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方法论——兼论中国智慧的时代内涵和理论特征

2017-01-24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发展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方法论——兼论中国智慧的时代内涵和理论特征

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他在治国理政,构建时代需要的大格局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理论特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想方法论,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髓和灵魂,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理念引领与战略性、操作性相结合,真理力量、人格力量和制度力量的统一等理论特征。其次,其主体和核心包括了贯通古今,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文化自觉,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以民为天,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实干兴邦,认知与行动的统一;矛盾法则,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势胜之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等一系列辩证范畴的思维辩证法。最后,还包含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成功运筹中国外交大棋局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政治智慧。比如,拒绝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宏大倡议,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思想方法论。这些都彰显出中国智慧的时代内涵和理论特征,体现了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高尚自觉的使命担当和纵横捭阖的雄韬伟略。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方法论

“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他在治国理政,构建时代需要的大格局实践中,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奋力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及独具特色的思想方法论。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内涵和丰富特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方法论。这是顺应时代需要,推进中国发展,奉献解决世界难题的大智慧。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方法论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理为指导,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实际出发,顺应世界大势,回答时代课题,回应现实问题,在继承、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形成了自己一系列富有个性的、独创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精髓和灵魂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被列宁称之为“铸成”一整块钢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反映、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它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它“以客观现实之道,还治客观现实之身,自觉地按照事物本来的辩证法来对待事物”,[2]405指导人们的实践。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十分重视强调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党的十八大以来曾经先后两次专题组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强调:“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3]所以,“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人民立场,着力增强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改革发展问题的本领。

最后,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是要刻苦钻研原著,要在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上下功夫。要重视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哲学思想。它“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4]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二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5]三是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涵养高尚人格,重点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个重点是要解决好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问题,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

2. 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民性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足点。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论,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所谓时代性,一是体现在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进步的大逻辑,引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步。习近平强调:“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的呼唤不可违。”[6]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意识,问题意识,答卷意识。习近平在讲话中反复强调使命、责任和担当。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明确表示“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个使命、重托和责任,就是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责任。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他指出:“众所周知,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7]235而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8]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多次庄严承诺“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1]28自信地昭告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14三是体现在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他强调指出,改革创新的实质,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1]18把握创新发展的大逻辑,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必须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9]

所谓科学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习近平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顺应中国发展的大逻辑,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首先,他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0]22,23其次,他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10]10-11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最后,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他反复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促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科学方法论。

所谓人民性,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方法论的根本价值立场。他始终牢牢把握共产党执政的大逻辑,把回应人民的期待,顺民意,应民心,作为党执政的政治原则和历史担当。一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执政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怀着对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101二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的理念,他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1]24共享发展理念,重点是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更加贴近民生、顺应民意、多谋民利、善解民忧,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成果的共享。三是坚定承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明确宣告,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12]四是强调党的执政宗旨和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决定于人民的认同、评判和检验。因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13]

3. 理念引领与战略性、操作性相结合

习近平十分重视理念的创新和引领。他强调,理念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保持它的引领作用。“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自然要随之而变。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不利影响。”[14]他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转变为新战略,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大格局,形成部署战略和落实战略的正确思想方法。因此,把理念引领、战略性和操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他治国理政独具特色的重要思想方法论。这个方法论特色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领域都有体现。

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五大新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就是以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进行谋篇布局的。他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11]35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他以“创新、开放、联动和包容”的四大理念,提出建设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发展道路倡议。又比如,在治军领域,提出了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科技兴军的从严治军理念,“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实战化训练理念,以及军民融合发展等新理念。根据这样的治军理念,实行了建国以来最大力度、强度和深度的军事变革,突破了长期实行的四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建立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再比如,在外交领域,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强调:“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有效地引领构建中国外交大战略、大格局,全面地创新发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与实践。

当然,有了好的理念和战略,要实施和最终落实,操作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习近平强调,这就要在制定战略或规划的时候做到“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15]从战略的实施和落实上看,既要在方向上、全局上以及相互关系上保持战略意图不走样,更要从操作维度上抓落实,要“找准关键、把准方向、精准施策”,做到绣花一样的精细、精准、精心。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举措“落实、落细、落稳”。要“着力提高精准理解、精准发力、精准落地能力”,“要下细功夫、苦功夫、深功夫”。总之,他强调:“对提出的目标,都要分清轻重缓急,从实际出发进行细化和量化,然后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加以实施,使措施和目标配套,把目标要求落到实处。长效机制一定要起作用,思想不能疲、劲头不能松、措施不能软。”[16]“在贯彻落实上,要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17]

