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五是五有”唱出天籁之音
2017-11-01山东老年大学
□ 山东老年大学 刘 刚
掌握“五是五有”唱出天籁之音
□ 山东老年大学 刘 刚
2016年10月号《老年教育·长者家园》刊登了《爱乐“老顽童”》一文。文中提到该老师归纳了“五是五有”的歌唱学习口诀,即:“打开是前提,放下是基础,气息是保证,咬字是纽带,共鸣是关键;脸上有戏,眼中有神,身体有形,声音有气,心中有情。”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理解,试对上述口诀作肤浅诠释,以与学习声乐的老年学员们交流共勉。
打开是前提:是指打开喉咙,软腭提起,后咽壁劲挺,呈哈欠状。整个口中的感觉像是含着一口水,即进入歌唱状态。歌唱前首先要做到这一点。
放下是基础:即喉头要落下,喉位要低;气息要下沉,气沉丹田;歌唱发声的声音支点在胸口第二个纽扣处;声音要落底,特别是中低音区,气息要托住,往下唱。声音上台阶,感觉下台阶,越到高音越往下唱。
气息是保证:没有气息,就没有声音。“歌唱就是呼吸。”从这一点上来说,气息是声音的根本,是歌唱的原动力。没有气息吹动声带,再好的声音也出不来。所以,要高度重视呼吸对歌唱极其重要的作用。
咬字是纽带:中国的汉字讲究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要清晰咬出,咬字的位置在前面,所谓“字音在前”;字腹一般多用于行腔,根据旋律的要求,或委婉,或激昂,或悲切。字腹(母音)柔和地在嘴的后半部分形成,即所谓“母音在后”;字尾在咬字中是最重要的一环,它起到收韵归韵的作用。特别在大段的行腔之后,都要有清晰准确的收韵,这样才能把字音字意交代清楚。“五音四呼十三辙”讲的就是咬字吐字,它是一首作品传情达意的手段和纽带。
共鸣是关键:所谓共鸣即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作用,称为共鸣。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叫基音。从声带发出的基音是十分轻微的,必须通过人体部分腔体的共振,以增强声音中优美的泛音成分,使原来微弱的基音变得优美洪亮。
在学习声乐技巧中,要注意掌握面罩共鸣的歌唱技巧。贝基先生说:“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意大利声乐家们谈到共鸣问题时,一般都讲面罩共鸣,它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面罩”的部位在面部,确切地说,是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上额窦及额骨等。“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唱者演唱时的一种感觉。凡是歌唱方法正确的歌者,当唱出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尤其是唱高音时,歌者会感到在“面罩”部位有一种微微振动的感觉,这就是面罩共鸣的感觉。面罩唱法要求在高、中、低三个声区唱任何一个字和任何一个音时,都要把声音的共鸣焦点集中在“面罩”里,因此这种高位置且有凝聚力的声音具有强烈的致远性和穿透力。当歌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能把声音清晰地送进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所以说,共鸣是关键。
脸上有戏:即面部表情要有“春、夏、秋、冬”之分。喜怒哀乐都应根据作品的要求准确地在面部表现出来。要真挚,不能表里不一,不能“皮笑肉不笑”,要贴切、真实、自然。切不可矫揉造作。
眼中有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要有神,并用眼神与观众交流。眼睛要会说话,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不同的感情。
身体有形:形体表演落落大方,精气十足。人有了“精气神”,上场的台步和身段就透着一种振奋的感觉。“坐如钟、站如松”,潇洒、干练、稳健、大方。
声音有气:一,要有良好的气息支撑。歌唱的呼吸只有一个方向——向下。气息要深,中间偷气要快,每个音都有根,每个音的根都在气上。二,演唱要有气势,要善于控制气息。或高昂、或低沉、或委婉、或奔放,都要有良好的气息控制,以达到绝佳的演唱效果。三,要有“吸着唱”的感觉,声音要落底,气息要下沉。感觉始终是用气唱,而不是用嗓子唱。
心中有情: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歌者达到“声情并茂”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一要深刻理解歌词含义,深入到歌词的情境之中,准确表达歌词的意境;二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感动别人”是艺术表现追求的目的与效果;“感动自己”是歌者进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要达到“入戏”“忘戏”的境界,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歌唱不是理性的哲学思考,而是感性的经验。”尽管我们对上述“五是五有”进行了浅释,但是在掌握一定声乐理论与演唱技巧的同时,必须注重歌唱实践。要重视练声。通过练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的发声技巧、恰当的发声位置。有效地增强气息、共鸣、位置诸方面的肌肉记忆。把科学发声的“不自然”变为自己的自然;把正确歌唱的“有意识”变为自己的无意识。多练声,多演唱,多实践。在正确的歌唱理论的指导下,相信老年学员们通过刻苦训练,一样能唱出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