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定位与规划
2017-11-01林向阳廖中武
■ 林向阳 廖中武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定位与规划
■ 林向阳 廖中武
自浙江最先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后,中国各地便兴起了特色小镇建设热潮。然而,随着城镇的快速扩张,人们发现栖居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数千年潜移默化形成的世俗风情、乡里乡亲等精神上的根源正在消失,城镇愈发展愈缺失与乡村田园的亲近,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一种心理“疏离”,居民的幸福感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在当下中国城镇化日益提速的阶段,借鉴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并融入田园综合体的成分,通过二者进行适当结合、找到准确定位,才能走出常规城镇建设误区,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一、现状与分析
中国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以下误区:
(一)将特色小镇看成分流落后产能去处
需要防止在这新一轮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将这些特色小镇建成城市的化工与装备企业等转移过剩产能基地、作为城市配套的各种农家乐聚集地、甚至是转移工业污染和文化污染(城市庸俗的娱乐业)的集散地。应当学习德国的小镇建设经验,着重于一种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融合,形成“村庄城镇化,城镇村庄化”风格。同样,在中国新一轮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应如此,在小镇看到的不仅只是建筑和工商集市,还要有村庄的镜像:小河流水、林荫小道、天空飞鸟和四季花香等。
(二)侧重于产业驱动,忽视旅游发展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冲突而不是融合。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地吸引有“财”之人来休闲消费,实现流水式休闲停留;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生产,尽可能地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实现人员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都有很大差异:发展旅游就应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别墅;而要发展产业,就应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对医疗教育设施几乎没有要求,即使是发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复疗养设施为主;而产业聚集区为了促进人才聚集,常常要配套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医院等。旅游景区修建配套设施是通过住宿、餐饮和各种服务收费将投资收回;而产业聚集区的配套设施投资则是通过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再通过产业税收回收投资,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投资收益模式。
(三)侧重房地产开发与建设,不懂得修旧如旧
新一轮特色小镇,对特色小镇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改造,应该遵循原态的活化修复与重建,而非大拆大建,推倒后重来,更不应推行房地产商下乡逐利的房地产项目,使得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房地产商争食的盛宴。小镇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的建筑体都是一个遵循历史轨迹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是不同历史年代留下的建筑作品,其中不乏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文明程度,一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如一座百年老宅或许因它载有的传奇故事,而成为人文历史的纪念品。
二、思考:结合小镇特色,发挥田园综合体优势
田园综合体,作为一个新词在中共中央2017年的一号文件中出现,今后将成为中国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的新景观。国内学者已经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认为田园综合体是将生态建设融合在休闲产业之中,用于创建生态产业型城镇。也有学者认为,“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而笔者在比较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福建省省情,认为今后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结合我国和各地地区情况,结合人口、地理与气候禀赋,发挥田园综合体优势,开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认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就是能融合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优点的小镇,既有地理秉性和优势产业的特色镇,又能接壤田园生活,是产学研和休闲生活的良性互动结合体。
(一)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特色田园建设,首先要着力转变农村发展理论,用先进的思维武装农民,在规划设计阶段,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和共享的理念,特别是绿色与共享,绿色是为了保住青山绿水,共享则把新经济的东西纳入其中,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避免各种短视的发展理念,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打下长期发展基础。
(二)指导原则:“三农”是基础、产业是根本、运营是关键、金融是支撑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应当立足于三农,从区域的实际出发,探讨出适合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引进优秀的运营人才和项目,创新运营模式和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重视发挥金融的重要支撑作用,快速推进特色田园的发展进程。
(三)重视规划,规划先行,多规合一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应当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保障特色田园建设的有序高效推进。用一张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图,协调农业、林业、水利、住建、交通等规划,梳理各类规划差异矛盾,形成无缝对接的“一张蓝图”。建立多部门在空间规划信息管理的协同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审批信息的实时联动。在平台采用统一的建设项目申报和审批表,实现建设项目申报和审批方式的新转变。应当建立一套保障“多规合一”实施的体制机制,包括政策支撑和规范指引的运行机制、项目生成机制等。
(四)充分利用现有政策
借助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机会,争取上级政策、善用现有政策,在项目审批,用海、用林、用地指标方面努力获得突破。通过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对区域发展进行重新梳理,包括发展思路、产业定位,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服务、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吸引大城市高级人才前来就业定居,实现区域产业升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肌理。
(五)采取公司化运营项目
在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域中引入社会资本,财政资金从“主导”转变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职能与社会资本的管理、运营优势,促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双赢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财政支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及维护等全部交由社会资本负责,按照公司化、市场化方式进行高效运作,并且需要明晰相应的回报机制,可运用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对社会资本进行回报,并将政府的支出责任纳入财政预算。
(六)做精做细,创新经营模式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一般规模比较小,天然的就要求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细分优势产业,一旦发展思路乱了,就会出现问题。规划和运作过程中,工作要做精做细,避免过度高估资源的力量,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端化潮流化。确定发展方向后,要创新经营模式,融合“三生”“三产”,用企业化的方式来承接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要规划和植入、培育、发展新兴的驱动型产业,与基础产业形成互补和协同,如发展旅游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新型城镇化的田园社区建设,宣传和鼓励城市人来乡村消费、创业、旅居、定居,倡导城乡互动,形成一个新的生活社区。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具有浓烈的人文性质,呈现特色文化和品牌主张,容纳对接并且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主张可持续、可循环,强调自然生态理念,既包括风格和技术,也包括运营和管理文化。运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广泛传播,形成一种文化风潮,展现文化张力。虽然项目本身强调商业模式,是商业项目,但也要带有社会目的。这种运作模式,不但不会损害经济价值,反而会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福建省投资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