4. 真理力量、人格力量和制度力量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18]同时,他还反复强调制度力量的重要性。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7]要“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19]所以,高度重视和强调真理力量、人格力量和制度力量的统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特征和鲜明风格。

所谓真理的力量,党的正确理论的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20]1516这就是真理的力量。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在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斗争实践中,不失时机、与时俱进地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党的正确理论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20]1515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习近平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1]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充分发挥理论的力量,保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活水源头。

习近平非常重视人格的力量。他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21]他认为,人格力量,一方面“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人格魅力是领导干部人品、气质、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党的干部所应具备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优良品质的外在表现”。[7]114所以,人格力量,包括党的集体人格和领导干部个人人格影响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印象和政治影响力,对于治国理政具有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就深刻告诫全党: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走向具有重要影响。“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将全面从严治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战略、总方略中进行定位,围绕着党的作风建设和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活动。首先,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把反对“四风”,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点、着力点。接着,为巩固延伸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并进一步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先后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聚焦“忠诚、干净、担当”和按照“做合格党员”标准的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人格锤炼。最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起,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文件,特别强调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在思想作风、人格涵养以及家教家风建设上,“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治国理政,需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力量。首先要坚定制度自信。当然,“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要坚持在改革中完善制度。习近平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7]其次,要着力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和制度执行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因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虽然,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要以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国家治理制度建设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要搞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22]129特别要“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17]最后,制度的力量不仅在于制度制定的科学性和成熟度,更重要的还要有切实认真的执行。某种意义上说,制度的力量就在于严格的执行,在于执行中“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3]习近平反复强调,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权威性也在于实施,法规制度不能成为当作摆设的“花瓶”或吓人用的“稻草人”。有了制度,定了规矩,就要动真格。“一分部署还要九分落实。制定制度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22]129“要加大贯彻执行力度,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19]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辩证法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朴素辩证法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矛盾法则相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理论特征的辩证思维范畴。作为当代形态的中国智慧,它以中华文明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具有更加宽阔的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视野,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立场,更加广泛的现实基础和务求实效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维辩证法的主要内涵,这里简要地概括为六个方面。

1.贯通古今,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的方法与历史的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对这种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作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24]43

习近平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极其丰富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以非常简洁的六个逻辑阶段加以概括和分析,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与历史关系,则深刻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0]2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发展的逻辑进程,他指出:“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5]他将这条道路的逻辑起点推进到5000多年前的文明源头,旨在突出强调这条道路的历史文化底蕴,说明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历史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是重要方法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习近平强调:“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0]22-23

习近平的历史视野十分开阔宏大,贯通古今。他认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6]要求全党认真回顾历史进程,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他特别重视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的传承和创新开发,强调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7]

2. 文化自觉,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环境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首先表现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他多次强调,全党要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8]17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所以,这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统一的自信和自觉,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理性自觉。这种理性的自信和自觉,包含着对于传承与创新深刻的辩证理解。我们认为,对于文化传统,传承并不只是一味的保护,传承本身意味着创新发展,不创新发展就无法传承。习近平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7]

其次,这种文化自觉,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习近平指出:“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9]这“三个体现一个向往”,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先辈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追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并具有广泛的现实群众基础,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自觉的历史性、时代性、包容性、创新性和群众性。

最后,这种文化自觉表现为习近平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概念,并将其内涵概括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深刻地阐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政治性质、功能以及同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的辩证关系。他强调:“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0]所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最终要体现在能否为促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为在全党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实际成效上。

3. 以民为天,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毛泽东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31]848所以,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习近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32]

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首先体现在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地位的统一性上。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所以,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33]13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历史创造成果应有的真正享有者。但人民群众的这种历史作用,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引导到正确方向上。人民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享有自己的创造成果。所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与加强党的领导是完全统一的。

