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及传播机制的转变
2017-11-01张玲玲
文/张玲玲 马 爽
大数据背景下安全生产新闻发布及传播机制的转变
文/张玲玲 马 爽
安全生产新闻指的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损害的事件,以及同安全生产活动相关的新闻。安全生产新闻可划分为事故性新闻和非事故性新闻两类。其中,安全生产事故新闻报道包括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矿难、空难、火灾、建筑物倒塌、核事故等。由于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新闻具有事件重大、焦点突出、容易引起社会和公众广泛关注的特点。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有利于深化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发现普通安全生产报道不易发现的逻辑关联。
利用大数据完善发布方式
所谓大数据是指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无法利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主导下的思维将实现以总体样本取代随机样本、对不精确的容忍度降低,以及用相关关系取代因果关系三个转变。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安全生产新闻的报道中,将使新闻发布的思路发生明显的转变。
从单一来源向数据共享协作转变。大数据是实时在线的数据,其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UGC(用户产生内容)、机器抓取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物联网等传感数据。数据面向全体样本,强调数据的原始性、全面性、真实性、连续性。体现在安全生产新闻的采集发布方面,将从原来单一的新闻源转向来源多样的安全生产大数据。可以说,大数据时代的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的新闻源就是数据源。
以安全生产新闻的事故报道为例,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监管机构的官方统计数据、动态和静态管理数据,以及事故发生现场的最新动态,也可能来源于个人微博、微信的文字、音频、视频等相关内容。显然,这样的数据处理需要数据共享协作平台。对这些新闻源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能够全方位呈现事故信息传播的基本状态。
从官方发布向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转变。从大量安全生产新闻报道中可以发现,这类新闻报道大多涉及的内容重大、受众关注度普遍较高。因此,对于事件真相的探寻,以及对事件原因的追问与相关主体责任的认定,是新闻发布的重中之重。
在这方面,传统媒体更加注重发布信息的权威性,但往往以“官方发布”的姿态进行报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报道形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受众对官方消息的刻板成见,以及官方信息的不完整、调查结论缺乏论证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这种信息发布屡屡被受众质疑。
而大数据提供了全新的新闻发布方式。将大数据引入新闻发布的各个环节,能够实现事件的全时空科学分析,做到“上下结合”,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例如,2011年《太阳哨兵报》记者克斯汀(sally Kestin)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市一起恶性交通事故的原因调查开始,向当地的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数据开放。该记者用了3个月的时间,采集了约110万条当地警车行驶的原始记录,用两个收费站之间的距离除以时间差的方式,对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当地的3900辆警车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共发生了5100多次的超速行驶。并且根据时间记录,记者进一步分析表明,超速行驶的时间竟然大部分发生在上下班时间,即不是为了执行公务。这些分析以《他们凌驾法律之上?》为题,形成了系列报道,发表于《太阳哨兵报》。该报道最终得出结论:因工作需要和警察身份的特权意识,开快车成了警警相护,互相理解并纵容的行为。在详实的数据和调查访谈的基础上,这一结论使舆论哗然,大批警察受到处罚,道路安全环境得到改善。
该篇数据新闻及后续报道也获得了2013年的普利策新闻奖。如果不是通过大数据的形式科学发布,没有数以百万计的数据记录作支撑,以及成熟、科学的数据分析手段为保障,这种知法犯法的特权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很难被发现。
从滞后响应向预测式发布转变。无论是普利策关于“站在船头的瞭望者”的论断,还是“监测环境”“协调社会”等理论,都强调了新闻报道的预见性。在安全生产新闻领域,这一点尤其重要。根据巴拉巴斯教授等人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大数据环境下,93%的人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结合海量数据之间的微妙联系,总结经验数据的关键节点,对安全生产隐患、安全生产事故进行提前预警,对安全生产趋势做出预测,使这一类新闻报道从滞后响应向依靠数据、科学预测发布的方式转变。
一是事故关联性分析式发布。透过纷繁复杂的数据,挖掘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事实找到主体的内在联系,是大数据新闻的一个重要功能。大数据分析探究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在体现相关性上,大数据的简单算法比小数据的复杂算法更有效。发挥数据之间细微、不易察觉却十分关键的相关性,发现安全生产事故之间的规律性,可以为预警信息的发布提供条件。
二是隐患预警式发布。结合安全生产监测的专业数据平台,在已知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数据所呈现出的异常变化,可以及时进行预警式发布,落实安全生产预警制度,完善安全预警工作。大数据新闻作为数据驱动型新闻,有专业的结构化数据库作支撑,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完整性,提高了隐患预警式新闻的发布效率。在这方面,媒体将形成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的专业特色。
三是趋势分析式发布。未来的大数据新闻报道,将会更加侧重于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和行业预测性新闻,利用大数据来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动向,满足受众的新闻期待。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实时性,使数据的客观性得以增强。因而,对于常态下较为稳定的数据,安全生产新闻报道可以结合经验进行分析,实现预测式发布。
利用大数据改进安全生产新闻传播机制
大数据时代,安全生产新闻具有数据海量的特点,数据成为新闻报道中的核心资源。这就需要从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的革新与转变,以及受众的变化等多个层面对安全生产新闻传播机制加以完善。
可视化数据集成的传播形式。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看,数据驱动的安全生产新闻并不意味着数据的简单堆积、信息超载,而需要对数据进行更明晰的呈现、更准确的分析和更深层的解读。因而在形式上,具有可视化数据集成、内容聚合的特征。例如,2016年7月,网易新闻做的一期关于武汉蓄洪区的数据新闻《保卫武汉的代价:600万蓄洪区民众背负弃子命运》。在这则新闻中,作者利用可视化的数据图像,形象准确地将蓄洪区的占地面积、影响人口数量,以及分洪区损失补偿标准等内容通过图像聚合的方式呈现给受众。这种报道形式也有别于传统的调查性报道,传播效果更好。
