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报在重大事件中引领舆论
——以《温州日报》为例
2017-11-01曹素素
文/曹素素
让党报在重大事件中引领舆论
——以《温州日报》为例
文/曹素素
媒体融合时代,舆论环境空前复杂、舆论格局深刻变化,网络已经逐渐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尽管各种不同议论形成的“杂音”不少,但真正主导舆论走向的,依然是党报等权威主流媒体。
作为社会舆论引导和传播最有力的载体之一,党报的优势明显,但同时也需要党报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的纷繁,选择最合适的节点,发出最权威的声音,在主动出击中彰显出舆论的引领作用,从而占领制高点,把握话语权。
近年来,《温州日报》围绕党和国家,特别是温州市委中心工作进行战略决策部署。充分运用报、网、端、屏、微“五位一体”构建的党报立体传播体系,通过多维传播方式,让党报传播力得以大幅提升。
把握好“时”,及时发声掌握舆论话语权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传统媒体在舆论场上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基于“新闻”时效性这个特性,“抢新闻”的优势可以说是荡然无存。
但众所周知,新闻媒体从来都不只是简单地实现单一信息传播的工具。党报执政资源的属性决定了党报应着力发挥包括提高舆论引导力在内的各种功能。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事件、复杂问题时,要及时发出正确有力的声音。以此实现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在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主导舆论场的作用,而一旦失去这些作用,就极有可能引发难以预测的不确定事件,让一些杂音、噪音乘虚而入,干扰群众的思想,影响社会的和谐。
2016年10月10日凌晨3时25分,温州市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4间6层农民自建房出现突发倒塌事故。事故造成22人死亡,6人受伤。当晚18时48分,有网民发出了题为《温州双屿民房倒塌救援现场》的消息,一时间,跟帖中多处评论称“倒塌楼房里面住着不下百人”“死亡人数远远不只20人”等谣言。次日14时11分,有网民在新浪微博转发“新浪浙江”关于温州楼房倒塌新闻发布会信息,并评论称“完全是欺瞒的活动,里面至少埋了100多人”“我也觉得奇怪,深夜、几栋房子一起倒塌、工厂等租住的员工宿舍,为什么就30人不到?”一时,杂音四起,人心惶惶。
面对这个突发事件,《温州日报》组成采访团,由总编辑带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通过温州新闻客户端,滚动播放20多条快讯,及时向全国人民发布温州各界全力抢救的情况。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深入采访,前后方联动,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报道:《21小时不舍昼夜生死大救援》《父亲的脊梁撑起生命空间》等,这些报道经过网络推送后,取得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作为当地最具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温州日报》凭借及时、准确、深入地报道本地及国内外重大新闻,借助其权威、可信的优势,弥补了新媒体的最大不足——铺天盖地的海量趋同信息,却让人不置可否、难以取舍的缺陷。
因此,党报必须追求自身优势,在关键时候发声,即便不求“第一”,但在“第二”点上,一定要具备自己的特质。
把握好“度”,在理性发声中确保舆论客观性
主流媒体除了时间节点的把握之外,还有“度”的把握问题。这个度其实就是客观、理性,不是失去基本辨析的人云亦云,更不是不求本质的雾里看花。
2015年8月24日晚,温州市第一桥“火锅先生”火锅店发生的一起恶意伤人事件惊动了整个温州。为“火锅要不要加水”这样一件小事,17岁的服务员小朱将滚烫的热水浇在了顾客林女士的身上,造成林女士全身42%面积的严重烫伤。一时间各种声音铺天盖地,有指责服务员的,当然,也有开始“人肉”林女士的,网友以“同情弱者”的心态,将简单的事件复杂化。《温州日报》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前提,主动设置议题与受众互动交流。力求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发出党报的主流声音。借此事件,《温州日报》及时编发评论《是非底线不该“戏”》,将一起暴行即将变成一件被大众围观“消费”的闹剧,引导到正确的道德观念上来,呼吁文明社会所应具有的是非善恶观。
在信息多元时代,有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一些非主流的新媒体随意传播所谓的原创新闻。比如,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段35秒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在成都市娇子立交桥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名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这段视频引发数万网友在网络疯转,网友纷纷谴责男司机太过冲动,其中,不乏微博大V李伯清等人的发声。但之后随着两段女司机被暴打前连续变车道的视频曝光,整个事件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网友又掉转枪口直斥女司机。之后又有网友扒出该女司机的多次不文明驾驶行为,因为个人隐私被曝光,女司机遭受极大的精神压力。原本一个小小的交通事件,被网络多次发酵。可见,没有主流媒体公正的发声,易形成网络暴力,从而使公民受到伤害。
因此,应对复杂舆情,主流媒体是代表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只有客观、理性地引导舆论,让公众认识到:不是任何激烈的批评都表现为真理,不是任何铺天盖地的舆论都代表主流民意。以此有效引导人们做到不片面、不偏激、不信谣、不盲从,防止片面化、情绪化的声音被放大,防止事件在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被误读。
把握好“效”,在发声中提高舆论引导力
还有一些灾害事件,特别是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既与人们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又难以预知,百姓除了要了解台风等灾害的动态,更需要看到政府作为。因此,掌握着政务资讯优势的主流媒体,更需要把握好“方向盘”。
2016年,温州遭遇连续三次超强台风,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其中,第14号台风“莫兰蒂”来袭时,正值中秋佳节和世界温州人大会开幕的特殊节点,由于这次大型活动事先安排的必须由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参与,结果在台风登陆时,一些网友看到了书记不在抗台一线而在“达官贵人”中,立即引来一些批评的声音。
但事实上,当地主要领导并未缺席几次灾难事件的协调指挥,只是基于工作原因无法“分身”。针对这次舆情,《温州日报》不纠缠外界的声音,而是报道大量市领导赶赴一线的新闻,通过不同路径的发布和对事实的追溯,让市民看到了党委政府的作为。在第一时间组织策划推出了一系列特别报道,用大通讯、大综述的报道方式,推出《风雨见证/温州屹立》系列报道,全景式、立体化地展现温州各地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抗台风救灾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让新闻事实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话题。
同时根据不断变化的舆情动态,组织刊发《为什么此次台风造成灾情特别严重》《水头等地水位为何达历史最高?》等解读性的报道,邀请气象、水利等部门专家,解释秋台风带来超强降雨的致灾主因,同时连续刊发了4篇评论,分别从生命至上、抗台风压倒一切、不松劲不懈怠、同心协力共建家园等不同角度,有效地缓解了负面舆情。
此次报道再次表明,在媒体融合时代,舆情和宣传环境的变化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不断创新形式才能强化宣传效果。在新闻策划、选题、采写和编排中,我们既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也要注重宣传艺术性,通过新闻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引导人。
这样的点面结合,使得整个抗台风报道有立体感、纵深感,有深度,不肤浅,并让报道在舆情环境中变得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媒体具有一般信息产品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党报媒体更具有引导舆论的职责,当好媒体改革创新的风向标、压舱石。总之,要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通过高度的新闻敏感、准确的价值判断、有品质的新闻产品、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抢抓“第一点”。做深做透“第二点”,牢牢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最大限度地挤压负面言论传播空间。把握好“时”,及时发声掌握舆论话语权;把握好“度”,在理性发声中确保舆论客观性;把握好“效”,在发声中提高舆论引导力,从而在重大事件中,起到舆论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 温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