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条件下媒介文化的困境和出路
——评《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
2017-11-01文/赵斌
文/赵 斌
市场化条件下媒介文化的困境和出路
——评《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
文/赵 斌
书名: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作者:王 月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9月1日定价:39.00元
新世纪以来,媒介文化异军突起,根据媒介形态不同,形成了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类型。作为主流媒体文化和社会价值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媒介文化实际上更加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以及媒介形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作为大众文化下的亚文化系统,媒介文化肩负着传播新时期主流文化以及边缘文化的历史使命,这也成为传播学日益关注的焦点。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王月博士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的《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一书,从新世纪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影视和网络四大媒介对文学生产的影响着手,以新世纪以来发表、出版的小说为对象,对媒介文化变迁做了具体分析。
在作者看来,“文化”的含义本身非常宽泛,因而,他指出“本书中的文化主要指文学,尤其是纯文学”。如此一来,该书主要探讨新世纪以来文学媒介的变迁问题。当然,作为拥有电影文化、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不同文化形式的媒介文化来讲,这几种文化形式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实在性。它代表了广大读者对文化适应的历史选择性和文化独创性,因而显得具有时代感和宿命感。
结构鲜明,层次清晰。全书分为“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期刊样貌”“市场化与新世纪文学出版策略”“视图媒介与新世纪文化的影像化书写”“网络平台与新世纪十年文化”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分析了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新世纪以来,回归市场的文学期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对现实的疏远”“不善经营”“新兴媒介的挤压”等,导致文学期刊陷入重重困境。而向影视、网络等新媒介靠拢的改版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传播载体,文学要适应市场的发展,就必须进行自我革新,适应新兴文化载体。文学和影视、网络相结合的现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作者以《十月》为例,分析了文学期刊在市场化过程中,将自身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培植文学新人”的理念作为“不变的制胜传统”。随着网络和影视对文学的传播与普及,文学期刊在遭遇巨大冲击的同时,反过来也驱使它进一步回归理性,回归文学本身。
第二部分作者先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文学出版的生存环境,然后从“主题”“销售宣传”“文化品牌”和“产业链”的形成来分析畅销书的市场策划,最后以“各种获奖书的出版”和“21世纪文学大系的出版”来论述获奖书“抢滩出版”的重要性。
文学出版虽说与文学期刊同属于传统文学传播媒介,但是与文学期刊不同的是,出版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对市场的依赖性更强。与文学期刊相比,文学出版中的畅销书成为新世纪以来读者日益追捧的形式,各大商场无一例外都打着“畅销书”的醒目标语来吸引广大读者。而读者群体的喜好又为畅销书和获奖作品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动力,二者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循环。
第三部分,作者论述了新世纪以来影视和出版的双向互动关系。这种互动表现为“小说的影视改编”和“影视同期书的生产”。影像化书写虽说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一味迎合影视改编的文学创作在丧失文学性的同时,也难以兼顾剧本的艺术性,最终只会走向死胡同。这也是文学的市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却又相当棘手的症结:越来越迎合市场的需要,必然出现脱离真正文学意义的“傀儡文学”。这类文学作品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得到读者的追捧,但是从长远来看,一味迎合大众的文化趣味,不加审视和筛选,必然不能产生让观众有情感共鸣的文学,甚至有可能向低俗和恶趣味方向发展。
在第四部分,作者指出,新世纪网络文学的兴起、类型文学的昌盛,实质上意味着文学资本化、产业化、集团化时代的到来。在政治形态的框架中,文学始终被意识形态束缚,万声同响,而在经济占绝对地位的时代,文学又再一次被经济绑架,看似百花齐放的文学花园,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终究掩盖不了其更深层次的商业指向。在文学不断贴上各类标签,进一步细化的同时,自身的文学性逐渐减弱甚至丧失。文学的集团化固然可以抵御风险、共享资源、减少竞争,但是集团化发展下的文学必然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最终会失去给人带来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的功用,沦为缺乏艺术价值的商业快餐。
数据支撑下的理性分析。相比于纯文字的描述,该书的数据分析更加直观形象,如“分析市场化与新时期文学出版策略”就详细列举了各类文学获奖作品的时间、作家、作品和出版社等信息,更为直观和简洁。以第二章为例,作者从数据角度分析了新世纪文学和市场的发展,从各类数据发现,新世纪文学出版正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文学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而适应市场的集团化文学带来的优势便是减少无序竞争,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抗风险的能力。但是仅通过集团化又会使商业利益过度膨胀,导致文学同质化,降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高度。
除了表格中的数据外,该书所引用的直观数据更多。作者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更加注重时间维度的横向分析,使用大量的数据和表格来支撑观点。如在讨论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生存环境时,作者列出了“2002-2009年文学、艺术类期刊种数和平均期印数,以及每年增长率情况”,让读者清晰而直观地看出新世纪以来期刊的发展趋势。在谈到受新兴媒介挤压的问题时,作者列出了“2000-2009年全国影视剧生产情况”,详细统计出这十年间电影、电视剧的数量,并且将电视剧数量精确到“集”数,直观地呈现了新世纪以来影视剧制作的上升趋势。在分析新世纪以来文学期刊所关注的主题时,作者又分别对阅读排名前三的双月刊《当代》《十月》《收获》做了详细的主题分类情况统计,分别归纳为12个主题,得出近十年来文学期刊所关注的主题情况。在全书最后,作者用相当长的篇幅和图表集中展现了“2000-2009年中国十大畅销书”的整体风貌,详细列举了出版时间、畅销书名称、作者和出版社等相关信息,更加直观地展现了新世纪以来畅销书的种类和发展轨迹。
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论述。在对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上,作者认为,传播媒介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二者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媒介借助政治和经济力量不断充实自己,进而对文学进行干预和调节。新世纪以来催生的诸多传播媒介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发展。但在发展的背后,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传播媒介的附庸品和衍生品,这背离了文学发展的正常轨迹,使文学在独立和意识形态、自由和市场束缚中难以立足。特别是网络平台的产生,使文学作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文学更加趋向于商业化的产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同时,越来越细化的分类方式和作品类型也使文学沦为迎合读者需求的个性化设计和消遣对象。而由文学作品衍生出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和备受追捧,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向着影视化方向畸形发展,刻意为之的画面设计、花样迭出的情节设置,以及低俗的言语对白等,这些都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世纪文学市场下,作家自觉地将商业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即对于人性的追问和反思。这就需要尊重文学本身、尊重文学的艺术性,在喧嚣的市场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推动文学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