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分析

2017-11-01汪永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话语辅导员德育

汪永安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微信圈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分析

汪永安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主体间意义表达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功能。研究通过对1585名大学生调查和信息比对发现,大学生对微信圈思想教育的态度积极,诉求强烈,但显现浅尝辄止、缺乏见解、沉默螺旋现象;教育者话语充满正能量,切合思想需求,导向作用明显,但语言风格过于官方,平台关注度不高,内涵吸引力相对不足;关注学生事务较多,思想品德和心理关注不足,缺乏规范和引导。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语境、语义、语用等话语策略,不断提升其在大学生微信圈的诠释力、说服力、渗透力、感召力,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策略

话语是解释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承载着主体间意义表达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功能。伴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大学生的思想表达方式和渠道得到空前的拓展,以圈层为特点的微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增大,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有效实现思政育人的价值诉求。以微信圈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掌握不同大学生主体对于微信圈开展德育的态度、认知、方式、内容及评价,用学生热爱、熟悉的方式走进学生生活、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达到育人目的,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尝试。

一、理论综述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网络求新、求快、求热的新局面,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方式,有利于克服教育过程中枯燥、空洞的缺点。

微信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至今,其注册账户已经超过10亿,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68亿。微信朋友圈所具有的分享性、即时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青睐,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大学生在微信圈中还呈现出“善于模仿和率性,他们充满着青春的冲动和躁动情绪,正处于独立意识增强,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的个性特点。[1]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种新的微舆论环境,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从知识共享转化为价值共享,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方式转变。[2]将微信视为时代产物和德育工具,将微信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其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结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作为的成果”。[3]因此,清华大学张明明认为,应“在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微博、微信传播信息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信息与资料,并帮助教育者克服教育过程中单调、空洞、乏味等缺点”。[4]综上,学者们对于应用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比较多,观点也比较一致,但对于如何应用微信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证实和探索。

二、调研设计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开展,随机抽取上海市6所高校,共回收问卷734份。其中,男生235人,占比32%,女生499人,占比68%;本科生622人,占比85%,硕士研究生107人,占比15%;理工科生373人,占比51%,文科生357人,占比49%。

为进一步比较和分析大学生微信圈德育表征现状及特点,研究还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了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微信朋友圈信息内容。采集信息的对象共计851人,涵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男生424人,占比50%,女生427人,占比50%;汉族学生737人,占比87%,少数民族大学生114人,占比13%;文科大学生517人,占比61%,理工科大学生334人,占比39%;本科生753,占比88%,研究生98人,占比12%。

在信息筛选上,研究有选择性地对被测对象微信朋友圈信息进行了研究和选择。项目统计日期自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其中统计天数共计107天。其中,包括4月份整月信息收集,以及2015至2016年中的各类长短假日前后3至7天所发布的信息。统计共收集原创微信信息10446条;转发类信息1623条(其中,2015年4月份收集原创微信信息2404条,转发类信息534条)。具体搜集信息见表1。

表1. 2015—2016年大学生微信发布信息数据汇总表

(二)调研方法

1.量表编制

量表借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思想调查的研究,参考了英国大学生调查(NSS)、美国学者朱拉德(Jourard Self-disclosure Questionnaire,JSDQ)自我表露问卷及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编制《大学生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问卷》,基于被测对象基本信息和大学生对微信圈德育态度、德育认知、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行为、德育评价七个部分展开,每个维度由4-6个项目组成,共计37题,采用“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无所谓”“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5级评分,了解被测对象在微信圈中的德育表征特点。

2.现场调查

问卷调查以网络调查方式开展,共回收问卷734份。调查采用随机施测方法,问卷填写用时2-3分钟,调查完成后随即回收,问卷信息不完整或回答明显有规律的问卷自动视为无效问卷。

3.应用软件及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了Leximancer统计软件、问卷星软件进行辅助调研,主要采用词频统计与分析的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变量分析方法、数据挖掘方法及内容分析等方法对调查和搜集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初步达到研究的要求和目标。

