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7-11-01张乃红

保健文汇 2017年3期
关键词:骨髓瘤免疫治疗多发性

●张乃红

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张乃红

目的:探讨分析化疗联合以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M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常规化疗。观察组:25例,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观察诱导前后免疫表型变化,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诱导前后DC的免疫表型差异显著,诱导后各表型的阳性率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多发性骨髓瘤;DC-CIK免疫治疗

老年人群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发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MM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有报道显示[1],DC-CIK细胞免疫治疗应用于MM,可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作用。本次研究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MM患者为例,探讨分析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MM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61.3±6.9)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常规化疗治疗,其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4±4.5)岁。观察组:25例,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其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6±5.2)岁。纳入标准[2]:(1)符合《血液学诊断即疗效标准》中对MM的诊断;(2)骨髓细胞学、血M蛋白检查、X线检查确诊;(3)骨髓异常浆细胞>15%;(4)均为首次诊断患者,预计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化疗禁忌症患者;(3)随访资料不全者;(4)中途滑脱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有可比性。

1.2 试剂与仪器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PBS(Hy Clone)及人淋巴细胞分离液(TBD)分离洗涤;rhIL-2、rhIFN-γ(美国Peprotech公司);无血清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anti-CD3(BD公司)。流式单抗(CD4-FITC、CD25-APC、CD127-PE)、溶血素、PE同型对照、APC、洗涤液(均购自BD公司);美国BD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化疗治疗。化疗方案如下:地塞米松+表柔比星+长春长辛方案、地塞米松+硼替佐米+吡柔比星方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方案,化疗周期为三个周期以上。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联合DC-CIK免疫治疗。具体方案如下:

1.3.1 DC-CIK诱导[3]

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贴壁培养后消化成悬浮细胞,在 1640培 养 液 中 加 入 IL-1(100U/ml)、IL-2(500U/ml)、IFN-γ(1000U/ml)、CD3mAb(100ng/ml),进行CIK培养,每两天更换一次培养液,于第七天进行收集。剩余贴壁细胞加GM-CSF和IL-4,每三天补充一次新鲜因子,第六天加入自体Ag-DC。取培养到第八天的PBMC和Ag-DC,加入PE标记的HLAⅡmAb10μl以及FITC标记的CD86mAb、CD83mAb10μl,流式细胞仪测定。将收集到的CIK培养液分为Ag-DCCIK培养组(Ag-DC:CIK=1∶10)和单纯CIK培养液培养组,24小时后,取CIK、Ag-DC-CIK和PBMC,加入FITC标记mAb对CD3表达进行检测,CD8、CD56通过加入PE标记mAb检查。

1.3.2 细胞回输[4]

每次治疗前48小时,对DC、CIK进行细菌、真菌、内霉素检测,确保无污染后继续培养,于第十四天将CIK细胞(Ag-DC致敏)离心、洗涤,25ml的人血白蛋白、20万单位的rhIL-2、生理盐水100ml重新制成悬浮细胞,2h内回输至患者体内。

1.3.3 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

培养第八天,将CD1a、CD86、HLA-DR、CD83、CD80mAb分别加入抗原负载DC,成熟前后的DC免疫表型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4 疗效评价[5]

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定标准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两类。直接指标包括:骨骼病变、浆细胞瘤、血清M蛋白以及尿本周蛋白,即骨骼病变有所改善;最大两个浆细胞瘤直径缩小>50%;血清M蛋白下降>50%;尿本白蛋白排出量减少>50%。间接指标包括:血浆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血细胞比容积、血清钙、血尿素氮、骨髓浆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脾脏。血浆蛋白每升增加20g;免疫球蛋白、血清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血细胞比容积增加量>0.06;血清钙每升下降至2.485mmol;血尿素氮降低至正常水平;骨髓浆细胞数量减少至5%,淋巴结以及脾脏肿大缩小>50%。部分缓解:达到直接指标要求,间接指标符合两项以上;进步:直接指标中血清M蛋白及尿本周白蛋白降低50%,间接指标达两项以上;无效:未达到直接指标要求,间接指标仅达到一项要求。

1.5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应使用SPSS18.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x±s表示,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诱导前后DC的免疫表型比较

诱导前后DC的免疫表型差异显著,诱导后各表型的阳性率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诱导前后DC的免疫表型比较(±s,%)

表1 诱导前后DC的免疫表型比较(±s,%)

时间 CD1a CD83 CD86 HLA-DR诱导前 3.13±0.49 10.13±1.02 30.13±3.12 49.12±4.11诱导后 45.6±4.87 68.12±6.33 84.32±5.12 86.23±5.22 P值 <0.01 <0.01 <0.01 <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观察组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论

MM是发病率仅次于非霍金奇淋巴瘤的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及一些新药(雷利度胺、硼替佐米)的应用,使MM患者的病情明显得到缓解,但仍存在短期内复发及原发耐药现象的出现[6]。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又一新型肿瘤治疗手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联合培养,即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CIK是体内效应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速度以及癌细胞杀伤活性,具备T细胞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可同时表达CD56、CD3,可高效准确的杀伤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不良影响,杀伤活性约为LAK细胞的50倍。DC是一种功能较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受Ag刺激后可提供启动CIK的有效信号,诱导特异性杀伤MM,与单纯CIK相比,杀伤活性更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IK与DC联合培养后,CD1a、CD56、CD86的阳性率明显升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综上所示,化疗结合DC-CIK免疫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单位:山西省人民医院血液科)

[1]颜斌.化疗联合负载自体抗原致敏的DC-CIK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机制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3.

[2]李春霞.BD方案与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D].郑州大学,2013.

[3]郑楠.CIK细胞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D].济南大学,2014.

[4]赵霞,丁慧芳,刘国强,徐敏,邢健,鲁光,路希敬.DC-CIK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Treg细胞的影响[J].现代免疫学,2015,02(6):130-135.

[5]赵霞,许庆,丁慧芳,徐敏,邢健,鲁光,孙彩凤,刘国强.DC-CIK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04(5):490-496.

[6]钱磊.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含硼替佐米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析[D].吉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骨髓瘤免疫治疗多发性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诊断及免疫治疗探讨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