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狂犬病及其根除:美国经历的回顾—变化中的养猪业和病毒出现

2017-11-01译校杨文欢刘林青张淼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种猪猪群母猪

译校│杨文欢 刘林青 张淼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伪狂犬病及其根除:美国经历的回顾—变化中的养猪业和病毒出现

译校│杨文欢 刘林青 张淼洁(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变化中的养猪业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伪狂犬病毒(PRV)给美国养猪业带来了比之前更为严重的影响,导致猪的生产方式以及畜牧业生产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接连而起的损失与移动限制最终促使行业考虑开展根除项目。

在美国,大约从1920—1960年,猪的生产实践都保持稳定。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行业开始发生变化。首先,遗传学被用以改良“肉用型猪”;其次,随着交通的改善,生猪移动开始成为猪病蔓延的一个因素。

20世纪50年代,生产方式从在夏季的几个月中在户外A字型建筑中产仔猪变化为使用加热的建筑。北方在春季和秋季产仔猪,以避免极端温度。泥地被替换为水泥地(见图1)。大多数的养猪设施需要大量劳力清理粪便。多数母猪在围栏中产仔猪,并采用木质地板和保温灯来保护仔猪。这段时期,母猪要为仔猪哺乳8周或更长的时间。同时,定量供应日粮和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变得更加普遍。

20世纪50年代,猪的流动主要是流向市场(包括家畜拍卖市场)、通过私人协议流向其他农场以及相关展会。后两种流动需要动物检疫证明,包括关于猪瘟和猪丹毒的免疫情况。

◎图1 泥地被替换为水泥地

20世纪60年代,饲养者开始使用更大的、更加现代化的产仔设施(见图2)、母猪的妊娠舍以及育肥舍。开始使用漏缝地板,并且能够实现完全密闭饲养。在美国东部,为了满足加工厂对附近生猪的需求,一些养殖场建造了户外设施用于对大量架子猪育肥,这些猪购自多个来源。室内养殖的猪是精瘦型的,准备流向市场的猪的名称从“脂肪型猪”变为了“商品猪”,或者“屠宰猪”。在有限的空间中饲养更多的猪只,这一趋势为猪的疫病带来了新的变化。

◎图2 现代的产小猪设施

猪瘟根除项目使生产商更加关注疫病的感染情况。然而,还是很少关注多个来源的动物进行混合饲养这一问题。把猪带往展会,再将其带回家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仅有少数人知道隔离与生物安全的概念,但是没有在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

当时每个猪群平均有25~100头母猪,中西部的大多数农场是按照从产仔到育肥的模式运作,而在北卡罗来纳州和其他东南部的州中,架子猪产量迅速增长。许多种畜生产商开始为农户提供新的改良基因的种猪。

猪的品系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影响了养猪业。在20世纪70年代,遗传学的进步使得猪的背膘减少,肌肉增加,饲料转化效率提高。公猪测定站聚集了许多不同来源的猪,用以比较它们的特性,同时,这里也是很受欢迎的购买种猪的地方。交流会中的展览和国内的品种展览也帮助宣传并且出售这些改良后的猪。这一趋势促进了猪的混群,同时也促进了疫病的混合。这些生产实践在商业贸易中是十分重要的,并影响了消费者对猪肉的接受程度。

从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初期,因为有了无特定病原体(SPF)猪的概念,隔离、闭群饲养和生物安全的概念开始出现。通过剖腹产接生小猪可以使它们免于感染一些特定疾病,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避免PRV感染。不过,生物安全的概念已经形成了。

尽管无特定病原体种猪的销售良好,但是并未考虑到普通生产商的成本效益。大多数饲养者仍然定期向猪群中引入不同来源的公猪,有时候也增加一些小母猪,但没有隔离措施。

20世纪70年代依然是养猪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生产单元的规模持续扩大。生产商首次开始与育种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将后代猪带回农场饲养直到出栏。育种企业扩大了,个体农场和种畜生产商的规模也扩大了。种畜产业蒸蒸日上,开始减少从周边地区购买公猪,并鼓励从更远的公司购买公猪和母猪。更好的交通与运猪车促进了种猪和架子猪的长途运输(见图3)。

◎图3 在农场间运送猪,以及将猪运往市场

分娩设施的数量增加,那些能够容纳更多猪的更大的育肥舍变得普遍(比如“嘉吉公司”)。在允许饲养、交通方便以及拥有市场的区域,养猪单元增加,猪群密度也开始变大。

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一份关于一种“新的”、更严重的猪病的报告,这种病叫作PRV,也可以称作奥耶斯基氏病。面对这种新的疾病带来的威胁,养殖者有多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无动于衷。大多数养殖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短暂的现象,并相信这不会给他们所在的地区带来问题。第二种反应是放弃。既然对于PRV无计可施,那么它就仅仅成为另一种需要处理的疾病。第三种反应是害怕。由于可以进行诊断检测,潜在的买家会避免购买受感染的架子猪或种猪。对于种猪和架子猪生产商而言,这种情况改变了他们的一切。他们很有可能因此而失去生计。