统计分析主要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采用Cronbach’a系数、重测信度考察量表的信度。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进行统计描述,检验水准a=0.05。

三、结果与分析

(一)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1.信度

调查问卷信度考察主要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LPha,即a系数)和重测信度(稳定性系数),《大学生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问卷》总问卷的a系数为0.873,通过对100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信度检验,重测信度系数为0.925,由此说明,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内容效度

研究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KMO值为0.907,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P值为0,表示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在内容效度的评估方面,调查主要采用逻辑方法,在编制量表过程中全面而系统地梳理有关的文献资料,听取思政专家的意见,判断量表的实际施测题目与原先构想内容的吻合程度,条目的设定上也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和辅导员工作,辅助以文献资料和学生微信圈发布内容进行了完善和适当修改。所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所编量表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微信圈德育的实际情况。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二)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本次被测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性别、政治面貌、年级、学历及专业类别五个方面。调查结果详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统计分析

由表3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分别为:德育态度、德育认知、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行为、德育评价。大学生对微信圈开展德育的评价最高,其次分别是德育态度、德育行为、德育内容、德育方式。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德育认知相对最低。

表3. 大学生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表征6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4可以看出,研究对大学生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在德育认知、德育行为、德育评价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均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在德育态度、德育方式和德育评价方面的表征高于女生,而女生在德育认知和德育行为方面的表征要高于男生。

表4. 大学生在微信圈中德育表征的性别差异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表5从不同学科对大学生微信圈德育表征进行了调查,T检验结果显示,在德育态度、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面,文科大学生和理工科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在德育态度、德育方式方面均明显高于文科生。

表5. 大学生在微信圈中德育表征的学科差异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表6从大学生微信圈德育表征的6个维度进行了相关分析,P检验结果显示:德育认知与德育态度显著负相关(β=-0.251,p<0.01);德育内容与德育态度显著负相关(β=0.197,p<0.01);德育方法与德育态度显著正相关(β=0.334,p<0.01);德育行为与德育态度负相关但不显著(β=-0.016,p>0.01);德育认知与德育态度显著正相关(β=0.205,p<0.01)。

表6. 大学生在微信圈中德育表征的相关性分析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7对大学生在微信圈中的德育表征做了回归分析,对影响德育表征的各个管理变量作回归分析可知:(1)德育态度正向影响德育表征,且显著(β=0.296,p<0.01);(2)德育认知正向影响德育表征,但不显著(β=0.044,p>0.1);(3)德育内容正向影响德育表征,且显著(β=0.383,p<0.05);(4)德育方法负向影响德育表征,但不显著(β=-0.007,p>0.1);(5)德育态度正向影响德育表征,且显著(β=0.351,p<0.01)。

表7.大学生在微信圈中德育表征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德育评价变量系数标准差t值C1.1430.2634.352∗∗∗德育态度0.2960.0614.829∗∗∗德育认知0.0440.1550.286德育内容0.3830.1742.196∗∗德育方式-0.0070.053-0.127德育行为0.3510.1412.498∗∗

注:*表示p<0.1,**表示p<0.05,***表示p<0.01。

(四)大学生微信圈德育表征总体情况

1.在育人功能上,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明显,诉求强烈,但也显现出浅尝辄止、缺乏见解、沉默螺旋效应

调查显示,81%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加强大学生微信圈育人的功能,其中,党员、本科生、理工科类的大学生的诉求相对较高。值得关注的是,持不确定和不需要加强大学生微信圈德育观点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这一点在政治身份、学历层次两个维度分析中趋于一致。在思想主动性上,76.98%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主动关注学校或者学院的官方微信平台,仅有9.81%的大学生不想关注,各学科专业关注的积极性趋于一致。对于微信平台推送的政治类新闻,只有58.58%的大学生会点开简单浏览,14.19%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忽略,22.66%的大学生只看标题,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淡。而当遇到网络上的争议性话题时,调查发现,64.85%的大学生选择的是保留意见,只有26%的大学生会直接或简单地发表个人意见或态度。相关分析发现,政治身份、学历层次及学科方向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值得关注的是理科大学生、共青团员和研究生的态度相对积极,而且“喜欢发布朋友圈的大学生”明显主动性更强。