其次,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要体现在人民立场与党的立场的统一性上。习近平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因为我们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的根基在人民。忽视人民利益,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失去了力量之源、立根之本;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不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事业就失去了主体依据和价值目标。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33]同时要按照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就是人民群众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评判事物的标准。毛泽东强调:“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算是好的东西。”[31]864-865邓小平也指出:“人民,是看实践。”“群众,是最讲实际的。”“生活水平究竟怎么样,人民对这个问题感觉敏锐得很……他们那里的账最真实。”[35]355习近平反复强调,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和角度,用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他们是否能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和利益的保障,来思考和评判我们自己工作的得失成败。

最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要体现在我们对党和人民保持高度的忠诚和敬畏的统一性上。习近平指出:“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是什么?‘天’就是党和人民。”[36]88对天的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其基本的涵义,包含了强调人要有至诚之心、公义之心、敬畏之心等意思。将这样的文化涵义进行创造性转换,今天我们要坚持“以党和人民为天”,一是要强调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就是对党的信仰的忠诚,对党的组织的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对我们肩负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忠诚,对代表人民利益价值立场的忠诚;二是要强调“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为公平正义是共产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37]三是强调要有敬畏之心。对党组织的敬畏,对法律、对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敬畏,对人民赋予权力的敬畏。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1]24

4. 实干兴邦,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习近平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38]218“为政之道,贵在实干。”显然,是要强调“实干兴邦”,这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普遍适用的重要规律。同时他指出:“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39]所以,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对于“实干兴邦”的认识和理解,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肯定,是对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明确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执政者,具有更高程度的理论自觉性,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方法论特征。

首先,“实干兴邦”,是习近平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和党的理论联系实际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0]296-297中国的文化哲学中具有丰富的“知行合一论”思想传统,张岱年先生曾经明确地把它称为哲学认识论中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观点的中国古代形式。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习近平就多次强调“实干兴邦”和“知行合一”,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论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为“实干兴邦”和“知行合一”观提供理论论证。他强调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尽心尽力地干工作”。[7]271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一再科学地论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以及“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他明确要求各级干部,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强调“不断让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41]166

其次,习近平“实干兴邦”的知行合一论,相对而言,更加突出“崇尚实干”,即实践和“行”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特别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42]他说:“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43]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44]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他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2016年他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上强调:“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45]

最后,习近平“实干兴邦”的知行合一论,也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工作方法论。一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他指出:“为了干成事,要夙兴夜寐地真干、实干、苦干、巧干。”“所谓巧干,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38]212“要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制定目标和狠抓落实结合起来。”[46]二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做到精准有效。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47]三是强调要有“成功之道在于锲而不舍”的政治品格和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抓下去。习近平反复强调:“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并形象生动地描绘说:“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10]400四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他一贯主张领导干部要有“政贵有恒”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境界,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10]400坚决防止和反对急功近利的“政绩”,不切实际的“政绩”,违反规律的“政绩”,要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5.矛盾法则,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毛泽东强调:“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40]299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他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42]

首先,习近平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特别是用肯定意识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的矛盾法则,论证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42]他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强调要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0]15他指出:“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48]

其次,矛盾法则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对事物本身的矛盾及其各种关系的辩证思考和分析处理,这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11]15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比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说明中,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思维方法,即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又比如,关于改革方法论,则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以及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中,强调要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以及供给和需求等四个关系;他还要求领导干部,“把谋划大事和制定具体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49]等等。

再次,坚持矛盾法则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所谓两点论,就是要有全局观点、整体意识,要全面地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切忌片面性。所谓重点论,就是做事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防止平铺直叙,平均使力,不得要领。矛盾法则强调,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所以解决问题,首先就要紧紧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存在。而且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习近平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42]他还常常用牵牛鼻子、抓衣领子等语言,来比喻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比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突出“抓住关键少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他要求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聚焦反对“四风”等突出问题等论述,都是矛盾法则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最后,坚持矛盾法则,就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42]既然“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那么通过问题,就可以发现事物的内容、本质和关键,找到工作的“突破口”,把握好认识和化解矛盾的重点。增强问题意识,最终是要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敏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坚持不回避问题,始终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习近平特别强调:“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而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50]

