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偏头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7-11-01魏春玲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偏头痛

魏春玲 马 辉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 南京210000)

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偏头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魏春玲 马 辉△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 南京21000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对偏头痛患者头痛程度和总体疗效的影响。方法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为治疗组,单纯针刺疗法为对照组。结果经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后,头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偏头痛较单纯应用针刺疗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针刺 星状神经节触激术 偏头痛

偏头痛多表现为一侧或两侧颞部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可伴视觉,体觉先兆,且常伴随呕吐,恶心等症状。偏头痛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4.7%,是世界第三大类常见疾病[1]。因此偏头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院采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国际头痛 (IHS)2004年所制订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11)的诊断标准如下:1)至少发作5次,本次发作视觉模糊评分(VAS评分)不低于5分;2)疼痛发作持续4~72 h;3)头痛至少具备下列4项特征中2项,疼痛为单侧,搏动性,疼痛程度为中重度日常体力活动加剧或因此影响日常活动;4)头痛时恶心呕吐或者畏光畏声;5)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5项中任何一项为“否”不能入选。排除器质性疾病患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血管畸形等。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及病房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29~52岁,平均(40.97±9.40)岁;平均病程(24.00±7.20)个月。对照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0~54岁,平均(41.24±10.04)岁;平均病程(22.77±6.87)个月。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方法,针具为贵州安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规格为0.30mm×45mm毫针。针刺主穴:风池、百会、丝竹空、率谷、合谷、太冲、申脉。配穴:瘀血头痛证取合谷(双)、膈俞(双);肝阳上亢头痛证取太冲(双)、风池(双);肾虚头痛证取肾俞(双)、太溪(双);气血亏虚头痛证取心俞(双)、脾俞(双);痰浊头痛证取中院、丰隆(双)。定位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经穴定位》[2],针刺操作先穴位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15分钟行针1次,每次每个穴位行针20~30 s,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操作:患者去枕平卧,保持头部中线位,以C6为定位点,于颈动脉内侧进针,当针尖触及C6横突后,予缓慢提插3次,然后将针退出少许,以45度角向C7横突方向刺入约1 cm,触激星状神经节。双侧头痛,左右交替进行,单侧头痛,触激患侧,疗程与针刺相同。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针刺操作及疗程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病程、头痛性质和部位。1) 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0.5 h,1.0 h,2.0 h,4.0 h时刻的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根据自己头痛的程度,在标尺间标出头痛轻重位置,0分为完全无痛,1~3分为轻度头痛,4~6分为中度头痛,≥7分为剧烈头痛。2)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在0.5 h,1.0 h,2.0 h,4.0 h时刻的头痛强度等级:0级为无痛;1级为轻度头痛但不影响日常;2级为中度头痛且影响日常;3级为重度头痛且不能进行日常生活。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多组单向有序资料采用Ra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组患者在治疗后2.0 h后VA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0.5 h,1.0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后2.0 h开始,患者偏头痛症状的减轻幅度大于单纯针刺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等级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强度2.0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在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组治疗2.0 h后其疼痛强度明显减弱,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优于单纯针刺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 别n治疗后1.0 h治疗后2.0 h治疗后4.0 h治疗组30 3.82±1.84 2.20±1.21△1.97±1.45△对照组30 4.22±1.01 3.82±1.77 2.82±1.04治疗前 治疗后0.5 h 6.82±0.81 4.12±1.81 6.15±0.79 4.74±1.57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等级比较(n)

3 讨 论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国外文献率先提出的是血管学说,然后是皮层扩撒学说,后来又提出了三叉神经学说和离子通道、遗传学说等。血管学说的基础是5-羟色胺代谢物含量增加,导致的大动脉的张力性收缩作用消失,随后出现血管壁扩张。皮层扩散学说认为偏头痛的血管变化是继发于神经细胞的紊乱。三叉神经学说则认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缺陷,其与遗传有关[3]。

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4-6]。针刺通过改善血管舒缩功能,抑制血浆蛋白外侵,起到抗炎作用,且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星状神经节干预治疗对于部分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7-9]。星状神经节是位于第7颈椎平面的颈下神经节,在椎动脉后方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而成颈胸神经节[10]。人的颈部是经脉循行的重要部位,是气血上注于脑的重要通路。中医学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与脑部气血阻滞、供血不足密切相关。星状神经节所在位置与“胸气街”及多条经脉相通,故而触激星状神经节,可疏通上注于脑的气血通道,确保清明之府气血充足。

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虽然不是原发性的脑血管病,但与血管舒缩、内皮功能变化、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与调节密切相关[11]。有研究表明偏头痛与脑血管的舒张、收缩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的异常有关,恢复交感-迷走神经平衡是治疗的关键[12]。而星状神经节属交感神经系统,触激星状神经节可抑制颈部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并可抑制颈胸部组织及内脏的痛觉传导,以及增强其对自主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调节作用。如孙荣青等用经颅多普勒观察到头痛发作期颅内、外血管血流速度均高于正常,提示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实施星状神经节干预治疗后,头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缓解头痛[13]。故而本研究在针刺基础上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加强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的治疗效果在2.0 h后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患者在治疗后其VAS评分和疼痛等级明显下降。从而我们可认为针刺结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更加有效地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可成为我们探索治疗偏头痛的一条新方法。

笔者认为,偏头痛的治疗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利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结合的优势,二者在镇痛机制、镇痛效果上各有特色、互有长短,能起到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作用。该方法经济简便,患者易于接受。

[1]Vos T,Flaxman AD,Naghavi M,et al.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for 1160 sequelae of289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nl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2(380):2163-21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GB12346·90经穴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16-18.

[3]章正祥,曹克刚,范吉平.从血管学说谈偏头痛发病机制的沿革[J].世界临床药物,2014,35(10):588-590,600.

[4]戴明,靳淼,沈维娜.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3-5.

[5]吕建明,李大军.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52-53.

[6]李亚楠,李英杰,郭英,等.偏头痛治疗的现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2):159-160.

[7]王晞,顾永伟.星状神经节干预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1):8-10.

[8]陈永权,胡光祥,付群,等.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2013,38(1):43-47.

[9]陈庆华,单守勤,杨丰,等.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神经触激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J].中国康复,2009,24(4):262.

[10]李飞,刘庆.星状神经节物理治疗特点及研究现状[J].人民军医,2014,57(6):685-686.

[11]章正祥,曹克刚,范吉平.从血管学说谈偏头痛发病机制的沿革[J].世界临床药物,2014,35(10):588-590.

[12]王丽,张瑞军.超激光照射星状神经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9):1083-1085.

[13]孙荣青,王莉霞,马君志.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经颅多普勒观察[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6,32(2):82-84.

R246

B

1004-745X(2017)10-181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0.039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1192130663@qq.com)

2017-02-17)

猜你喜欢

星状神经节偏头痛
肝巨噬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活化影响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肝星状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The Six Swans (II)By Grimm Brothers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求星状多边形的内角和
偏头痛吃紫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