2.在话语表达上,教育者在微信圈话语正能量足,切合思想需求,导向作用明显,但语言风格过于官方,话语表达关注度不高,内涵吸引力相对不足

调查发现,69.08%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朋友圈充满正能量,56.27%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朋友圈提高了政治价值意识,55.59%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朋友圈能促进他们关注到社会时政热点问题,67.98%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朋友圈发布的信息主要是学生工作相关事务,27.35%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发布的信息语言过于官方,相关分析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特点。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党员学生对辅导员朋友圈提高政治价值意识认同度低于团员学生,文科学生认同度低于理工科大学生认同度。数据还表明,大学生对辅导员朋友圈的认同与网络使用时间长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

在微信圈的导向作用上,49.04%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发布朋友圈的内容具有思想启发作用,不同学历、学科专业及上网时间长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发作用趋于一致,但数据表明,认为微信对自我思想、作风和能力有帮助的被测对象对辅导员发布朋友圈内容的启发作用评价更为肯定,完全认同此观点的大学生达到48.72%,进一步凸显出大学生自我态度的重要性。在思政教育者话语内涵的调查上,调查发现只有50%的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者的话语内涵持肯定态度,这一问题在关注辅导员朋友圈的积极性、是否可以拉近大学生与辅导员距离,以及是否比任课老师更具吸引力的测量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仅有37.06%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关注自己,59.4%大学生不喜欢关注辅导员朋友圈,50.82%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可以拉近自己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34.06%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的朋友圈比任课老师更具吸引力。相关分析显示,这一问题与是否喜欢发布朋友圈和认为是否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成正相关关系。

3.在微信圈育人话语交往重点和期待上,对学生事务关注较多,思想品德和心理关注较少,供需失衡,缺乏规范和引导,话语实效性不足

数据显示,76.16%的大学生认为和辅导员聊天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事务,其次是学业问题和生活问题,而涉及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的情感问题却只有15%不到的大学生同辅导员有过交流。在不同学历层次与政治身份中,思想道德问题与学历层次和政治身份显现正相关关系,思想道德问题话语相对较多。在对辅导员发布信息的诉求上,69.35%的大学生希望辅导员多发布学校通知,其次分别是生涯规划、学科知识,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学科和学历层次大学生测试结果保持一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学历层次大学生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态度不同的大学生,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诉求差异较大。分析侧面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规范和正确引导。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在微信圈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较好的德育环境,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两微一端”新时期,德育的“新起点就是跨界思维,新手段是话语变革,新需要是优化内容结构,新使命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新平台是‘载体合力’,而新形式则是‘微思维’”。[5]笔者认为,高校应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义系统出发,加强微信圈德育功能,使双方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发生共鸣,思想上实现升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生成—迁移—内化—外化。

(一)树立“互联网+德育”意识,构建微信“线上引导”与传统“线下教育”相融合的教育语境

德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个共情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大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反馈信息掌握也不够全面,利用微信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能够弥补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网络沟通又缺乏面对面传授和感化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创建“线上引导”与传统“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定期关注大学生的微信动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交流,努力去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大学生补齐学习和思想上的短板。同时,还应努力创建微信线上交流、线下联系的交流模式,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困惑,积极接受并梳理大学生反馈的思想信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效性。

(二)抠准德育思想语义,从逻辑阐释上提高微信圈德育的诠释力和说服力

语义和语境还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一对范畴。要做好大学生微信圈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良好的教育语境,更需要把握准德育思想的语义,给大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指引。譬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及其丰富内涵对教育者来说十分必要。这不仅能让教师和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帮助教育者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中讲准、讲清、讲全、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微信圈中,教育者可以从语义和语境两个层面分别为学生厘清中西方在价值观理念上的通约性与独特性,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文明、文化和价值体系,并非必定是冲突的、对抗的。一切文明、文化价值体系,都凝结着人类的探索和智慧,应当平等相待,互相尊重。”[6]我们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让世界承认、理解和接受,使我们的价值观得到应有的尊重、确立应有的地位”。[6]同时,我们更应向学生说明,西方所谓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与我国的价值语境不相符合,不应该盲目地推崇。