6.势胜之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指事物发展的客观状态、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及其有利条件等。古人强调“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51]1就是强调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所谓势胜之道,就是主体对于这种事物发展的客观状态、变化趋势、发展规律及其有利条件的准确认识和运用,从而实现人的主观意图、目的和利益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其本质是合客观规律性与合人的目的性的统一。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对于“势”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其涵义也常常有所不同,体现了认识把握和驾驭治国理政规律的卓越能力和高超领导艺术。

第一,习近平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11]7所以,“势”,就是指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状态和内在必然性。治国理政的势胜之道,首先要善于度“势”,即对客观现状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善于根据这种客观现状及其内在必然性来进行谋划、行动和推进。

第二,习近平在阐述中美关系的发展时指出:“近1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今天,我们双方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不断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50]这里,习近平借用苏轼的话,强调时间和机遇作为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势”,就是指客观的时势和机遇。治国理政的势胜之道,就是要敏锐地发现机遇,珍惜机遇,善于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开创新局面。

第三,习近平说:“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52]他还强调,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给我们以重要启示。[53]“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古人主张阴阳对等产生势。阳为刚,阴为柔,阴阳互补,刚柔相辅,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当年毛泽东也说过:“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54]374所以,“势”,就是指由阴阳互动,刚柔相推,王霸兼用形成的态势。治国理政的势胜之道,就是要善于运用礼法合治、刚柔相济,王霸杂用的方法,达到辩证施策,综合治理的效果。

第四,习近平强调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55]他还说:“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要“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56]所以,“势”,就是指人民的内心期待、现实需要和对党的呼唤。治国理政的势胜之道,就应该敏锐体察、快速回应,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努力顺应民心之大势。总之,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共产党执政的力量之源和物质之基。

第五,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57]他还说,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又要防范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强调“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12]所以,“势”,就是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及其内在矛盾。治国理政的势胜之道,就在于准确掌握时与势内涵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对主客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进行辩证分析,在作出正确判断基础上,制定相应战略及其相宜的资源配置,做到“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第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10]330讲话旨在强调,世间万物是不断在变化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要适应这种客观变化,勇于改革创新,增强自我变革的活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古人云:“变,其势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这里的“势”,是指变化和变化的过程。《孙子兵法·势篇》指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人,其战略谋划的重点在于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是简单地指靠下面的人勇敢作战。因此,他们能选择指挥人员,让部队能在造成有利的态势下奋勇作战,从而取胜。所以,“势”,就是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治国理政的势胜之道,就是要“求势”“任势”和“能择人而任势”。习近平多次强调,治国理政要善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根据和适应变化着的世界进行谋划和行动,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而有所作为。同时,这种谋划、行动和作为,还包括“择人而任势”,即要注意选拔任用善于“求势”和“任势”的领导者,将他们配置到合适的领导岗位发挥作用,这就是治国理政的用人之道。

三、习近平运筹中国外交大棋局的政治智慧

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必须具有不完全等同于处理内政的战略理念和思想方法论。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谋势。习近平强调,外交工作必须要善于“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58]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坚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以高度自觉、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提出和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包容性的全球化”、建立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外交大棋局,为引领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体现了大国领袖高尚自觉的使命担当和纵横捭阖的雄韬伟略。

1.拒绝零和博弈思维方式,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大潮流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习近平以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恢宏气度,把握世界进步的主旋律,以破除陈旧过时的思维方式为切入点,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和铿锵步伐,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大潮流。

首先,习近平坚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世界大势,多次强调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和平,而不是战争,要顺应时势。他明确指出:“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59]同时,这种规律和趋势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并具有不同于过去的具体内涵。一是旧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二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三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0]因此,由于各国之间利益和命运的密切相关和不可分割性,在客观上为建立新的治理体系和合作机制提供了基础。正所谓“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这种时代特点和世界趋势,做到乘势而为,待时而兴。

其次,习近平强调,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必须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推动世界的进步发展。他明确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61]这是极其有针对性的。回顾历史,人类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国家间的和平相处之道。经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1945年,联合国建立。70多年来,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努力。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深入发展,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多元化,虽然对抗性的冷战格局已成为历史,但冷战思维及其处事方式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所以,习近平在多种国际场合大声疾呼:“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各国应该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互尊互鉴、相互学习。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62]强调“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时代的呼唤不可违,世界人民愿望不可逆,和平与发展大势不可挡”。[63]

