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育人,听听部长如何说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谈医学人才培养
2017-11-01姜乃强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医教协同育人,听听部长如何说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卫计委副主任曾益新谈医学人才培养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就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要求。此次改革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是什么?如何通过医教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在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方面将有哪些新突破?
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历史新机遇: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前不久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迎接新的历史机遇与发展挑战,医教如何联手协同育人?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全国高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主编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应邀就此进行了介绍与解读。
医教协同,一次全面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林蕙青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去年先后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了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方略,深刻回答了高等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深入推进医学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为贯彻落实好这两次大会的精神,着眼于健康中国建设和面向203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局密切合作,不久前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做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
林蕙青认为,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就医学教育改革发文,由国务院副总理亲自出席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并做系统务实讲话,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这次医学教育改革聚焦健康中国建设,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力求政策务实管用,推进医教协同,将是一次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教育改革。
明确目标,夯实院校教育完善毕业后教育
林蕙青介绍,这次改革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
改革围绕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加强医教协同管理、促进人才培养使用紧密结合等四个方面,明确了14项任务,将着力于推进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一是夯实院校教育,着力从入口生源质量、过程深化改革、出口质量保证等三个环节,全方位深化改革并提高质量。在提升医学生生源质量方面,将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教育部部属高校适度扩大规模;将强化医学生质量短板的医德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完善并加强对高校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求,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将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加快建立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二是完善毕业后教育,逐步扩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模,力争到2020年实现医学毕业生规范化培训全覆盖,并切实提高培训合格证书的含金量,使之全国通行。
三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补齐区域短板,部委省将共建一批医学院校,加强中西部薄弱院校和基地建设,促进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补齐专业人才紧缺短板,加快服务大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
四是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订单定向医学教育的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就业使用、管理和激励等政策,确保订单定向医学生上得来、下得去、用得上、有发展。
五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深化综合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医学院部的职能改革,保持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级多部门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促进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性互动。
重点推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医学科学
林蕙青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育部将扎实推进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近期将重点推进五方面的工作。
一要优先发展。医学教育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又是最具前沿性多学科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把医学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医学教育的新发展。
二要提升质量。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教育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生健康作为神圣的职责,使医学成为有情怀、有温度的科学。要推动高校加快对附属医院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加大对教学工作的考核监督,加强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要主动服务。医学院校要主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提前布局,支持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健康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主动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主动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参加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使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四要机制保障。医教协同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合作协同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学子风采
五是政策支持。教育部将在“双一流”建设中积极支持医学教育,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医学学科、一流的医学院校,加快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也将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优先支持医学教育,加快提升薄弱地区医学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
把好关口,鼓励有实力的医学院更多招生
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如何走完最后一公里?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认为,要在医学人才的入口以及出口、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改革推动。
“目前的医学教育的入口参差不齐,有人初中毕业接受中职教育当了医生,还有三年制的专科、五年制的本科教育在培养医生,还有八年制的医学教育。”谈起医学教育的入口问题,曾益新介绍国家将逐步取消中职、中专招生,限制大专招生,本科招生向“一本”迈进。
曾益新介绍,目前有一些非常好的医学院校,招生数量控制得很死,每年招生数量仅在数百人;而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医学院校,招生人数相对较多,年招生数量多达两三千人,培养的学生考试通过率很低。曾益新表示,把好入口关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入口的严格把关,将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医生队伍,优质的医学院校应适当多招学生。
曾益新认为,在招生环节还应倡导按需招生,要按照国家整体医疗结构每年需要的大概医生数量,规划和设计医学人才的招生数量,包括本科生的招生入学人数与医学生规范化培训的人数。同时,还要关注医学专业的设置,对于那些人才非常紧缺的领域,如全科、病理科、儿科、影像科等,要根据需求规划好招生与培训的总体数量。
面向未来,关注人文精神与全科医生培养
曾益新表示,在医学教学方面,要在医学临床教育中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鼓励开展翻转课堂式的学习。同时,还要增加学生的实验操作机会,特别是临床操作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将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融合,并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
如何在医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曾益新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学为例,认为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体现人文教育。比如,一些临床医学的课程,学校可以请医学专业教师与人文教师共同来上。课上,专业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人文教师讲授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与理解,引导学生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学会如何去传递一个坏消息,如何去沟通一件事情等。
曾益新认为,还可以设立一些课程,比如医学历史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的需求,理解医学的尊严,理解医学的价值,会非常有意义。还可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对一些医学历史方面的故事进行整合,让学生结合英语学习了解医学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在这种无形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责任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特别强化了对全科医学的支持,因为全科医生是整个中国医学体系建设,特别是医学人才培养教育领域最短的短板,最需要加强。”曾益新介绍,根据规定,国家对全科医学的支持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所有的定向免费学生,日后全部转入全科轨道;在职称方面,全科医生参加规范化培训后,下到基层工作的可以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
“适应现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应在鼓励专科医生快速成长的同时,进一步充实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更多全科医生。”曾益新介绍,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凡是有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学校,都要设立全科医学教研室与系或学院,为本科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并组织见习与实习,让学生更多了解全科医生、尊重全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