蓄洪区占地面积、人口等情况图
武汉周边的重要蓄滞洪区分布图
内容聚合的特征。大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类型,在安全生产新闻领域包括官方统计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网页、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例如,2014年6月,财新传媒关于《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的报道获得了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的卓越新闻奖,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程序员获得新闻奖。该作品通过引导和交互两个界面,将卫星定位信息、报道团队所拍新闻现场图片、爆炸点死亡人数,以及个案文字信息、事态发展概况等,标注于地图上,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各个爆炸点的地理位置与爆炸时间,帮助其建立对事件起因、经过、影响的直观感受。这些有序聚合的数据报道,克服了传统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碎片化的局限。
可视化呈现带来更为清晰丰富的阅读效果。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是其传播形式上的鲜明特点,也是其新闻制作的重要环节。具体到安全生产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将安全生产新闻中的数据信息以各类图表的形式向受众进行展示,总体上看,以动态交互信息图表为主,以静态信息图表为辅。这可视化呈现更注重受众的互动和参与,从而使专业性强的安全生产新闻以形象、具体、可参与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作品“1999—2010英国每一条道路上的每一起死亡”(Every death on every road in Great Britain 1999—2010),以全息的视觉化手段,采用金色的点亮地图形式,报道了英国的车祸问题。再比如,财新传媒关于《青岛中石化管道爆炸》的报道中,受众可以通过点击引导页面,放大区域地图。而交互页面上,有红色大头钉标明爆炸地点,黑色大头钉标明死亡人数,同时还标有输油管道位置、爆炸管道位置等详细信息。受众可以通过点击选择性操作,将其在地图上铺展开来,进一步了解现场图片和具体伤亡信息。
传播渠道的融合符合安全生产发布与传播实际。传统传播渠道主要采取消息发布、人物特写、事件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方式传播安全生产新闻。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传播渠道日益增多,如媒体的官方网络平台、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络平台,以及微博、论坛、播客、搜索引擎等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发布与传播的重要渠道。一旦安全生产信息发布滞后,将会给谣言的传播创造条件,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阻力,也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因此,迅速、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发布与传播至关重要。为此,应利用适合的新媒体平台,促成传统与新兴媒体渠道的融合。
利用大数据进行受众分析便于舆情监测。安全生产新闻经常以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方式呈现,由于其敏感性强、舆论反响强烈的特征,若处理不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大数据为安全生产新闻的舆情监测提供了条件。基于GIS系统,通过安全生产舆情指数等模型分析,可以实现省级安全生产舆情热度分析、重大事件全国定位、重点地市舆情排行、区域安全生产舆情分析等多层次的舆情实时动态。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数据析出手段分析大量的非结构数据,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受众的整体舆论情况,从而形成与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实时反馈机制,调整舆论引导重点、引导内容及引导方式。
阻碍安全生产新闻利用大数据发展的因素及改进策略
尽管大数据在安全生产新闻领域的应用前景可观,目前全面开展与完善操作仍存在现实的不足,也是该领域今后努力的方向。
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大数据在安全生产中,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从海量的安全生产数据中寻找事故发生的规律、预测未来,从而对症下药,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同时,大数据在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和明确安全责任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国安全监管部门都建有安全生产相关数据库,但是存在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准备不充分、各行业数据衔接不足、信息化资源配置不完善等问题。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缺少数据分析工具,阻碍了大数据的应用。安全生产数据的全面开放,与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的完全对接还难以实现。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保障体系、运作渠道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提升领域内新闻工作者大数据业务水平。作为安全生产新闻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数据分析能力,在海量的数据库信息中,能够分辨出有价值的数据。同时,大数据的技术含量较高,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完成,这就需要具备基于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建立数据模型等能力,能够对同类信息进行监测,写出预测性报道。
数据安全生产新闻报道的落地,最关键的是人才。传统的数据分析师不懂新闻报道业务,而一般的记者又没有掌握大数据技术,如Hadoop、
“五层二体系”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
目前,我国“五层二体系”的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正在加紧建设,在硬件、软件、信息的采集、处理、呈现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十分完善,尤其是基层企业、个人的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方面不能完全保证,全面应用于安全生产新闻报道仍需时日。
安全生产报道与安全大数据的开放对接。就已有的数据来讲,虽然我SPSS和R等大数据分析工具,以及交互可视技术HTML5、CSS3等。因此,在大数据安全生产报道上仍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作者张玲玲系华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新闻系教授、安全生产舆情研究所所长马爽系华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