20世纪70年代晚期,PRV开始改变养猪行业。对种猪的检测、临床的暴发证明了发病率的上升。生产商对于如何控制这种新的疾病感到困惑,其中的一个关注点是诊断检测的可靠性。最初,针对血清病毒中和试验稀释法展开了讨论。在一些猪群中,猪的检测呈低滴度的阳性结果,但并没有临床症状。面对猪群中的疾病,养殖者不得不做出决定:等待猪群自然产生免疫力,或是尝试着对猪群进行检测并清除受感染的动物,许多的因素都会对决定造成影响。许多州开始要求在进行猪的州际贸易之前,由经过认证的兽医出具健康证明。一些州开始进行强制隔离检疫,并开始限制PRV检测结果呈阳性猪群中的猪进行流动。生产商只能选择接受感染的猪群或是将阳性猪清除。

20世纪80年代,猪的生产仍在持续增加并且集中,一些新的实践开始用来解决特定的疾病问题。对闭群饲养和人员出入淋浴制度等措施进行了尝试。出现了全场或整栋舍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早期断奶似乎可以控制疫病从种猪群传给后代猪群。三点式饲养(分娩、保育、育肥)的生产模式也可以解决一些问题。通过免疫来控制PRV也成为常规的考虑措施。

研发一种有效的疫苗能够避免由猪只流产和小猪死亡所带来的损失,这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养殖者改变了他们对于PRV的态度。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需要养殖者像以前一样忍受PRV并接受损失。不允许接种疫苗的种猪和架子猪在各州间流动。但是,一些州允许接种猪在本州内流动。因此,对于种畜生产商而言,他们面临着是否要接种疫苗的困境。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由国家管理的监管项目。一些州并没有PRV存在的证据,而其他州则隔离任何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畜群。如果畜主出售的猪不是用于屠宰目的,则需要从猪群中根除PRV。疫病的成本、疫苗的费用、市场的限制,甚至市场的亏损促使行业考虑进行根除。受到PRV问题困扰的养殖者对于根除理念的看法不同于那些没有受到这个疾病影响的养殖者。通常,没有受到移动限制和强制检疫的养殖者很快就支持根除的想法,而猪群受感染畜主则努力去寻找能够控制这个疾病的工具。1978年,美国养猪行业成功完成了一场根除猪瘟的战役,参与过那次战役的人们已经准备好在找到可利用的工具之前就开始着手PRV根除活动。

二、病毒的出现

1.共存,1813年至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最早关于PRV的详尽描述,是由俄亥俄州玛丽埃塔的希尔德雷思医生记录于他的笔记本中。1813年9月,他写了一个病例,是关于客户的一头奶牛所发生的“疯痒病”。描述内容包括:这头奶牛摩擦自己的脑袋,抽动颈部肌肉,抓伤和残害自己。临床症状出现后的12到14小时,这头牛在痛苦中死去(见图4)。

◎图4 由PRV引起的“疯痒病”并出现中枢神经病症的小母牛

19世纪后半叶,在农畜杂志和期刊中出现了其他相似临床症状和结果的病例。一些早期的文章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生产模式,将猪与牛饲养在一起。两种动物吃的是共同的饲料,例如玉米秆。人们认为是浸软的、被唾液弄湿的玉米秆将疾病传给了牛。这是第一个表明猪可能与牛患伪狂犬病有关联的迹象。在世纪之交,学术界确定了猪是储存宿主,也是影响牛的疾病的来源。

为了记录PRV的出现,我们转向20世纪早期的欧洲,并注意到在除了猪以外的其他动物身上发现这种疾病。1902年,匈牙利人阿拉达尔·奥耶斯基研究了一种影响牛、猫和狗的致命疾病(见图5)。通过实验方法对兔子、豚鼠和老鼠进行注射,他了解了关于PRV感染的原因,并认识到这种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空气中的传染性物质而进行传播的。“奥耶斯基氏病”的名称就出自他的研究,这也是PRV在国际上的名称。“疯痒病”这个名称在当时用来形容牛的发病。研究证实了,病原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接触其黏膜进入畜体,而牛会抓伤、毁坏这些地方。

奥耶斯基怀疑该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病毒,在1910年,一位名叫Schmiedhoffer的德国科学家首先通过细菌过滤器实现了对该病原体的培养。1914年,一个研究报道描述了如何通过实验方法将病原体转移到猪身上。1931年,美国研究者进入了这个领域。当时在爱荷华州,Shope从牛身上分离出了病毒,并发现在猪大脑组织皮下接种可引起麻痹症状。他证实了,病毒可以在鼻腔分泌物存在数天,并了解了许多有关猪感染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仔猪出现了严重的临床症状,所有康复的猪,包括经历了轻微或隐性感染的年龄大一些的猪,仍然是病毒的携带者。猪之间的病毒传播被认为是通过气溶胶或通过母乳进行,而从猪传播到牛则被认为是通过接触伤口或携带病毒的老鼠引起的。在1933年,特劳布首次通过兔脑细胞和睾丸细胞的培养繁殖了这种病毒。

