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 《前出师表》劝谏艺术研究

2017-11-01张会会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后主先帝出师表

张会会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1)

[语言文字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 《前出师表》劝谏艺术研究

张会会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郑州 450001)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楷模,在政治、语言和文学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尝试从情态和归一性角度分析《前出师表》的劝谏艺术,发现情态词和归一性的合理使用,既维持了诸葛亮与后主之间的融洽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劝说的成功进行,这是《前出师表》一文成功的原因之一。

《前出师表》;劝谏艺术;系统功能语法

引 言

《出师表》是古代出兵打仗之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用来表明尽忠报国之心,或者呈献攻城掠地的策略。历朝历代因为战争而为人所知的人非常多,但是以表文流传后世的却不多见。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存之典册,流传至今,更被评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一。

《出师表》以其极高的政治、语言和文学价值,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个部分,但由于《后出师表》的作者以及其他信息仍存在争议,人们对《前出师表》的研究相对较多。诸葛亮既是后主刘禅的长辈,又是后主的臣子,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奏表既不宜用训斥的口吻,又不便用卑下的语气,既要写得不卑不亢,又要鞭辟入里,才能在不失大体的同时达到规劝后主的目的。本文尝试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前出师表》,讨论诸葛亮是如何运用情态成分和归一性来帮助自己实现劝谏的目的,同时又维护他和后主之间恰当的人际关系的,从而论证此文的得体性和说服力。

一、理论基础

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即概念功能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1]34语言的这一功能可以表达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是由语气系统 (mood system)和情态系统(modality system)来实现。

作为体现人际意义的一个子系统,情态系统是实现语言人际功能的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交际者的个人愿望,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或者要求他人承担义务。情态系统包括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其中,根据量值的不同,情态动词可以分为高量值、中量值和低量值情态动词。情态附加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语气附加语和评价附加语。

归一性也称作极化现象,是对命题或提议的判断或评价,包括肯定和否定两种选择。“在命题中,意义的归一性表现为断言和否定。断言表示‘这是’,否定表示‘这不是’”[2]145。韩礼德、胡壮麟等认为归一性应该属于概念功能的范畴。然而,情态系统是介于归一性肯定与否定两极之间的一个系统,而且“在意义上,归一性总是和语气及情态等联系在一起,后两者都属于人际功能”[3]102,由于归一性和情态的密切关系,归一性的合理处理对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也有一定意义。

二、文本背景知识

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刘备复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在平定南方叛乱之后,决定出师北伐,收复中原。在临行前,他上书后主刘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向后主刘禅提出三项忠谏,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安定后方,保证前方进军的顺利。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打消后主对自己的猜疑和顾虑。

此时的后主宠信宦官,贤愚不辨,是非不清,置先帝基业于不顾,昏庸愚昧,诸葛亮针对这种情况,既要循循善诱,对后主晓之以理,又要不失君臣之礼。因此,如何做到既不逾越礼仪,又能成功劝说后主采纳自己的建议,是诸葛亮上书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这篇《出师表》被千古传诵的原因,因为通篇诸葛亮恪守君臣之道,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其理动人,其情感人,为后世之典范。

三、文本分析

经统计,《前出师表》一文共有25个自然句,其中出现情态动词或情态附加成分的有20处,分布于12个句子里,将这些情态词语一一分类汇总,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表1 《前出师表》中情态动词出现情况

表2 《前出师表》中语气附加语出现情况

表3 《前出师表》中评价附加语出现情况

(一)情态动词

由表1可以看出,在情态动词中,诸葛亮只用了高、低两个量值的情态动词,没有出现中量值的情态动词。高量值责任型情态动词出现在以下几个句子中:

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④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⑤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些句子的内容是诸葛亮为后主提出治国方面的具体措施。其中,①劝说后主“开张圣听”以鼓舞士气;②和③两个句子说明实施律法要赏罚严明,对众人一视同仁;④劝谏后主准许挥师北伐,以完成先帝遗愿,光复汉室;⑤劝说后主广开言路。“宜”、“当”、“不宜”这些高量值责任型情态动词的使用,明确指出了后主刘禅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其中,肯定情态动词“宜”和“当”表明后主在一些方面所做的不足,否定情态动词“不宜”指出了后主应该杜绝的做法。同时又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希望后主能努力做到,表明自己作为长辈对后主的殷切期望。通过这些词的使用,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后主所作所为的不满态度,又避免了对后主的直接批评,不会引起信息接收者的反感,同时也说明了后主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文中使用了“能”和“可”两个低量值的肯定情态动词,如下:

