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探索以郑州市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为例
2017-11-01李利杰梁春杭
李利杰 梁春杭
平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探索以郑州市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为例
李利杰 梁春杭
一、引言
城市绿地是城市内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其存在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身受到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与制约。“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概念的提出,正是在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研究过程中,因着手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逐步形成的。
二、现状问题分析
平原城市由于自身自然资源依托较少、地理优势欠缺,相比山川河流丰富的城市,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平原地区城市绿地资源更容易成为被蚕食的对象,因此如何在“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中把握城市绿地的现状,对于平原城市中开展绿地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概况
郑州市处于我国地貌二、三台阶的过渡区域,自西向东依次为伏牛山区、黄土沟壑、黄淮平原,且北依黄河,构成了典型的“南山、北水、大平原”的地貌特征。郑州市主城区(绕城高速围合区域)及周边区域,正处于大平原区域,由于缺少山脉河流的阻隔,城市发展基本呈”摊大饼式”发展。在都市区范围(市域)内随着各县市区,尤其是主城区周边乡镇城区的不断扩张,新区、组团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向主城区延伸,原有城区间的农田、林地等绿地空间正在不断地被侵蚀。在主城区范围内,《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为400平方公里。但随着乡镇总规的编制,原版总体规划中表述的生态用地多通过乡镇总规转化为建设用地。目前,郑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已达约640平方公里。
2.城市绿地现状问题
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当地地貌紧密相关,对于平原城市郑州而言,自然林地多分布于西南山区,黄土沟壑地带多为次生林及果林,而平原地区面积较大,多为农区,且林带多为人工林,绿地资源整体分布不均,平原地区较少。
郑州市虽然随着近几年的绿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主城区城市化建设空前,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主城区绿地也存在城市绿地总体绿量不足、绿地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绿地布局及规划进行分析,发现绿地系统规划在规划目标、方法、布局模式和体系结构等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变化。
1.规划目标已从从主观优化居住环境走向理性维护生态安全。
2.规划方法从传统的点、线、面组合,转向对研究生态技术方法的运用,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通风廊道研究、碳氧平衡理论及绿地适宜性研究,从而指导绿地系统布局。
3.绿地布局模式则主要基于城市的自然机理和社会条件,通常有绿楔模式、绿环模式、绿廊模式和绿心模式等四种绿地布局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实际情况,通常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布局形式。
4.体系结构上建立从城郊绿地到街头绿地的多级体系,并提出如郊野公园、廊道绿地和斑块绿地的规划指标及规划方法。
四、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对策
从郑州市绿地现状主要问题分析可知,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核心主要是解决都市区层面生态基底的构建和主城区层面绿地体系的布局两个方面问题。针对平原城市绿地控制难点,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选取五个专题,包括绿地适宜性评价、绿色生态网络、氧源及平衡机理和生态绿地关系、城市空气运动模式和污染降解的生态机理与城市组团生态化布局模式,围绕以上两个核心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为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1.都市区生态基底的建构策略
(1)在区域层面,规划采用GIS分析和多因子叠加的技术方法,综合考虑生态与城市安全要求,进行绿地适宜性评价。并结合绿色生态网络研究,划定都市区生态控制线,构建 “一带两区、环廊交织、蓝脉绿网、绿核镶嵌”的大绿化结构格局。
(2)从生态安全的角度,构筑北部沿黄生态带,西部山林生态区和东部平原生态农业区,形成一带两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3)结合都市区用地布局,在各个组团之间建设生态隔离带,形成环廊交织的绿色骨架,对都市区各个组团之间起到隔离作用,控制组团无序发展和无限制扩张。
(4)梳理水系、快速路和大型市政设施脉络,建设水系和基础设施廊道网络,形成蓝脉绿网的生态脉络,连接在空间上分布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资源。
(5)结合市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城市大型公园构建市域生态核心,起到改善区域环境的作用。
(5)形成由生态斑块—大型生态廊道—河流水系和干道网络廊道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都市区生态控制线。并提出面积、宽度等建设要求。
(6)根据相关城市发展区域的自然生态综合研究,结合郑州市实际情况提出,都市区范围内作为非建设用地可以发挥生态效应的斑块面积推荐在应不少于6平方公里。并确定不同级别生态廊道控制宽度。
2.主城区绿地体系的建构策略
(1)主城区绿地规划在氧源及平衡理论、城市空气运动模式和污染降解的原理及城市组团生态化布局模式等相关研究基础上,从整体出发,着眼于与都市区区域绿地的自然连通,形成以水系、道路廊道为脉络,两带两环、两核四楔、多心均布的布局结构。
(2)以黄河、黄河湿地、黄河风景游览区等作为北部天然生态绿带;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其绿色涵养林作为穿越主城区重要的生态绿带。
(3)沿西流湖、连霍高速等重要河流及道路基础设施形成内环绿化控制带;绕城高速防护绿带结合沿黄生态绿地形成生态外环带,形成主城区外围连续的绿色生态环廊。根据相关研究确定单侧绿化宽度控制在1000~2000米内。生态环廊隔离了主城区与外部新城,对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保持都市区生态网络的完整意义重大。
(4)以西流湖公园、龙湖中央公园分别为西部与东部城区生态景观核心,均衡城市绿地布局,形成主城区绿地生态双核心。
(5)结合现状自然条件及绿地分布,在主城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角,结合现有绿地资源,规划建设由外部自然生态区渗入城市内部生态环境的四片楔形绿地,将城市郊外的自然因子导入到城市内部。
(6)结合城市组团规模规划多处组团绿心及郊野公园,形成绿色节点。
(7)在用地布局上重点进行绿色生态廊道的规划控制,形成由城市及组团隔离带、水系廊道、道路廊道构成的城市廊道体系;重点加强对楔形绿色空间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顺应城市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结合休闲度假业与生态观光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郊野公园体系,形成“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的公园体系,打造“15分钟绿色生活圈”。
五、结语
文章主要针对郑州市作为平原城市,绿地资源现状依托少、生态基底薄弱、绿地分布不均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的理念指导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区域生态基底—城市公园体系”统筹规划的方法,跳出主城区范围,以郑州都市区作为一个整体,划定都市区生态控制线,在此基础上,围绕主城区建设,形成城市廊道体系与由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共同构建的大公园体系,以达到构建安全高效的都市区生态格局的规划目标。并在规划实施策略中建议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法定“绿线”中,以保证规划的实施。
不同城市面对具体问题不同,本文主要以平原城市郑州为例,对郑州市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与实践进行介绍,以期对类似平原地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李利杰,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梁春杭,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