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观察·“特色镇100+”奏响“命运交响曲”—四川释放“百镇示范效应”大能量

2017-11-01薛学轩张明建

城乡建设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试点

■ 薛学轩 张明建

记者观察·“特色镇100+”奏响“命运交响曲”—四川释放“百镇示范效应”大能量

■ 薛学轩 张明建

四川有建制镇2032个,其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但“苗多不壮”,承载能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城镇率仅为47.7%,低全国8.4个百分点。为了后发追赶、弯道超车,从2013年起,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每年遴选100个特色小镇试点示范,带动千镇竞相发展。目前,全省277个小城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数量居全国第一,20个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居全国前茅。为了深化拓展“百镇建设行动”,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300个“百镇建设行动”试点数量拓展至600个,并重点培育创建100个特色镇;再从试点镇中选取10个左右经济发达镇进行扩权赋能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大“特色镇100+”试点效应。

实施“特色镇100+”战略,抓“特”有痕更有力

四川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发展特色镇战略:

一是“规”字定位,铸造特色镇建设之“范”。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规划水平,决定建设水平,突出四个优化:优化城镇布局,避免“一城独大”;优化城镇形态,避免“千镇一面”;优化城镇结构,避免“盲目扩大”;优化城镇特色,避免“水泥森林”。按此原则,对全省小城镇整体发展方向进行再审视、再布局、再定位,量身定制,统筹规划,构建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8大城市和16个中等城市为骨干,28个小城市与1793个小城镇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是“人”字为重,凝聚特色镇建设之“本”。四川小城镇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普遍规模偏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不突出,引导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既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也是特色镇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四川除成都以外,已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坚持两条:一条是落户后能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另一条是离开农村后农村权益继续保留,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试点镇住房和社保体系,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权益,实现城乡保障的政策叠加。以住房保障为例,将30%的公共租赁住房定向供给农民工,累计20万农民工等“新市民”受益,调动了农民进城镇落户的积极性。

三是“地”字奠基,构建特色镇建设之“形”。近年来,随着“百镇建设行动”的不断深入,试点镇建设用地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化解试点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坚持“三要”原则:一要统筹用地,严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加强政府土地储备,并加大以低效利用土地、废弃工矿用地等闲置土地的收储力度,增强对土地供应“统”能力;二要做好土地流转,按照中央关于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的改革部署,加快完成试点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登记、颁证工作,实现依法依规、公开规范流转,将沉睡的资源变成活资产;三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农村土地整治为抓手,以低效利用土地为重点,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形成增减挂钩的指标。

四是“钱”字突围,破解特色镇建设之“难”。资金不足始终是制约试点镇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破解资金难,主要是用市场手段,采取多元化的办法,从三个方面突围:一方面改革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各种资金的整合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竞争性分配等方式下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在小城镇落地生根,指导试点镇做好项目策划包装,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融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试点镇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领域;再一个方面各试点镇要在增强投资促进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引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重要民生工程类项目,并确保落地生根。

五是“权”力下放,构建特色镇建设之“核”。按照“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原则,依法依规向试点镇下放相关的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应放、尽放、真放、试点镇做好“接”的准备,承接的权限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城镇规划、管理需求相匹配,确保下放权限接地气。

特色镇如何由弱变强?打“特”还须自身硬

自身“硬”才能“强”。为了特色镇“硬”起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排兵布“镇”时,要求“特色镇发展,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提升质量,放大效应”。

为了特色镇“硬”起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其强“筋”壮“骨”,制定“硬而强”的“四大良策”:即环境“青而绿”、产业“特而优”、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

环境“青而绿”是特色镇本色的定位。四川加大森林城镇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川南、川东北、成渝经济带、川西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四大区域森林城镇群,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行动。统计显示:2015年四川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71%,人均公园绿地为11.38平方米,虽然两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相当部分城镇,未达到人均5平方米的“国标”。在“绿化全川”的行动中,国家森林城市泸州市发挥了引领作用。该市提出:把“森林在城镇中”变为“城镇在森林中”,从身边的绿化抓起,实施城镇中心绿化、城郊生态绿化风景林、城乡生态走廊、水系林网体系、山地森林保育、绿色乡村人居林、生态休闲旅游、林业产业、森林文化等九大建设工程,从2013年起至2020年投资40亿元,打造“山水田园林城、怡情宜居小镇”。

