在研的标准共计10项,有5项标准涉及船舶通导、航向控制和航行记录仪等内容。范维认为,从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过去2年及未来5年的国际标准化战略发展重心均定位在“智能船舶”领域。
韩国则紧随其后,现代重工及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共同开发出的“有/无线船舶综合管理网通讯技术”已被选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IEC 61162-450,现代重工在ISO/TC8全会上也提出了Smart Ship的概念。目前,我国在智能船舶方面也已提出了一些标准化的方向。
业内人士建议,在智能船舶这一未来的大市场中,我国绝不能在标准制定方面落后于人,而应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利用中国在ISO/TC8中担任秘书处和副主席的优势地位,组织并支持国内相关专家参与智能船舶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逐步将关键技术或产品转化为国际标准输出,从而占领未来智能船舶的建造、配套及服务市场,打赢我国船舶行业由大到强的关键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