最后,习近平明确要求全党:“我们要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59]他不断地向世界表明:一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64]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62]针对国际上某些人所谓“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势,习近平在不少场合提到“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比如,他在接受美国《世界邮报》专访时就指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2015年9月访美时,他再次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65]三是坚定而明确地昭告世界:“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是说到做到的。”[66]

2.倡导“和而不同”价值理念,推动建设“包容普惠的全球化”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67]意思是只有不相同的元素和谐地相处,统于一体,才会有美味、美声。以此论证,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多样的,只有承认并且发展这种多样性,世界才是美好的。首先,习近平从诊断当今全球化的矛盾和问题入手,提出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辩证观点。他指出:“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68]于是有人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并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观点和思潮。习近平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强调“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恰恰相反,“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他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和世界经济的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必须辩证地看待全球化:“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69]“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68]

其次,面对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倾向,习近平在找准问题根源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境的中国主张。强调世界各国,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要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变化,捕捉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多次提出,“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世界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69]“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45]这些观点,被国际社会和媒体盛赞为“包容性的全球化”。

最后,全球化和世界的繁荣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包容和共享,还应该有文化文明的互学互鉴。中国主张“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尊重和保护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45]习近平从中国理念、中国观点、中国态度、中国做派等不同维度阐述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文化内涵。一是中国理念。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先贤们提出“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就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习近平深刻指出:“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67]二是中国观点。“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6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67]三是中国态度。“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64]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四是中国做派。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70]从而为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全球化做出中国贡献。

3.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繁荣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先后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的新格局”。2016年11月和2017年3月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决议,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和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全世界有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从世界各地会聚北京。论坛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标志着中国已经从融入全球化,走向引领新的全球化的战略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短短四年的成功历程,蕴含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第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不只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从而仅仅只是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学校师生课堂上的教材,更是政治家治国理政开创未来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点燃创新灵感之火的燧石,是演出威武雄壮现代活剧的肥沃土壤和广阔的舞台背景。历史会告诉我们如何走向未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71]毫无疑义,“一带一路”倡议源自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人类文明的交往史。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发现、打造开启走向未来大门的钥匙,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和智慧。

第二,观大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则成。习近平告诉我们:“这项倡议源于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并高度概括地指出,当前世界形势,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并强调:“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所以,他经过深思熟虑,紧紧抓住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有利时机,依托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综合国力以及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出了“一带一路”宏大构想和倡议,引领世界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四年多的实践及其第一届高峰论坛“丰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71]所以,观大势,顺潮流,应民心,这是‘一带一路’最根本的成功之道。

第三,重运筹,理念化行动,行胜言则成。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他强调:“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从理念维度看,包含了:一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二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两个理念,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被写入了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从行动上说,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成为最大股东。设立丝路基金,中国首次出资400亿美元,2017年5月,再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高峰论坛结束后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的具体成果,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这些充分证明,成果来自一系列的战略运筹。

第四,讲战略,“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指导方针及其运作机制。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社会现有多边框架规则。他说:“我想特别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72]这既是“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成功的有效保障和宝贵经验,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论。

4.坚持正确义利观,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指出:“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73]为此,习近平秉承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和新中国外交传统,于2013年3月访非期间,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在当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58]他指出:“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74]因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而且,“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75]

其次,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工商峰会上,首次阐述了完整的全球治理观:一是以平等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是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三是以合作为动力,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四是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明确了在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重点是共同构建四大格局:即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

最后,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使命和任务。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二是“要继续向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73]三是要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促进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四是“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64]并且“要把能做的事情、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的事情先做起来”。

总之,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指导的,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其主要理论特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一般原则,更彰显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时代内涵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蕴含着习近平个人的领袖风采和个性特色。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4]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5] 习近平.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N].人民日报,2013—03—03.

[6] 习近平.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6月25日,北京)[N].人民日报,2016—06—26.

[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 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14.

[9]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纪实[N].人民日报,2012—12—13.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5年10月29日)[J].求是,2016(1).

[13]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8日)[N].人民日报,2014—10—09.

[14]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祝全国各族人民健康快乐吉祥 祝改革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N].人民日报,2016—02—04.