在美国,牛身上的这种疾病被称作“伪狂犬病”,因为该病与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有类似之处。20世纪30年代间的这十年,是美国PRV最为安静的时期。报道更频繁地来自亚洲、英国和南美,这些报道都是关于一种在断奶仔猪身上发生的高度致命的疾病——临床症状有流产或产死胎,一些成年的猪也因病死亡。20世纪40年代末,在欧洲中部和东部国家都报道了猪群感染PRV。在欧洲的报道中,这种病主要影响的是刚刚出生数天到1个月大的小猪,在年幼的动物中有着更高的传染率和死亡率。在更大龄的猪中,记录的症状有四肢不协调、间歇性肌肉颤动和抽搐。在幸存的猪中,除了那些临床症状最严重的猪之外,所有的猪都存在抗体。

1943年,爱荷华州的雷·麦克纳特和帕克描述了两次仔猪中的暴发,病死率分别达到52%和60%。接触过或靠近过死亡仔猪的断奶仔猪和母猪临床表现正常。对于仔猪临床症状的一种描述为:迅速从正常状态变成运动失调状态,渐进性麻痹,不到1小时出现虚脱,在随后的几小时内死亡。而在美国的经验中,在年龄更大的猪身上PRV感染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实验中,成年猪在颅内接种后也是致命的。

在爱荷华州东部所生产的23群含有抗猪瘟血清的猪中,每一群都选择大约125头猪作为代表,用豚鼠中和试验滴定法检测PRV的抗体水平。在这23群猪中,有21群具有可检测到的PRV抗体,并且所有猪群都具有针对猪瘟病毒的抗体。

1958年,在一个每年向密苏里州市场销售1400头猪的农场中,猪群经受了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包括:松弛性麻痹、昏迷,2群新引进的猪的病死率达到38%。通过剖检发现,从受感染的猪的大脑中分离到了PRV病毒。实验中,这种病毒重现了临床症状,无法与受感染的猪中所暴发的脑炎疾病进行鉴别。在这个农场中,至少有20头染病的猪康复了,有一些猪好几天表现出行动迟缓,而场内的其他猪则都没有再表现出临床症状。

◎图5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阿拉达尔·奥耶斯基半身像

2.PRV强毒株的出现。在1961年和1962年,印第安纳州的畜主开始报告PRV的暴发,其临床和病理上都不同于国内早期偶发的病例。20世纪60年代晚期,伊利诺伊州和其他中西部的州报告了急性PRV的暴发,不同于之前病例,更像是欧洲报道中的暴发的疾病。描述的症状有:畜群内快速的传染,乳猪的严重损失,生长猪有临床病症和后遗症,在后备母猪和母猪中表现为生殖障碍疾病,在剖检中观察到了病灶——尤其在脾脏和肝脏中分布了类似疱疹的黄白小点坏死。这一综合症状不同于之前认为的PRV作为一种地方性流行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传染病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早期,强毒力的PRV成了美国集中养猪地区的一种流行疾病,而这些病例让兽医们学到了很多关于PRV流行病学的知识。人们并不清楚强毒株的出现是由于病毒从其他国家传入美国猪群并在美国地方流行中或者选择压力下发生突变,还是由于养猪模式的改变影响了本地猪的暴露和对病毒的敏感性。但是人们发现了PRV毒株之间的不同,包括发病机制和毒力。普遍的观点是强毒株是通过进口公猪精液或者人员流动时无意引入国内。

1972至1973年,在爱荷华州西北部首次发现了毒力更强的,或“典型的”PRV。之后,1973至1974年,在爱荷华州中部哈丁县发现这类典型PRV,1976至1977年,该县再次发现了这类典型PRV。在这两个猪群数量较大的地区,PRV的蔓延早于疫苗的广泛使用,这就为了解当时“典型”的PRV暴发提供了一些机会(尽管这些机会并不受人们欢迎)。这两个地区的特点是之前并没有在临床上发现PRV,只有少数几个畜群接种过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并且有大量的易感猪群。

每一次对PRV感染畜群的调查都会引出同一个问题:疾病是从哪里传来的?从养殖者到科研人员,所有人都表示困惑。很快,善于观察的执业兽医痛苦地意识到所谓的区域传播,他们观察到这种疾病在可以在数平方英里的区域内从一个农场传播到一个又一个农场。养猪业和兽医学出版物详细地描述了这种疾病及其临床特征。隔离检疫程序的要求和清楚了解销售猪只已知或疑似感染PRV的责任,对控制该疾病施加了压力。这种总体形势也带来了个人困境——架子猪或种畜的生产商不得不选择是请兽医来确认是否感染,或是选择等待到损失降低后继续销售猪只。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选择,直到一对年轻农场夫妇深陷债务后,需要销售架子猪或种猪作为收入来源时,才发现他们陷入了这种选择困境。这些类型的问题也导致了使用未经许可的疫苗。

猜你喜欢

种猪猪群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