(三)掌握多维度用语策略,提高微信圈思政话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马克思曾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7]123-124当前调研结果所显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诉求强烈而实效不足,官方话语较多,关注学生事务和沉默螺旋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因为教育者对语义和语境的不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可遵循的语用策略,教育者宁可照搬照抄,思想灌输,也不愿主动解读。我们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成功转换,达到理想的培育效果,就必须重视语用策略,多感官、多维度地引领和指导大学生。因而,在德育实践中,构建恰当的转换方式,通过多维的(官方的或非官方的)语用策略向人们展示主流意识和交际意图,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思考和推理,让微信圈话语表达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得自身特殊意义。

(四)打通传统舆论场与微信舆论场区隔,捕捉舆论导向,提高信息时效性

从信息传播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一种信息传播过程,只不过传播的内容是意识形态。相比较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甚至主流的互联网站,微信圈发布信息的及时性、丰富多样的信息流和传递范围的私密性,更符合大学生追潮求新的个性化需求。正因为此,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打通传统舆论场与微信舆论场之间的区隔,捕捉舆论导向,从信息传播的内容上寻求突破,聚合发挥引导能力,推动传统舆论场与微信舆论场发挥“同频共振”效应。通过正面思政类舆论引导微信舆论场向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捕捉舆论导向,净化微信舆论场中的嘈杂声音。微信舆论的传播特性决定传播过程中信息容易失真,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多,每个传播主体都可以参与内容生产,鉴于以上微信传播的特点,思政教育者要在众声喧哗中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信息时效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和负面舆论干扰,用正面影响力引导微信舆论场。

(五)做好微信圈舆情分析,实时掌握学生动态,降低微信传播的不可预测性

受微信朋友圈强关系特点的影响,微信舆论传播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学生微信动态以及微信的整体变化趋势,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况,避免出现负面因素。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8]359微信信息的流动和大学生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通过微信圈的分享,能帮助教育者了解大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趋向和所关心的问题,早发现问题,早采取应对措施,将其产生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同时,还应该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研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收程度,并通过对大学生微信圈动态的分析进行总结,适时创新传播内容,因材改善传播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微信圈中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微信圈的德育功能。

[1] 魏传光,伍敏红.微信朋友圈里的“大学生”:话题、呈现方式、性格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

[2] 王灿发,郭英.“微舆论”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

[3] 李海波,旷晓霞.运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缘由、限度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7(1).

[4] 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

[5] 蔡磊,乔学斌.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J].江西社会科学,2017(1).

[6] 蔡惠福,刘大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力与说服力[J].理论参考,2014(1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郭彦英]

AnAnalysisofDiscourseStrategi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fromthePerspectiveofWeChat

WANG Yong’an

(SchoolofHumanities,DonghuaUniversity,Shanghai201620,China)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media of expressions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urvey on 1585 college students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curiosity towar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n WeChat. But they have limitations such as lack of profound understandings, insight and opinions of minority groups. Despite tha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full of positive discourse,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guiding thoughts, the language has been too formal and official. Without rich contents, the platform has attracted little attention from college students. There has been excessive emphasis on student affairs but less focus on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mental state. Based on the context, semantic and pragmatic meaning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promote an effect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enhancing the persuasion, penetration and emotional appeal of the discourse on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moments of WeC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strategies

D64

A

1674-0955(2017)05-0089-08

2017-07-30

本文系上海市2014年度“阳光计划”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及有效性探究”(项目编号:14YG14)的阶段性成果。

汪永安,男,江西九江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猜你喜欢

话语辅导员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