产业“特而优”。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绝不是修几条马路,盖几栋高楼那么简单,特色小镇要么有完整的产业链条,要么是处于产业链条中的一环,有产业支撑,才能聚拢人气,否则,就会形成“睡镇”“空镇”“死镇”。因此,产城相融是小城镇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为小城镇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也增添了活力。近几年来,四川围绕创新创业发展孵化+创投、互联网+、创新工场等业态使大批小城镇华丽转身,最引人入胜的是成都市郫都区安源镇,已成为成都市创新创业资本汇聚地,并被冠以“箐蓉汇”和“创客小镇”品牌,推动了产、镇、人融合发展,仅一年时间,就聚集了创客上万人。华莹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在2年内吸引3000多人才创新,一个“无中生有”的电子产业名镇在大巴山深处崛起。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演绎新的“鲤鱼跳龙门”,将独特的龙文化、民俗文化融为一体,通过修复和打造18条古老街道,新建龙门湖光旅游区,招商引资14亿元改造龙门码头,实现年吞吐量3900万吨,带动3万人就业,使龙门镇成为绝美之境和福祉之城。

形态“小而美”。四川小城镇有着天然的乡土之美,犹如丹青长卷,处处皆入画,既有山川俊秀的自然风貌,又有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情景交融,一条石板路,一处老城墙,一泓碧绿水,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愁”记忆。阆中市保宁古镇就是其中之一,美国作家格兰特在《中国你惹不起》一书中,多次盛赞“阆中保宁古城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方,在这座古城,我发现了一个‘真’的中国”。阆中保宁古镇“小而美”体现在三个方面:或精心呵护自然山水美景,或精心保护文化遗存美景,或精心守护蓝天净土美景。巧借山形水势,因地制宜地增添绿彩,建园造景,打造多重山体、多元水系、多层空间自然景观,让古城“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

机制“新而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化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释放机制体制红利,激活特色镇试点活力。尤其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改变“小马拉大车”“有限权力承担不了无限责任”的城镇管理问题,积极探索“镇管”路径。广安市在街子镇设立综合执法中队,配备专职人员和车辆,整合小镇的市场、城管、治安等管理职能,向改革要小城镇的内生动力。新津县分别将972项县级管理权限和事项下放到镇,实行“一体化管理”,提升了城镇管理水平,放大了小城镇的活力。

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特色小镇

独“特”效应满乾坤

“百镇建设行动”,经过3年实践,以21个重点镇为龙头的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初步培育了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形成了“百镇领航,千镇扬帆”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西部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主要体现在“四大效能”上:

一是体现在推动了供给侧改革上。百镇建设行动的300个试点镇共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农村人口63.6万人,带动全省小城镇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123万人,300个试点镇的205个城镇集聚人口规模已达万以上,位于川东北的西充县多扶镇,2011年还是个只有1.8万人的小镇,3年过去,常住人口逾4.8万人,增长2.7倍。

二是体现在带动了小城镇华丽转身上。截至2016年,300个试点镇共整合省级财政资金21.6亿元,带动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05亿元;引导现代农业、电商等特色优势新兴产业向小城镇聚集,打开发更大的发展空间,为释放西部这个“最大回旋余地”的巨大潜力找到了路子。仅以武胜县街子镇为例,该镇凭借紧临重庆市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汽摩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3.3亿元,农业人口转移1.5万人,实现了小镇嬗变。

三是体现在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上。去年通过对127个试点镇抽样调查发现,试点镇的经济增长动能强劲,平均GDP为16.2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镇有8个,最高的已超过200亿元;20~50亿元的有17个,试点镇经济增长推动了县城经济快速发展,近郊试点镇正成为中心城区重要功能组团,与城市联运发展;远郊试点镇正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县域次中心。

四是体现在配套设施的完善上。试点镇的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截至去年底,300个镇公路率达100%,城镇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城镇供水普及率达84.6%,燃气普及率达52.5%,垃圾收集清运率达100%,处理率达90%以上,通过推进“9+N”公共设施项目建设,试点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45.4亿元,有的小城镇已初步具备了小城市的规模条件。

(作者单位: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试点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