⑥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⑦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在这三个句子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亲贤远佞,在治理朝政和军队时,能够对自己所推荐的人才加以重用。低量值的情态词能够缓和作者的口吻,这里诸葛亮所推荐的人才都是经过认真挑选和观察的,对他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但以随和商量的口吻向后主推荐,也表明了诸葛的谦逊和负责,后主对这些建议也更容易接受。

全文没有出现中量值的情态动词,这也是诸葛亮和后主之间关系的体现。一方面,诸葛亮和先帝刘备一同打天下,看着后主从小长大,先帝临终之时,更是把江山和遗孤托付给诸葛亮。作为托孤重臣,又是后主的前辈,在后主昏庸之时,诸葛亮痛心疾首,希望后主能自知自重,担起复国重任。因此高量值情态动词的使用,说明诸葛亮作为长辈,对后主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另一方面,我国乃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三纲五常”之礼,更有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箴言传世,因此君臣之间地位极不平等,臣下给君王上书应极尽谦卑,不能有丝毫的越礼之处。诸葛亮作为后主的臣子,说话上表自然要符合臣子的礼仪,因此会使用低量值的情态动词。高、低两种量值的情态动词分别体现了诸葛亮与后主刘禅之间长幼和君臣这两种关系。这两类情态词的交替出现和合理使用,体现了诸葛亮对自己身份的准确把握,便于维护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情态附加语

情态附加语也叫做人际附加语,在句子结构中可以实现人际功能,根据其语义的不同,情态附加语可分为语气附加语和评价附加语。语气附加语又分为可能性附加语和通常性附加语。可能性附加语表示对句子所述内容的肯定程度或所指事物出现的概率,通常性附加语则表明了事情出现的频率。如表2所示,《前出师表》中出现的语气附加语出现了5次,“诚”和“必”两个可能性附加语各出现了2次,“未尝不”这个通常性附加语出现了1次。“诚”一次是出现在文章首句“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该句是诸葛亮对当今国家局势的判断。另外一次出现在①对主张治国的建议中。“诚”译为现代汉语是“确实”的意思,这个肯定附加语表示对事件的推测和估计,且非常确信,表明了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的肯定程度比较高。相对于“大概”、“可能”等比较委婉缓和的附加语,这个词的使用更容易引起信息接收者即后主对所述内容的关注,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必”出现在⑥和⑦中,且都与情态动词“能”连用。在给后主推荐人才时,诸葛亮设想后主任用自己推荐的这些人才之后会出现的效果。诸葛亮经过精心挑选,对自己推荐人才充满信心,并坚信这些人才会给治理国事带来良好的成效。“必”这个高度肯定的附加语表明诸葛亮的这种信心,同时也能够增加后主对这些人才的信任,使后主任用这些人才的可能性加大。“未尝不”这个词译为现代汉语是“没有不”的意思,与“总是”意义相同,因此这里将其归入通常性语气附加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句诸葛亮回忆先帝与之谈论“桓”、“灵”二帝时的情况。“未尝不”采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充分强调了先帝对“桓”、“灵”二帝亲近小人、远离贤臣的叹息痛恨之情。通过这个高量值附加语,强烈否定了亲佞远贤的错误做法,以此来警示后主要亲贤远佞,切莫重蹈前人的覆辙。

评价附加语又分为主观性评价附加语和客观性评价附加语。如表3所示,此文中只使用了主观性评价附加语,没有出现客观性评价附加语。客观性的语言会疏远语言表达者与所述事件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置身事外之感。诸葛亮作为先帝的托孤重臣、后主的丞相、百姓的精神支柱,蜀国的兴衰成败与之息息相关,他不能也无法置身事外。文中只出现了主观性评价附加语,没有客观性评价附加语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说明了诸葛亮对国事的关心和关注。文中主观性评价附加语有5处,其中“欲”出现了一次,句中主语是“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欲报之于陛下也”,表明将士为国为主尽职尽忠的决心和愿望。忠诚的贤臣勇士是国家兴兵打仗的必要前提,这句话为诸葛亮劝说后主“开张圣听”、“恢弘志士之气”、“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打下基础。“以为”在⑥和⑦出现。如上文所述,这两个句子中含有情态动词和语气附加语,充分说明诸葛亮对自己所选拔人才的信心。然而,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使用了评价附加语,且附之以主语“愚”,这样一来,既表明了个人的观点,也给后主提出了建议,使整个句子在语气舒缓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执行价值,便于后主的接受。虽然诸葛亮自觉对后主对蜀国有责任,但当权者毕竟是后主,而他只是一个臣子,所以劝谏不能太过盛气凌人,必须不卑不亢,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三种情态词的使用,恰恰帮助诸葛亮实现了这一目的。“愿”出现在⑧和⑨中:

