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2017-11-01左丽云
文 左丽云
关于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文 左丽云
合理设问、随机性的追问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过程中巧问妙引,能激发思维的活跃与敏锐,让幼儿学习灵活应对问题;提问的恰当运用,还可以引发师生间的活泼互动,增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表达这些良好学习品质尤为重要。用“问”为幼儿的“想”引路,用“问”为幼儿的“学”服务,培养敢问、会问、善问的孩子,从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幼儿求实、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幼儿园;科学活动;提问有效性
教学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它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使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而有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巧问妙引,能激发思维的活跃性与敏锐性,让幼儿学习灵活应对问题。提问的恰当运用,还可以引发师生间的活泼互动,增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和表达等良好学习品质尤为重要。
一、据实提问,源自生活
在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较易忽略的知识点,这对幼儿思维方式和探究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关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提问要能引发幼儿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让幼儿通过学习探究实现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因此,科学活动的提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比如,在科学活动探索滚动现象时,教师首先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会滚动的?”启发幼儿回顾生活中一些能滚动的物体。然后教师问:“谁能想出好办法,让这些会滚动的物体不再滚动?”新问题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幼儿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促使认知进一步发展。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对所学的内容、对同伴所说的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应捕捉住幼儿最感困惑的地方巧设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幼儿尝试用筷子搅拌的方法使热水加快冷却,但同时停止搅拌后所测得的温度差异很大。幼儿对此困惑不解,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搅拌相同的时间,热水冷却后的温度不一样呢?”及时肯定幼儿的质疑,引导幼儿去进一步探究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科学活动中还会有一些易被幼儿忽略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会影响思考和操作的结果,因此,要用提问的方式提示、引导幼儿去正确认知。比如,在科学活动“改变沉浮”中,当幼儿沉浸于猜测用几勺盐才能让鸡蛋浮起来时,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多少盐才是大家说的一勺呢?”幼儿面面相觑,这是大家在猜想中未曾意识到的一个关键问题——一勺盐究竟用的是多大的勺子?勺子里的盐装到什么程度算是一勺?而该问题直接关系到放盐的量,决定着操作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事先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思考盲点,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幼儿思考过程中不准确的地方,从而使探究科学教育更严谨、更有效地开展。
二、巧设情境,丰富经验
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发现的好奇心和欲望。在大班学习活动“沉与浮”中,针对幼儿都认为“木头、塑料泡沫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橡皮泥是沉入水底的”现象,我们精心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木头和泡沫塑料沉入水底而橡皮泥却浮在了水面上。这一不同于幼儿已有认识的情景激发了幼儿去思考“为什么漂浮的木头、泡沫塑料会沉下水底,应该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反而浮在水面上?”这一问题。幼儿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幼儿对“沉与浮”现象产生的“疑问和兴趣”使他们出现了“急盼”和“渴求”的心理状态,便积极地开动脑筋,以求得问题的答案。
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回归生活,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体验与感悟。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中,幼儿通过对橡皮泥和游戏棒的摆弄发现了构建三脚架的要点,并通过在三脚架上摆放物体了解了三脚架的稳定性。该活动虽然让幼儿对三脚架有了一定了解,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于是,教师提问:“想一想、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三脚架一类的东西?”从而使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中进行新的思考与探寻,不仅加深了对三脚架稳定性的认识,更感悟到三脚架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富于挑战,有话可说
随着对幼儿思维空间拓展和独立思考培养的关注,教师越来越重视给予幼儿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重视幼儿自主学习经验的积累,强调幼儿表达表现的重要价值。教师尝试提出一些具有较大思考空间且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来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只有开放性的、挑战性的、能引发幼儿思考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让幼儿透彻理解并熟练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教师应围绕活动重点反复提问,以促使幼儿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让球动起来”中,教师围绕探究让球动起来的方法,不断地提问:“你可以不用手帮忙让球动起来吗?”“你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让球动起来吗?”“你可以不直接使用自己的身体让球动起来吗?”……在这些重点凸显、角度各异的提问中,幼儿会凭借自己的游戏经验去想象和思考,围绕“让球动起来”这一内容进行持续的思考与猜想,从而得到更为丰富多元的答案。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将活动中的难点分解成一些不同梯度的小问题,让幼儿分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比如,大班科学活动“墨迹画”的教学难点是观察墨汁遇水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将这一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个提问解决:“棉棒轻碰水面的时候你首先看到了什么?”“墨汁在水面上像什么呢?”“然后又看到了什么?”“最后墨汁怎么样了?”通过幼儿对每个小问题的解答,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墨汁遇水后的变化,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活动难点。
四、双向互动,自主求疑
教学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孩子习惯于听教师讲,然后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个别幼儿即使有问题,也不知道怎样提出来。因此,思考和探究设疑、激疑和鼓励幼儿提问的方法是教师必须掌握和恰当运用的教学基本功。用提问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引导、点拨和启发,有助于促使幼儿在有所发现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这一“双向提问”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双方互动式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如在有关物体平衡的一次学习活动中,一个孩子在实验时偶然获得了成功,他迫不及待地要与老师和同伴分享他的快乐。教师在肯定他的同时问他:“你是怎样让物体平衡的?”孩子产生了疑惑:“是啊,刚才还一直不能平衡,为什么现在却可以了呢?”教师说:“你再仔细想一想,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孩子思考起来:“两块积木要一样大小的。”教师追问:“那是不是一样大小的积木随意摆放都能平衡?”孩子说:“不是的。”又仔细观察了一番以后,孩子说:“两块一样的积木一定要放在摆平架的两边,要一样远才能平衡。”教师进一步提问:“如果是不一样大小的积木是否能平衡?怎样才能平衡?”显然,在师生的相互询问中,幼儿不但知道了平衡的原理,而且一旦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
引申提问——通过提问让幼儿将所学知识、技能、方法向课外不断拓展延伸。幼儿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习得的知识应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经验储备和知识经验,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可将活动引向纵深发展的学习点,适时提出问题。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吹泡泡”中,幼儿成功地用圆铁圈吹出了七彩的圆泡泡,他们兴奋不已。这时教师提问:“如果换成方形铁圈或三角形铁圈,还能吹出七彩的圆泡泡来吗?”问题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幼儿巩固知识、持续地发展认知提供了契机。
合理设问、随机性的追问对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用“问”为幼儿的“想”引路,用“问”为幼儿的“学”服务,培养敢问、会问、善问的孩子,从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求实、求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的学习能力。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朝阳楼幼儿园)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