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11-01陈逸群
●陈逸群
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逸群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科住院部收治的8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4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加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方法进行辩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70.73%)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2.68%)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可做到因证立法、随法施治,临床疗效显著明显,而且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能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应用价值比较高。
中医针灸;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
中风,现代医学又名脑卒中(Stroke),该病属于一种多发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起病急、发病快、致残致死率很高,目前,我国中风发病率居世界第二,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新发布的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临床症状比较典型,患者常出现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与身心健康影响较大。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因是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脑内动脉发生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导致。中风后遗症(sequela of apoplexy)是指中风急性期过后某些症状或体征未完全消失,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受限、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疼痛、甚至感觉完全丧失、肢体瘫软无力或水肿、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临床研究发现,大约有80%左右的中风患者在预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何治疗也成为当前国际医学界研究重点与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头针结合体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选取我住院部符合中医诊断标准与纳入标准的8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给予头针+体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8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经患者同意并排除禁忌症,纳入本文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男21例,女20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3.1±2.9)岁,病程3-3年;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18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5.3±3.1)岁,病程3-4年。有40例患者为脑血栓疾病,42例为脑出血疾病;有24例患者伴有高血压,有17例患者伴有冠心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研究比较。
(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加常规康复训练,具体用药及治疗如下∶静脉滴注30ml长春西汀+250ml0.9%氯化钠注射液、20ml丹红+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1次/d;口服维E,服用量为100mg/次;口服维B1,服用量为10mg/次,3次/d;口服阿司匹林,服用量为75mg/次,1次/d;治疗周期为15d。在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基础上,按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方法进行治疗,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体针选取患者的阳明经穴,以患侧肢体阳明经穴位为主。上肢∶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下肢∶环跳、伏兔、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飞扬、昆仑、丰隆穴;口眼喎斜者加阳白、牵正、颊车、内庭、太冲;失语加哑门、廉泉、通里、地仓、颊车。面瘫者加取下关、鱼腰以及颊车等穴位;小便失禁者加取肾俞、中极等穴位。头针则在头皮对应运动区取穴,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5mm处,下点在眉枕线以及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运动区为上下两点连线。下肢瘫痪,取对侧运动区上1/5处扎针,上肢瘫痪,取对侧运动区中2/5处扎针,失语症状,取右侧运动区下2/5处扎针,这种针灸方法可以通过对舌体金津穴、玉液穴以及督脉百合穴、水沟穴、哑门穴针刺治疗中风失语症。针灸治疗1次/日,留针时间30min,期间行针1次,8天为一疗程,治疗周期为9个疗程。
(3)观察指标。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情况。
(4)疗效评价。根据《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患者中风后遗症临床症状消失,各项机体功能恢复,能进行生活自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以进行一定的生活自理;有效∶患者言语表达功能、四肢功能恢复明显,能进行少量功能活动;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未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5)统计学方法。本文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并对其进行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对其进行x2检验。当P<0.05时,表明组间比较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中医学将中风后遗症称为“偏枯”、“偏风”、“喑痱”等,关于其记载始见于《内经》。现代医家在先贤的研究基础上,对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积损正衰、七情内伤、饮食所伤、气虚邪中、血气内变,是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精髓所在,鉴于中风后遗症病因多样,病机复杂多变,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且以本虚为主,临床治疗亦应采取辨证分型施治的治疗方法。在补益为主的同时,辅以补虚,并坚持顾护肾阳之气,少佐培补肾阳之品,可激发助推经络之气,此正所谓《内经》中“少火之气壮”“少火生气”之论也。在本文研究中,在中药组方治疗的同时,重点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调整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血清脂质的新陈代谢,降低患者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73%;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也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均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既有的不少文献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肢体、感觉、语言等各项机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且简单可行,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义乌市江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杨勤军,罗梦曦,李佩佩.中风后遗症中医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1):113-117.
[2]罗镜森,李菁,许明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06):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