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这是诸葛亮对后主提出的两点希望:亲信贤臣、准其北伐,这是诸葛亮作为臣子对君主的恳切请求。“愿”字能够体现诸葛亮与后主之间的地位差距,是下属对上级的请愿。虽然后主昏庸愚昧,但诸葛亮仍尊他为主,仍用谦卑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建议,这样一来君臣之间融洽的关系得以保持,同时也便于后主爽快地接受自己的提议。

这些情态动词和情态语气词的搭配使用,体现了诸葛亮对自己身份以及和后主刘禅之间关系的准确定位,是此文实现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归一性

归一性是对命题或提议的肯定或否定。这一类的表述往往是断言性的,而非寻求他人的确认。介于两种归一性之间的情态系统,或表频率或表概率,体现了一种可能性,是表达人际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归一性和情态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笔者认为,情态系统固然能表达人际意义,但是通过对归一性和情态系统的恰当处理,可以使人际意义的表达更加完整,同时也有助于语言表达者实现自己的表达目的。《前出师表》一文的成功,与诸葛亮对归一性和情态系统的正确处理分不开。

全文共有25句话,其中12句含有情态词,上文已经一一做过分析。另外的13句话,作者用肯定的形式来表述,如果归一性保持不变,它表示断言性和确定性。这些肯定形式的句子可以充分表达诸葛亮的治国理政和选贤举能方面的信心,这种信心也是赢得后主信任、坚定后主北伐信念的前提。这些句子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

⑩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⑪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⑫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⑬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⑭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这几个句子是诸葛亮对任用人才的建议,诸葛亮用肯定的句子来表述这些文臣武将的才能,说明亲贤远佞是治国兴邦之策,表明诸葛亮对这些人才和治国策略的高度肯定,这些句子没有情态词的出现,完全属于断言式的话语,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信念之坚定。历史上的刘后主是一个贤愚不辨,懦弱昏庸之人。诸葛亮这些肯定式的话语,是作为前辈对后主的谆谆教诲,帮助后主拨云见雾,分辨忠奸,更容易引导后主相信这些人才和策略,采纳诸葛亮的劝谏。

第二部分又分为三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是第一层,是诸葛亮回忆陈述自己本是一介平民,身份卑微。因感动于先帝的三顾之情才决定帮助先帝成就事业,讲述自己跟随先帝出世以来的所作所为,表达自己对先帝对后主的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向后主坦言自己为了汉室夙兴夜寐,尽忠尽责,所做的这一切皆是为了不辜负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预防小人惑主,打消后主的顾虑,增加后主对自己的信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是诸葛亮对自己责任的明确,表明了此次出师是为了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向后主尽忠。目的在于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帮助后主收复汉室河山,使后主得以“还于旧都”。文章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是表文的结束语,诸葛亮借此向后主表达自己的爱国忠君之心,以及作为臣子面对君主诚惶诚恐的心境。

四、结语

诸葛亮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面对愚顽昏庸的后主,他侃侃陈词,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德,同时又对自己的身份准确定位,能严守君臣之礼。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情态词的准确运用,使之得体诚恳,感人至深。归一性的把握又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增加后主对北伐的信心,达到劝谏的目的。

本文尝试用系统功能语法知识,分析了诸葛亮《前出师表》一文的劝谏艺术。通过分析,有助于增进对原文作者表达艺术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对原文内容以及交际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诸葛亮的说理和劝说艺术。本文的分析表明系统功能语法对研究我国古代散文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为研究我国国学典籍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1]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J].外语教学,2002(3):34-38.

[2]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5.

[3]王勇.在“是”和“不是”之间:归一性、情态和否定[J].外国语文,2009(2):101-107.

Abstract:The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written by Zhuge Liang,is a good example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s,having unique value in politics,linguistics,literature and some other aspects.Based theoretically on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ality and polarity of The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proper use of modality and polarity helps to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ge Liang and the King as well as facilitate Zhuge Liang's persuasion.Moreover,the analysis also demonstrates that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is useful in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proses,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Key words:The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art of persuasion;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Research on the Art of Persuasion of The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ZHANG Hui-hu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H042

A

1671-1084(2017)04-0085-05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4.019

2017-03-11

张会会,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修辞学。

猜你喜欢

后主先帝出师表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出师表
武侯祠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