[15]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16] 习近平在听取河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 一鼓作气抓好第一批活动收尾工作 认真扎实做好第二批活动准备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10.

[1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8]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人民日报,2014—01—15.

[19]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N].人民日报,2015—06—28.

[20]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2] 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3] 习近平在视察济南军区时强调 深入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努力建设全面过硬战略预备力量[N].人民日报,2013—11—30.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

[27]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N].人民日报,2014—09—25.

[2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9]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31.

[30]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7(1).

[3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2]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3]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4]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3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时的讲话(2015年6月26日)[M]//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7]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38] 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9] 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J].求是,2011(6).

[4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4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

[43] 习近平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N].人民日报,2014—10—12.

[44]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 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N].人民日报,2014—01—21.

[45]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行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强调二十国集团要与时俱进 知行合一 共建共享 同舟共济 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N].人民日报,2016—09—05.

[46] 习近平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改、全面依法治国 培育发展动力 激发社会活力 凝聚社会合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03.

[47] 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 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

[48]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N].人民日报,2016—10—22.

[49]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 把“三严三实”贯穿改革全过程 努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实干家[N].人民日报,2015—07—02.

[50] 习近平.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的致辞(2014年7月9日)[N].人民日报,2014—07—10.

[51] [北宋]薛居正.势胜学[M].马树全,译注.合肥:黄山书社,2013.

[5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

[5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54]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N].人民日报,2014—09—22.

[56]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 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地位 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动工作[N].人民日报,2015—04—02.

[57] 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 抓住机遇立足优势积极作为 系统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29.

[58] 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N].人民日报,2013—10—26.

[59]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核心利益做交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1—30.

[60]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N].人民日报,2013—03—24.

[61]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聚焦亚信第四次峰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共创亚洲安全合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4—05—22.

[62] 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2015年10月21日,伦敦)[N].人民日报,2015—10—23.

[63] 习近平出席《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26.

[64]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2014年3月28日,柏林)[N].人民日报,2014—03—30.

[65] 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

[66] 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

[67]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N].人民日报,2014—03—28.

[68]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达沃斯)[N].人民日报,2017—01—18.

[69] 习近平. 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11月19日,利马)[N].人民日报,2016—11—21.

[70]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71]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北京)[N].人民日报,2017—05—15.

[72] 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杭州)[N].人民日报,2016—09—04.

[7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N].人民日报,2016—09—29.

[7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借鉴历史经验创新合作理念 让“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6—05—01.

[75] 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2014年7月4日,首尔)[N].人民日报,2014—07—05.

[责任编辑李冲锋]

XiJinping’sRationalThoughtsandStrategiesontheGovernanceofChina——Concurrently Discuss on the Essence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isdom at Current Stage

XI Jieren

(ChinaExecutiveLeadershipAcademy,Pudong,Shanghai201204,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that “a great era calls for great vision, which in turn requires great wisdom.” In his practice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great vision of the time, Xi has fully mobilized initiative in combining the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in Marxist philosophy with the wisdo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radictions in adapting Marxism to China’s conditions. The great vision that the era requires, 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with its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time and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has emerged. Taking Marxist philosophy as the soul and backbone, the scientific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national governance embodie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 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principle of serving the people. It has integrated the guiding thoughts with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s. Xi’s thought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truth, the unity of democracy and system. Moreover, Xi’s thought ha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with a unity of rational thoughts and history; It has integrated the self-conscious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with innovation; It has achieved the unity of people-oriented policies, democracy and Party awareness in their actions.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that “hard work makes the country flourish”, Xi’s thought has achieve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 sticks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radiction, the doctrine that everything has two aspects and key points.It embodies dialectics of thinking such as the science of “win with potential”, the unity of law of development and objectiv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Xi’s thought has paved the way for Chinese diplomacy to stand firm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political vision. It has replaced the thinking of Zero-sum game with the value of harmony in diversit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th a proper view of justice and benefits, it aims to set up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and strategic thinkings in the reform of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All of these have reflected the Chinese wisdom,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 and distinct characters of theories.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has shouldered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with his insight of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how to stand firm in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thinkings and methodology

D616

A

1674-0955(2017)05-0022-17

2016-06-06

奚洁人,男,上海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